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丽
【摘 要】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共治中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成都市新空间的社会组织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工作访谈的方法,具体分析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多方合作模式,并提出整合多方资源、培养优秀人才、打造精品项目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共治;政府
一、“新市民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
2017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是中国转型期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城市与农村融入过程中出现众多难点。“农民工”、“打工仔”、“務工子弟”、“农民工二代”等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融入问题突出。随着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持续升温,政府的简政放权不再只是一句口号,社会力量逐渐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出现和成长,为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在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背景下,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和“合作伙伴”,不仅能够激发公民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能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效解决难题。
2003年,成都市开始着手调整户籍管理制度,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公安局《关于调整现行户口政策意见》,以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等户口准入条件代替了“入城指标”。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工开始大批量的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而他们的第二代,即“新市民子女”,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烙印,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子女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转变严重滞后,在城市融入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新空间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成都新空间委托成都新空间青少年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新空间)进行运营,成立于2008年并在2011年完成注册,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社区。其组织愿景是:专业服务、用心陪伴、助力成长。使命是为青少年创造未来提供更多可能。该空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西街,占地1200平米,分为7个不同的功能室,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开展各类活动,旨在帮助6-14岁青少年融入社会、健康成长。同时也是集少年学习、娱乐、健康、交友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新空间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衍生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这些特殊人群。新空间依托政府的社区服务购买项目,开展社会融入活动,活动开展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区定向和城市融入三个模块,从学校、社区和家庭层面多角度介入,为流动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帮助。
在学校教育方面,为了更好地树立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避免儿童性侵的事件发生,2015年,新空间开始把性教育课程带到校园中去,在打工者子女集中的几所小学,通过与学校合作,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把教育理念带给学生。该课程教学的主力是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的筛选严格把控,首先是三轮的面试环节,其次是三次试讲的机会,还有中期的课堂总结和课后的能力提升,整个志愿者体系完整、精细化。这些志愿者大多来自四川省各大高校,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以此保证高质量的志愿者团队。
在社区定向方面,新空间在社区层面链接社区工作站的资源,帮助社区儿童了解认识城市,了解社区;学习安全标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城市职业分工,树立职业平等的意识。另外,亲子互动游戏改善了家庭关系,参观地标性景点的城市定向活动,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
在城市融入方面,新空间专门设置了“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项目”, 并开发专业课程:城市认知、独一无二的我、城市小公民、实践教学四大板块,宗旨是“帮助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让城市不再陌生”。通过开发针对小学低年级(6-14岁)新市民子女的“城市融入课程”,以专业的志愿服务为依托,用“课堂教学+实践学习”的体验、观影、讨论、分享和互动游戏等方式,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社区大学、基金会、团省委等多方资源,通过专业的项目开发团队以及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团队,共同致力于新市民子女的城市融入和健康成长。
除了直接服务之外,新空间还将服务理念和方式渗透到家庭当中,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长与专业社工的沟通,举办由心理咨询师为主的讲座,为孩子家长答疑。
三、新空间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新空间青少年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有9年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一套成熟模式。以青少年为突破口来介入到弱势家庭,为流动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其迅速融入城市中去。
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能力,所有针对青少年培训的课程都是依托新空间的研发团队来自主开发,并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对话中不断提升,从而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二是团队执行能力,“社工+志愿者”的团队模式在制度化下运行高效有力,员工的培养和志愿者招募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三是网络合作能力,善于发现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保持资源,既有政府的资金资源、又有社会的物质资源、志愿者的人力资源,最终形成通力合作、八方支援的社会网络关系,从而为活动开展和项目实施提供了保证。
根据访谈了解以及后期整理,得出新空间在对青少年提供帮助的整体模式,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到中观的社会组织层面,再到微观的流动儿童、青少年以及家庭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联系和互动,形成网络合力。具体来说,新空间的经验表现为“政府支持、空间平台、多方合作”十二个字。
1、政府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受到政府的重视,作为新市民,农民工子女要进一步适应城市生活环境,避免由价值观扭曲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三社联动的政策背景下,由政府出面搭建平台,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对社会组织注入资金资源,把社会问题交给社会组织来解决,也是政府简政放权的手段和方式。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和公共服务资金拨付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endprint
2、空间平台
“政府积极搭平台,社会组织唱大戏”。新空间青少年发展中心作为运营方,主要在专业社工培育和志愿者招募方面提供“软件设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经验,人才培训划分为三个等级:社工实务、项目管理和培训师。采用商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情怀,还要有正确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层级晋升原则,社会工作者的晋升阶梯为:
人事制度管理采取扁平化方式。如上图所示:项目助理即一线社工,主要对接社区干事和社区居民;项目负责人主要对接社区书记和主任、出资方办事员;项目部门负责人承担项目期内的多个项目,主任作为机构负责人统筹全局。同时,项目官员实行七级能力级别鉴定;项目助理实行五级能力鉴定。因此,实现专业社工薪资多元化体系,即“能力决定基本工资,项目决定劳务补贴”的双层次薪酬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员工持有“信任”态度,鼓励员工与项目官员一起开展项目,发挥员工特长,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文化认同感。
在志愿者招募方面,一共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学生志愿者,新空间与四川当地高校建立联系,通过高校社团联盟的途径,直接对接社团负责人,方便志愿者与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包括:四川大学社工协会、高校志愿者协会、SK志愿者协会等。第二类是社区居民志愿者,通过中老年文体联盟途径发掘志愿者,同时社区的家长、老人和青少年也是主力军。
3、多方合作
新空间善于利用有益资源多途径、宽渠道地为流动青少年服务。一是新空间利用自身平台直接服务于青少年,空间场地为青少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青少年担当工作助理,轮班制承担新空间的日常简单工作,让他们明白所享受的服务是政府在“买单”,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为各类活动开展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二是通过司法部门获取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者的名单,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开展少年司法社工一站式处理服务,帮助涉罪青少年重新回归社会。三是联合学校开展性教育课堂、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专业课程等。另外对接社会资源,开展各类营地活动,帮助青少年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策略
社会组织作为极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必须在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下,不断增强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升资源统筹和平台运行的自主性能力。不仅要在“选人用人”上多做功夫,更要注重“留人强人”环节拓展思路,打造精品项目并开展项目化运作来实现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1、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共治平台
社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说明,社会治理需要向以社会组织和公众为主体、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转型。合作机制是多元共治的核心机制,共治的目标即是多元主体通过对话、竞争、协商机制达成共识进而采取合作策略和集体行动,合作是多元主体集体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组织在成长和发展中,一方面积极寻求政府方面的政策、资金等资源,接受政府的专业孵化培育,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社会组织横向纽带的功能,通过横向拓展将社会成员编织到一个个网络当中,形成社会网络关系,能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本。
社会组织是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应积极搭建多元主体的协作平台,建立共治机制。一是要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协作平台,建立共享、沟通与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组织唱戏”的方式,建立了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赋权”机制,既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群体的功能,又符合政府“放权”和“还权”于社会的目标;二是支持搭建社会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与企业、媒体、学校之间等各类各级民间平台,推动社会组织领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同级别平等的社会组织之间没有行政命令限制,而是将友好、尊重、和善、包容、信任等价值元素作为行为准则,不仅动员了社会各方积极力量参与社会事务,增强了社会组织自身的物力、人力、智力支持力度,而且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渗透到社会建设中,构成了社会资本的源泉和动力。
2、注重人才培养,制定规划战略
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政府和市场组织的优势所在。社会组织的人员包括专职员工和志愿者团队两类,组织内部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做到用人和留人的同步发展。对于专职员工,要把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相匹配。一方面要增强组织人员对社会组织机构的认同感,情感延续是组织与个人到达共溶的基础,构建组织文化实现组织软文化的提升。另一方面。公益不仅靠胸怀,更要讲求方式方法,合理的层级晋升机制和以结果、成效为导向的激励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借鉴商业化能力级别原则来制定薪酬多元化的激励制度,对于取得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多元化、多层次、多特长的人才加入到社会组织之中,构建完整的人员激励体系。
对于志愿者,通过与高校联盟对接高学历学生资源,与专业协会对接专业领域专家,与政府部分对接政治资源。以通力合作的模式实现双方甚至多方共赢,各方优势志愿者资源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各类志愿者也在社会活动中不自觉的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社会互助、资源互益,优势互补的途径。
3、专业团队运作,打造精品项目
社会组织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实现自我“增能”,即“自我造血”功能。“增能”强调社会组织在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中扩展社会资本存量,挖掘自身潜藏的内在主动因素。社会组织与政府是“伙伴”而非“伙计”关系, 政府购买项目使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外部的依赖,不利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应专注于特定领域,聚焦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实践调研和活动开展,善于做好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工作,利用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社工对优势,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收费;自主研发服务项目,吸引基金会、福利彩票甚至企业等向社会组织注资,尝试网上众筹和公益创投等新型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扩大募捐渠道,以此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名.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2] 王名, 王春婷. 推位让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J]. 开放导报, 2014(5):7-11.
[3]赵小平, 孔祥利, 卢玮静. 精英组织参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特征与策略选择[J]. 新视野, 2014(3):100-104.
[4] 杨丽, 赵小平, 游斐.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5-12.
[5] 范和生, 唐惠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拓展与治理创新[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2):90-97.
[6] 刘书畅.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7] 成都市武侯區新空间青少年发展中心网站官网:http://www.cdqsn.or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