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18-01-13 22:43苗艳香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株距夏玉米除草剂

苗艳香

(济源市园艺工作站,河南济源 459000)

1 选择优良品种

只有把品种与栽培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品种内在的增产潜力。就品种而言,追求高产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稳产,也就是说既高产又稳产才是好品种。好品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1 具备抗病和抗倒性

这两个关键性状决定着品种的稳产性,尤其冀中平原地区属于多风地带,而玉米生长季节风雨较多,不同程度的倒伏都会导致玉米减产,因此选择抗倒品种尤其重要。另外,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也很关键。目前,玉米田间的病害不断加剧,各种病害均可造成玉米减产,尤其是茎腐病、粗缩病和瘤黑粉等病害。如果我们选择品种具备了抗病、抗倒、活秆成熟,就能打好稳产的基础。

1.2 看品种的的结实性和出籽率

结实性和出籽率是决定产量的主要性状。

1.3 品种适应性强

对土壤、水肥、气候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能力及适宜范围广。

当品种具备了以上几个优点时就算是好品种。好品种对气候反应不敏感,在好年份、坏年份不出大毛病,都具有一定的理想产量。那么选择了优良品种,如何实现玉米高产呢? 夏玉米生长时间很有限,一般在95~100天,而且还处在一个雨、热、干旱和高温阶段。玉米生长发育快,很容易受到病、虫、草、干旱和风灾危害,都可能对产量有巨大影响,所以有了好品种则科学种管更为关键。

2 播前拌种预防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杀虫剂最好使用“乐垦2号”,按药剂说明进行拌种,拌种后苗前苗后不需喷药。一是主治上茬小麦遗留的灰飞虱,防粗缩病(座坡)效果很好;二是防治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又名拉拉蛄)等害虫。

3 适宜播期与提高播种质量

3.1 适宜播期

目前,生产上夏播玉米有两种播种模式:一种是习惯在麦垄套播玉米,这种模式所占面积不大。播种时间应掌握在小麦收获前6~8天进行套种,如果播期太早与小麦共生期长,麦田残留的麦蚜与灰飞虱容易导致玉米粗缩病。因此,播期应掌握在小麦收获期的前后一两天出苗即可。二是麦茬机播,目前,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麦茬播种面积越来越大。播期受小麦成熟期限制,应该掌握随收随播,时间是6 月中上旬。

3.2 播种深度

一定要掌握深浅适宜,一般4~5cm为宜,播种太深影响出苗,苗弱则易发苗病。

3.3 机播时注意不要漏播

一定要跟机检查,争取一播全苗。

3.4 种、肥分离

播种时避免在同一行同深度下种下肥,以免烧伤种子。

4 注重种植模式

4.1 根据实践经验,夏玉米种植以等行距种植较科学,目前,采用机播的形式较多,行株距的安排一般应在50cm×30cm,60cm×25cm,亩株数为4 400株左右。如果是大穗型品种其株行距最好是60cm×30cm,亩株数为3 700株左右。

4.2 加大行距缩小株距。例如,等行距80cm,株距18cm,每亩4 630株。大穗型低密品种的株距可加大到24cm,亩株数为3 500株左右。4.3 也可采用一埯(穴)多株的种植模式。行株距50×50=2668穴×2株=5 336株、60×60=1 852(穴)×3株=5556株、100×100=667穴×10株=6 670株。一埯(穴)多株的种植模式,其密度增加了1 000~2 000株左右,所以,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增加化肥投人50%以上。

5 苗期管理

5.1 播种后要及时灌好蒙头水

夏玉米播期是以浇蒙头水的时间算起。大家知道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播种期如遇干早,达不到出苗所需的含水量,则要及时浇好蒙头水,否则士壤干湿不匀,对一次全苗十分不利,往往形成大、小苗,而玉米最怕的是大、小苗影响产量,所以,播种后要尽量做到及时灌水才会不影响产量。

5.2 化学除草

玉米浇完蒙头水后,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喷施除草剂。喷施除草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不留麦茬的情况下,可实行麦茬粉碎、浅耕或旋耕后播种。第二种是麦茬播种的地块,应采取苗后除草。实施苗后除草,除草剂用量最好按夏玉米每亩10~150ml,加水30~40kg喷雾,最好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使用。配制时应采用二次稀释法,先用少量水把药剂配成母液,再倒入喷雾器进行稀释,搅拌均匀后喷雾,不能重喷,也不能漏喷。时间和温度把控好,超过35℃不能再喷药,以免发生药害。4%烟嘧磺隆效果较好,实施苗后除草一般要在玉米的3~5叶期喷施较为安全,过早或过晚均易产生药害。麦收后如果田间大草较多,则在播种后出苗前及时实施灭杀性除草,用20%的百草枯进行大草的除治。另外,对于小麦严重倒伏或收割不净的地块,一定要重视麦苗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当麦苗较多时势必争水争肥,导致玉米苗发育弱小。对这类地块,要结合除治麦苗,除草剂最好选择烟嘧磺隆,也是在玉米3~5叶期喷施效果最佳。

5.3 查苗补苗

玉米出苗后首先是查苗补苗。如有八九成苗时,则可不必补种或移栽,可在缺苗的周围留双苗、三苗弥补。

6 种植密度的确定

6.1 根据品种定密度

一般品种本身要求的密度,是由育种家经过反复试验确定的密度标准,它是有科学依据的。品种要求多少定多少,所以,田间留苗时一定要按照品种说明去做。一般是大穗品种密度稀, 3 000~3 800株/亩,中小穗型品种要适当加密,4 000~4 500株/亩为宜。

6.2 根据土壤水肥条件定密度

土壤肥力和灌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适当提高植株密度,每亩最多可增加500株左右。但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最好不增加密度。如果要增加密度,就必须增加施肥量,否则不但不提高产量,反而导致产量下降。

7 病害防治

7.1 玉米粗缩病防治

此病以防为主。玉米粗缩病(座坡)是上茬小麦遗留的害虫蚜虫和灰飞虱,一旦发病很难挽救。所以,要早防早治,最佳时间是在出苗前或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喷药效果最好。做到苗前、苗后防“座坡”,以实现在危害之前杀灭害虫的目的。有些地方的农民习惯在喷除草剂时结合治虫,由于这种方法适合封地时除草,所以,千万不能等到与除草剂同时用药,当玉米长4叶后再治灰飞風就晚了。

7.2 玉米黑粉病防治

玉米黑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病害,病原菌一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二是借风力传播,侵染幼嫩的玉米茎秆、叶鞘、叶片和雌雄穗。感病时间多在苗期,发病时间多在抽穗前后,在阴雨天多,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形成瘤黑粉,发生的部位各不相同,有的在穗位以下,有的在穗位以上,有的还长在果穗顶端,对产量影响很大。

预防措施:一是在播前用杀菌剂最好用20%氟咯菌晴或戊唑醇拌种,晾干后播种。二是在黑粉瘤初发期及时割除病部,带出田外深埋。

7.3 玉米茎腐病

茎腐病是玉米常见病害,它属于土传病害,多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中期于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此时病菌入侵根系导致根系和基部茎干腐烂,营养输送不上,植株迅速脱水,导致全株死亡。病株果穗下垂,无风自倒,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预防措施,提前用“黄腐酸稀土高抗液”每亩50ml加水125ml拌种2.5kg,充分搅拌10min让药液全部吸收后闷2h以上,最好隔夜,防效可达95%以上,而且还能减轻秃尖症。

8 虫害防治

玉米螟(钻心虫):玉米在大喇叭口期正是钻心虫的产卵孵化期,此时应及时用毒死蜱颗粒剂灌心,以除治钻心虫的危害。

玉米蚜虫防治:玉米蚜虫发生较晚,一般在抽穗后发生,会形成空秆,影响产量。不易进入田间喷药时,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浇水,采用辛硫磷或乙酰甲胺磷农药原液随水滴灌的方法,通过植株吸收农药进行除治,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滴灌的速度。

玉米蓟马、瑞典蝇防治: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前后往往出现叶片褪绿发黄或心叶卷曲,形成“牛尾巴”症状。出现这种现象一般由两种情况造成:一是产生药害而致,二是虫子危害而致。第一种情况要观察叶片是否受损,如果叶片未受损,则可能是除草剂药害造成,可用耐安+磷酸二氢钾+生态源叶面肥,相隔5~6天连喷两次即可解除。第二种情况是观察叶片有无孔眼,有孔洞即是虫害造成。雅典蝇、蓟马在叶心危害可导致心叶扭曲。除害方法是用40% 啶虫脒1 000倍液+生态原叶面肥,相隔5~6天连喷两次即可,必须注意喷到心叶。

9 适时收获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玉米收获普遍偏早,玉米早收带来恶性循环。玉米早收导致减产,随之而来的是小麦早播,小麦早播又带来越冬不安全因素。因此,专家们呼吁并提出玉米、小麦适时两晚模式栽培,是有科学道理的。玉米适当晚收,可以提高产量,小麦适当晚种越冬安全,可说是两全其美。所以,建议农民朋友们实施两晚栽培技术,实现玉米小麦双丰收。

[1]陈建军.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17):82.

[2]牛峰,刘正,张子学,等.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学学报,2014,4(2):29-33.

[3]吴浩,范飞.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4):65,68.

[4]南纪琴,肖俊夫,刘战东.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106-110.

[5]张守林,王要闯,戚廷香,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30-133.

[6]吕秀珑.黑龙港流域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猜你喜欢
株距夏玉米除草剂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巴西2020—2021年度夏玉米产量预计减少17.7%
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纳米除草剂和靶标生物的相互作用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封闭式除草剂什么时间喷最合适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