戢沛城 ,钟文娟 ,周永航 ,陈四维 ,龚一耘 ,唐清霞 ,毛正轩 ,杨泽湖,贺晓峰,李庆林,牟方生*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成都610300;2.四川省简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四川简阳641400;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农业局,四川射洪629200)
川杂棉7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GA18[1]作母本、抗虫丰产品系RM288作父本,采用核不育“一系两用法”配制的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种F1。川杂棉76于2012―2014年参加并通过比较试验筛选,2015―2016参加并通过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017年通过四川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棉20180001。川杂棉76于2015年通过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证书号:[农基安证字(2015)第175号],获准在长江流域进行生产应用。
母本GA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第3代棉花核不育骨干两用系,具有抗病、优质、转基因抗虫等特点,配合力高,利用其作母本已选育出15个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种。
父本RM288是利用自育的丰产品系R27[2](2003年通过田间技术鉴定)为母本、从山东引进的抗虫品系RL21[3]为父本,对其杂交后代采用抗病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和系统选育技术进行抗病虫性、品质、产量等鉴定评价、定向提高培育而成。
川杂棉76生育期133 d,株高99.7 cm,果枝12.9个,单株结铃29.04个,铃重6.9 g,衣分41.63%,籽指10.95 g。植株塔形,叶片中等大小,茎秆较粗壮,茸毛中等,铃卵圆形,结铃性强。
2015―2016年参加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结果平均,川杂棉76平均籽棉产量3 904.65 kg·hm-2,平均皮棉产量 1 619.85 kg·hm-2,分别比对照川杂13[4]增产10.37%、14.31%,增产极显著。2017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川杂棉76籽棉产量 3 899.40 kg·hm-2, 皮棉产量 1 602.90 kg·hm-2,分别比对照川杂13增产11.04%、16.40%,增产极显著。
2015―2016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统一取样送至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校准),2年结果平均,川杂棉76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62mm,断裂比强度30.07 cN·tex-1,马克隆值 4.55,长度整齐度指数 85.66%,纺纱均匀性指数154.3,其纤维品质较优。
2015―2016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统一进行抗虫性鉴定,2年平均川杂棉76的蕾铃被害率为6.15%,蕾铃被害减退率为64.09%,属抗棉铃虫类型;川杂棉76两年平均的籽害率为4.99%,籽害减退率为71.98%,属高抗红铃虫类型。
2015―2016年四川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经统一病圃接菌鉴定,2年平均川杂棉76的枯萎病病指6.14,属于抗枯萎病类型;黄萎病病指31.90,属于耐黄萎病类型。
川杂棉76适宜在四川省植棉区种植。
直播一般在4月中旬为宜,油(麦)后直播可在5月中下旬,播深2~3 cm。育苗移栽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抢晴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育苗移栽和直播均应在播种前5 d,选晴好天气连续晒种2~3 d。
根据土壤肥力合理密植,中等肥力育苗移栽密度为 30 000~37 500 株·hm-2;油(麦)后直播密度为 60 000~75 000株·hm-2。
施足底肥,配施氮、磷、钾和微肥。一般地力每667m2施优质农家有机肥3~5m3,氮、磷、钾肥比例为3∶1∶(3~4.5)。在盛蕾期至开花初期重施花铃肥,单株结铃2~3个时看苗追补保桃、盖顶肥。
苗期以促长为主、中后期以控长为主。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灵活适时施用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适时中耕,除草,起垄培土。及时去除叶枝,抹赘芽、打顶、去旁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对盲蝽、棉蓟马、斜纹夜蛾、棉蚜、红蜘蛛和棉铃虫做好监测,早发现、早防治,合理用药、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