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经济人才需求形势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

2018-01-14 01:53陈学书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艺术经济

陈学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艺术系,郑州 4500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意经济定义为:“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基本上受著作权保障,形式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的经济形态。[1]英国《英国创意产业报告》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的产业。”[2]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则普遍认为创意经济是来源于个人创意或传统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和运用,能够创造财富、增强就业机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行业组织或经济形态,并根据区域经济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产业、设计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三类。

按照美国学者佛罗里达关于创意经济的“3T”理论,创意经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意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包容(Tolerance),我们不难看出,创意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人本思想的回归,以及人们对“效率为先”的工业化生产的反叛,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凝聚、创意的发掘、技术的跨界与融合和产业集群效应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高附加值、个性化和价值优先等特征的经济行为。创意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后经济形态递进发展的尝试,也是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经济发展改革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创意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意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演变成世界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新的平台,被世界主要经济体赞誉为经济转型的主要依托。据约翰 霍金斯的《创意经济》一书中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财富,并以超过5%的速度逐年递增。[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文化与创意产业最新报告显示: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产值2.25万亿美元,超过电信业全球产值(1.57万亿美元),并超越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1.9万亿美元 )。从业人数295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1]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逐步淘汰一些过去引以为重的资源型、资金驱动型落后的产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创意经济正是因为附加值高、可持续性等特征迎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技、文化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提出“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等发展战略,而创意经济又是以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为基础的,是世界各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高度契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定位。当前,中国的创意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国家级、地市级和特色创意小镇“三位一体”的创意发展格局,2014年,经过国家审批的创业园区就高达2500家以上,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突破 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创意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凸显创意人才的短缺。据《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19%的份额,表明我国有较强的文化产品的加工与生产能力。而在文化创造力方面,从事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却不足1%,与发达国家或城市的差距相当大(如纽约为12%,伦敦为14%,东京为15%)。[3]这表明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且从业人员多集中在产品生产与销售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服务、创意管理与市场研发类创意人才不足以满足我国创意产业的需求。因此,提升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创意人才的储备,成为当前中国创意产业各个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意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1998年制定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将创意经济的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这个定义被无数致力于发展创意经济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延伸。在东亚地区,基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创意经济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根植于当代科技发展(尤其指智能数字技术、互联网+和新传媒)的基础上,以文化、艺术等形式与经济高度结合为特征,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主,向人们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与娱乐产品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形式。

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动漫、游戏)、音乐、表演艺术、电视广播等行业基本上都属于广泛的艺术类产业范畴,至于广告、出版、和软件等行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来作为支撑的。因此,西方不少学者将创意经济理解以文化为根基,以艺术为灵魂,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新的艺术经济形态。

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以审美和基本功为主的教育形式,它不仅向学生传递出更加丰富的艺术知识、专业的艺术技能和深邃的艺术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智慧。“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4]

三、创意经济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适合创意经济发展的培训体系,不仅能够较好地满足形势发展需要,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能够较好地实现艺术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艺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确立创意人才的定位,制定出适合创意经济现实需求的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创意人才的概念,美国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人才是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工作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意提出开拓性的观念,并能够利用自我的创作技能或手段将新的观念转化为新的技术或是内容,从而为社会提供高价值的、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创意基础和创意能力的培养,诸如相关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分析与转化能力、经营能力、敬业精神等素质与能力,又要关注创意人才自身的性格的培养,诸如思辨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包容性和抗风险打击能力等人格因素,二者合一,方为完整。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制定出适合创意经济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校艺术教育要确认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型或学科交叉型人才,具备多个专业之间的知识交融与综合能力,具有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思维活跃和应用能力较强等基本特征,而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从事社会实践的专门技术人才,强调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人才培养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或运用某种专业技能,它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使命担当,特别是创意经济时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倾向于创新性、高素质、综合运用与原始创意,而不是从事低端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创意经济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定位更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录(2012)》及其相关说明可明确看出,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了解文化事业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艺术的发展状况。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意人才的需求,创意的本身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统一,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培养要求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而核心在于创新意识、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因此,高校艺术教育除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问题分析与转化能力、科学的思辨能力等,把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创意产业人才集聚效应,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已经成为创意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马歇尔提出的空间集聚外在性理论主要针对一般产业产业的空间集聚,而迈克尔·波特的创意产业集聚理论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大量创意产业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和人才的空间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现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空间集聚将融合文化、产业、人才和消费者,是以设计、咨询、艺术等创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开放与创作、实践与体验、生产与销售、消费与展示共存的多元化产业生态群。在这个生态群中创意人才依靠团队协同作战,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存的态势,推动着产业的整体进步。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单项的课堂教育模式,即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倾向,更忽视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导致人才质量千篇一律的局面,不利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和学科的优势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据资料显示,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意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使艺术教育更好的支撑创意经济的发展,大学艺术教育普遍实行团队制或工作坊制,以具体项目或案列为基础,实现团队间的合作与竞争,凝聚起一大批优秀的创意团队,为创意经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鉴于此,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创意团队的构建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化普通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在导师的带领下以项目或竞赛活动为基础,以赛代练,强调学员之间的配合、沟通、协作与竞争,形成团队间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二是弱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广泛组织不同院系的学生参与到各自院系自建项目、校级孵化工厂项目或其他社会项目中去,依据学生的个性与专长,以创意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学生分为若干创意团队,确保每个团队拥有原始创意人员、市场化与艺术产品开发人员、策划与艺术品经营人员和创意管理人员,赋予每个团队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展开团队间的联合与竞争,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把握创意经济发展趋势,强化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促使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日趋宽泛,它已不是创始之初英国所界定的13各行业,而泛指与艺术、文化、科技、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或产品相关,满足小康形态下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所有行业的集合体。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所言,“可以断言,地方和区域战略后10年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创造性、风险、创新和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将具有核心作用”[5]。面对这个趋势,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创意人才,就必须进行变革,突破传统固化教育理念,打破师资现有结构,将高科技和新观念融入教育之中,强化人才培养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性是指教学体系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理念,教学内容要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要融入时代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时代的需求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体系。新的教学体系要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深校企合作、强化团队意识,注重学科集群与跨学科整合教育,夯实文化素质与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有独立的思想、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熟练的技能和较强创造力创意艺术人才。

2.教学内容。创意时代的高校艺术教育不要将专业课程划分过细,凝聚相近或相似的课程,产生一批具有优势效益的课程群,教学以案例、项目或竞赛为主,将教学内容融入实践中,不断增加艺术品投资、经营,文化艺术品牌建设与管理,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数字艺术的管理与运营等市场需要的前沿课程,增加学生实践实训与社会调研的学分比例,增加讲座的实践性、促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和多元化。

3.教学方法。课堂上以个性辅导、案例探讨、团队实践为主,广泛使用新媒体,利用微信等时代化社交平台和大数据的力量,构建出全方位学生辅导答疑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让学生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长久以来,高校艺术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技法、轻理论”“重课堂、轻课外”“重专业、轻素质”“重基础、轻前沿”;师资队伍中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研究、轻实践”等不良现象。创意时代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学科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实行多学科并行发展,跨学科融合发展;教学中要以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并重的双向人才培养模式代替课堂教学为主的单项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西方优秀教学评价理念,以综合素质与创造力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原则;倡导师生平等,提倡师生团队,强化师生交流、协助机制,不断拓展师资渠道,实现校内指导老师与市场指导老师并轨的“双导师制”;积极引进那些学历不高,但经验丰富的市场专业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实现师资引进的多元化,才能在把握常规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满足创意人才的现实需求。

正如美国学者奥斯汀说言:“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转变,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成为创新的新意所在。”[6]我国正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历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教育改革,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文化素质和个性化为改革的切入点,调整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重视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与开放性,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意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艺术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