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青海青,你比鹰飞更自由

2018-01-14 21:49既禾
青春美文CUTE 2017年11期
关键词:西宁纪录片

■既禾

摄影/王艺萌 模特/安玖

初见许平舟的时候,我正坐在西宁的一片野湖旁看日出,那里没有黑马河畔如织的行人,也没有青海湖边浩荡的旅行团,我坐在水旁的缓坡上,看飞鸟亲吻地平线。

那匹与众不同的白马不知何时踱步到了我身边——它额前的刘海儿被一丝不苟地编成了冲天辫,鲜红色的“红头绳”整齐地缠绕着,俏皮中又像在炫耀着主人对它的珍爱。

许平舟便是在我拉着白马自拍的时候出现的,他穿着墨绿色的冲锋衣,目光敏锐又严肃。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时候的他也不过刚毕业四年,但看上去总像一个威严的师长,永远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他礼貌地朝我点了点头,拉起白马的缰绳走了。身后陆续跟来几个人,他们带着相机与三脚架,像是刚刚完成拍摄。

鬼使神差地,我跟在了那支小小的队伍后面。

或许是好奇一匹扎着冲天辫的马会有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主人,或许是好奇一群人躲在喧嚣暗处可以拍出怎样的影像,亦或许只是那天的日出太美,映在许平舟的眼睛里,像熠熠闪光的星辰。

我不知道如何靠近,只能远远地跟在后面,像一个想要作案却无从下手的小偷。

团队里看上去最年轻的女孩最先发现了我,她凑过来问我:“你也喜欢许平舟的作品吗?”

彼时的我莫名其妙:“许平舟是谁?”

“他啊。”女孩伸手指了指稍远处绿色冲锋衣的背影,脸上露出比我更莫名其妙的表情,“你不看纪录片的吗?”

孤陋寡闻如我,那时候并不知道许平舟是什么人,更别提他的作品了。我尴尬地和女孩闲聊,得知她还在读大学,在网上看过许平舟拍摄的短片,因为仰慕他的才华,就利用暑假跑来他的团队当助理。

闲聊中,琐碎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我才知道这是一支纪录片拍摄团队,而作为团队核心的许平舟,在那时候已然是圈子里小有名气的青年导演了。

“用影像记录这个世界,还挺酷的。”我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对许平舟的无知,随口说着。

女孩有自来熟的开朗性格,给我安上“影像爱好者”的名头,并自作主张地介绍给了兀自走路的许平舟。

许平舟回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算是默许一个陌生来客的存在了。

我就这么赖在了一群行踪不定的人中,大多数时间游荡在西宁的牧区。这座城市没有北京的繁华,也没有西藏的闻名,因为偏远,所以寂静;因为时间上发展缓慢,空间上位置偏远,所以带着一股原始的接近本能的美感。

因为纪录片的主题,我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牧区。那里没有酒吧,没有霓虹,没有所有繁华的与热闹的,甚至没有信号。一行人住在牧民古老的毡房里,睡觉的时候还可以闻到青草的气息。

西宁是个可以让人轻易忘记时间的地方,转眼的工夫,我就已经在牧区混迹了四五天。那个晚上,我坐在挂着露珠的草地上,贪婪地呼吸着深夜的空气。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自由对自己而言太奢侈了,它随时可能结束。

许平舟不知何时竟坐到了我身边,摘下帽子放在手里把玩。我原以为他根本无意关注我这个异乡来客,孰料他云淡风轻地说,他已经看过了我的微博、豆瓣乃至停更的博客。

我后悔不迭,干吗要把所有社交媒体的昵称都设置成真名呢?但也略微震惊——他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在众多重名的账号中找到了我?

“来都来了,总要留下点什么。我觉得你的文字写得不错。”我茫然地沉默在一旁,却稀里糊涂地成了他团队里的临时撰稿人。

那一晚,我们背靠着牛栏,三言两语地聊着草原、民俗、影视以及文学,恍然发觉沉迷创作的人本质都是一样的,体察众生,观照自我,可爱又孤独。

我们在午夜告别,踩着月光回去休息。他远比我更清楚自己的内心,看着他离开的背影,那大概是真正的自由。

许平舟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他对镜头语言运用熟练且天赋尽显,不仅对色彩、光影有着敏锐的捕捉,还总能发现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却美到极致的瞬间:牛羊啃食着青草,邻居扎西结婚的热闹场面,草原上的浆洗缝补……

为学业忙碌时,我总用“灵感枯竭”作为自己逃避梦想的理由,把写作的时间用来考英语四六级,找稳妥的工作。而当我站在许平舟身旁勇敢又敏锐地打量这个世界时,才恍然发觉自己像是被无形的力量俘获,创作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从来不曾想到,自己就这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和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平日宅在宿舍里追偶像剧,期末为了成绩熬夜突击,把所有的兴趣压缩,腾出时间来考证、实习。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路线也是早被设定好了的: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嫁一个老实的爱人,忘掉梦想、诗和远方,钻进厨房,系上围裙,磨好刀,有朝一日敞开大门,等世界饥肠辘辘地杀上门来。

不过,毫无疑问,许平舟成了我乏善可陈的生命中最闪亮的意外,我甚至庆幸自己曾选择过这一场逃离。

那时我刚读完大三,身边的人有考研的,有出国的,我也随波逐流地思考了一下自己未来的路。老师赞成我继续深造,从事学术研究,家人支持我去考公务员,朋友鼓励我挑一家“钱景”不错的企业去实习,然后转正……我听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建议,唯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里的真实声音。

华灯初上的北京,整座城市回荡着汽车的轰鸣,雾霾遮挡住了看向未来的视线,我掏出手机给自己买了张车票。懦弱的人可以做出的最果断的决定便是逃避,我打算到传说中遥远而圣洁的西藏。

路过青海的时候正值黄昏,我无所事事地看着窗外,那里有大片的油菜花繁盛而热闹,澄澈的青海湖像高原上的眼泪,简单、纯粹,拥揽着自己不动声色的美。

于是,我拿起行李,在西宁站下了车。

提前下车的任性,让我浪费了好几百块的动车票,但命运馈赠了我更昂贵的礼物,便是遇见了那群像青海湖一样简单而纯粹的人。

不过,拍纪录片远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多数时候,我们要持续几天才能回到市区洗澡,睡觉的毡房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羊粪的味道,高原的紫外线照在皮肤上可以很快留下痕迹,有时要扛着设备连续拍上一整个昼夜……

脾气古怪大概是艺术家的通病吧,许平舟也一样。作为团队的核心,他却常常是沉默不语的,大家靠默契行事倒也顺利,怕的反而是他开口讲话。

他对艺术极为苛刻,不能容忍一个颤抖的镜头,或者一个模糊的画面,团队成员微弱的懈怠,他总能看在眼里,并且批评起人来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人能逃过他的“魔鬼三连问”,我也不例外。

“这是你今天的解说词吗?这么多形容词,你是在写高考作文吗?纪录片是呈现,不是炫技,明白吗?”

他太严苛了,又总能一语中的地指出问题所在,动辄让我面红耳赤。起初我会委屈,甚至自我怀疑,但渐渐地,我习惯了他们的相处模式,以最短的时间适应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降低犯错率,然后飞速成长着。大家为了作品也会争执、争吵甚至拍桌子,但收工后举起酒杯,依然畅怀大笑,没有芥蒂。

因为团队人数不多,分工便不甚明晰,没有场务和导演助理,杂七杂八的零活儿便分摊到了每个人头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写解说词,闲暇时间也会协助拍摄和处理后期,我不知道许平舟哪里来的信任,反正我是辜负了使命。

第一次是在牧区,结束了一整天的拍摄,大家准备回牧民家休息。整理设备时,我正漫不经心地与人交谈,一不留神将关机键错按成了删除键,顷刻之间,一个拍摄多次才完成的长镜头瞬间灰飞烟灭。

第二次是在最终剪辑前,大家对视频进行初步处理,许平舟外出,将自己的半成品交给了我,而我在完成任务后忙于雀跃,忘了保存……

那两次,团队里的气压格外的低,大家把呼吸凝固到一起,陪我等待许平舟的疾风骤雨。我简直要哭了出来,如果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从头再来就是了,可这是完美主义者许平舟的心血啊,我又愧疚又恐惧。

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许平舟一句话也没说,甚至没有注意到角落手足无措的我。他径直走到电脑前继续工作,连表情都毫无波澜。

大家松了口气,有人为了缓解气氛,调侃道:“许导闯荡江湖时肯定是惹下了什么仇家,现在卧底已经来了。”

大家哄笑,许平舟也罕见地笑了,只有我僵直地站在那里。他对太多细节苛刻至极,却原谅了我如此严重的疏忽,这反而加重了我的自责。

见我像个犯了错的小孩,许平舟起身,随手递给我一杯奶茶,说:“没事儿。”

他依旧言语不多,我却蓦然红了脸。

那杯温热的奶茶直到放凉才被我喝到肚子里,里面加了少许的盐巴,我知道,那能缓解我因为水土不服造成的胃痛。

拍摄的后期工作比较琐碎,闲暇时间也更多。许平舟把一套简易的电影放映设备带去了牧区,每天傍晚给牧民们放映电影。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骑着马或者摩托车,风尘仆仆,只为看一场电影。

我看着他们停车,安置马匹,有种美好的幻觉:我们像是来自时光深处的精灵,不必操心柴米油盐的琐碎,只要披星戴月而来,在广袤的草原上看一场粗陋但盛大的电影。

由于温差的缘故,高原的晚上空气清凉,大家席地而坐,看李安的深刻,看伯格曼的沉重,也看侯孝贤的绵长与温和。

许平舟坐在我旁边,和初见时一样,电影的光映在他的眸子中,像有星辰熠熠闪光。

草原的夜安静极了,我能听到演员的每一缕呼吸,也能听到自己怦然的心动。我假装不经意地看向他,悄然微笑。夜风袭来,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想象中的自由那么近。

那段时间,因为不同的游牧点之间有时隔着上百里,许平舟便租来摩托车,载着帐篷和设备不断奔走。他和许多牧民成了朋友,会说一些地道的方言,彼此分享食物和经历,干杯,分别,有缘相逢,不问名姓。

我想起身边那些叫嚣着慈悲与爱恨的人们,为贫困山区捐一本书都觉得自己像拯救世界的英雄。而那个真正悲悯的许平舟,穿行在遥远的西宁牧场,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站成一棵挺拔的胡杨树。我恍然发觉,看向他的时候,自己有些失神。

都说时间像沙漏里的沙,九月,当杏树前的草地习惯了紫色的马兰花,毡房旁边的柳树林习惯了高山的雪水,牧民又要转场了,而我也将要离开了。

一想到马上要告别这自由的草原,重新回到俗世的枷锁里,我的心情便异常沉重。

许平舟看出了我的低迷,在离开前为我准备了送别宴。度数不高的青稞酒我喝了一杯又一杯,还是醉了。他的言语一向不多,那天却举杯走向了我,声音清浅,不言离别:“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迷迷糊糊地看向这个让我心动的男孩,想到马上就要分道扬镳,难过像潮水一样袭来。以后有什么打算呢?离开草原,离开牧场,离开最自由的天空与土地,离开你。

酒精催出了眼泪,我赌气地回答:“回学校,考公务员呀,或者进国企。”

“继续写下去吧。”他看着我,目光里满含爱意,但我明白那爱是爱千里马的才华。

“不写了,文字没什么用,还不如老老实实赚钱,老老实实嫁人……”我眯着眼睛,边说边掉眼泪。

语音还没落,我就被酒杯破碎的声音惊醒,许平舟依旧挺拔地站在那里,把敬我的酒连同酒杯一起摔在了巨大的石头上。

我弄丢过他的视频素材,弄乱过他的拍摄计划,甚至弄坏过他的宝贝相机,但他从来只是心平气和地说一句“没事儿”。这是他第一次怒不可遏地站在我面前,一瞬间,我的酒醒了大半。

我没想到一句赌气的话会惹来他如此的愤怒,更不知道他的愤怒来自何处,我只顾得掉眼泪,不愿告别这再奢侈不过的好时光。

那天的晚宴不欢而散。我穿了漂亮的碎花裙,风吹动裙摆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喜欢上了许平舟。

我马不停蹄地离开牧场,离开西宁,回到自己逼仄又繁忙的生活中。因为明知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倒不如果决地兵分二路,你策马扬尘闯天涯,在你的艺术世界潇洒;而我回归蝇营狗苟的队伍里,继续自己一成不变的人生。

大四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最终选择放弃了考研,在一家还算有名的企业实习,从此踏上向着小白领努力的长路。

一天下班,路过单位附近的电影院,我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巨大的海报:广袤的草原上,牛羊啃食着洒在草地上的阳光,天上飘着老鹰的翅膀。那是一部最近将要上映的纪录片,片名简单利落:《青海青》。我站在海报前,久久地发呆。导演许平舟的名字写在海报的右下角,和他本人一样简单又低调。

从前,作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许平舟只顾埋头拍自己愿意拍的片,所有努力的归处都是艺术的追求,不拿投资人的钱,也不需要上院线赚票房。这一次,他突然带着自己的作品一头扎进了市场的巨浪中,我有些不解,但还是走进了电影院。

《青海青》是许平舟花费两年时间完成的纪录片,每一帧都融入着他的心血。最后的两个月,我冒冒失失地闯进了团队,也算为最终呈现的作品贡献了微薄之力。片子记录了青海牧民的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活,但正因为稀松平常,反而在复杂又飞速运转的时代,显得异常珍贵。那个晚上,观众的掌声持续到片子的最后一幅画面。

原以为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他制作团队的名单中,已经是无上荣幸,但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电影院灯光亮起前的最后一个瞬间,荧幕上赫然跳出了一行黑底白字:谨以此片送给远方的既禾,希望你外出颠沛几日,尽早回家。

手机短信的提示音响起,许平舟依旧言辞不多:“今天青海下雪了,《青海青》还是你在时的盛夏。”

落幕,散场,只有我坐在座位上,失去了站起来的力气。

我掏出手机,神游般地买了火车票,这是我青春岁月里的第二次冲动,但这一次我不会中途下车,因为终点站就是西宁。

猜你喜欢
西宁纪录片
Rough Cut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