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2018-01-12 11:51黄家佳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宗教关系信念

黄家佳

【摘 要】当前社会存在的宗教与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宗教与道德作为两种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生活与历史的发展,并能够对人们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相互区别与独立,又密切联系与影响。道德与宗教之间的交互影响对整体与个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道德与宗教相互联系与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更高层次的合一,指向在于构建人们的心灵的归宿,信念。这种信念是感性与理性的合契,是人、天、地自由的合一。

【关键词】宗教;道德;关系;信念

一、宗教与道德相互独立

宗教與道德是相对独立的两种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并对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道德产生的时间要早于宗教。根据考古资料,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而最原始的道德在最早人类群居生活时已经存在。原始宗教就是在习俗性的道德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普里查德认为:原始人类对来自自然力量压迫的“约束力慢慢变成了宗教性的,渐渐地变成了鬼神式的,最终有的神灵担负起某些方面的道德职能——慢慢地,神不仅成为习俗的监护者乃至辩护人,而且甚至成为习俗的神圣创造者。通过这种方式,原始的道德就获得了新的合乎时势的宗教权威和宗教约束力。”①这样,道德被宗教化、神圣化,宗教信仰体系也囊括了道德内容,发挥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从知识与关注上,宗教与道德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宗教的言语有自己的逻辑和系统,宗教所涉及重于人与神的关系,关注的是神的世界,但所述的内容在人间,表现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社会规范与组织约定密不可分,贯穿于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以此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个体内心与道德判断上,苏格拉底提出的游叙弗伦难题。②当中的难题是处理道德是否独立于上帝或由道德理性决定。对很多基督徒来说,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美与善事的标准与化身,伦理就是遵守上帝的吩咐。在上帝命令的模式下,《圣经》作为生活的最高指引就被理解为遵守一连串的道德要求和标准。例如:十诫,就是上帝命令理论的基础。[1]然而,对阿奎那来说,自然律是关于人作为道德者来说的。[2]自然律是指人类可以由理性去反省真正的道德原则,而不需要靠着上帝的启示。人有理性以至于他们能对自己的本质进行反省。道德不是由外而内的过程,而是由内而外的过程,从发自内心的回应到实践行动。

二、宗教与道德交互影响

宗教与道德具有整体之间的交互的社会影响,也有对个体道德构建的影响。无论对整体还是个体的影响,都包含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一方面宗教具有积极的道德功能,宗教有利于个体道德的培育、生成与提高,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形成、维持与规范。有史以来,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进行道德教化与道德培育的一种重要方式。[3]世界上许多宗教都出现了伦理化倾向,宗教的道德劝善功能与道德建设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信仰宗教的信徒,人与神的道德规范是宗教道德的第一要义。弗兰克兰说“如果一个人坚定的信仰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描述为真,我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理由不愿意遵守上帝颁布的道德诫命。” ③在具有道德的宗教信仰下,信徒会拥有道德的心向、意志、力量、行动等等。正确良好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宗教信徒的道德的形成、道德规范的遵守、道德要求的践行。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也会受宗教的某些信条与学说的影响。比如,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报应”说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整体来说,关于道德方面,宗教与道德有部分重合与相关的内容。吕大吉认为,各个宗教体系中的道德,事实上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宗教道德,反映的是人—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世俗道德,反映的是人—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不属于宗教道德。④世俗道德的某些部分不仅是宗教所具有的,也是属于世俗社会的。比如,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内容。

另一方面宗教还具有对个体与整体的消极功能。宗教因其自身的性质潜藏有不利于信徒道德与信念的正确构建与辨别。任何一种宗教都为信仰者提供了一套基本的价值标准和世界图景,对信仰者而言, 这些基本的价值标准和世界图景就是终极真理,是惟一正确的绝对知识。它往往排除了自己错误的可能, 同时也排除了其他信仰正确的可能,所以信仰在原则上是排他、独断的。宗教道德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它是依靠上帝的绝对命令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让人绝对服从,具有他律性。宗教因受政治、经济、人为等多方面影响,具有某种不利于道德发展的总体倾向。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说“宗教可以制造恐惧、狭隘、不宽恕、非正义、失意以及社会性的禁欲;宗教还可以使不道德的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以及一个民族中的或民族之间的战争合法化,并使之加以鼓励。”⑤宗教对道德意识的是具有负面影响的,这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它虽然并不必然发生,但的确常常发生。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自诩惟有自己才是正统的,惟有自己与神或绝对真理最相接近。这种狭隘的教义会导致轻视其所属信仰以外者的生命价值的危险倾向。信仰原则上的排他性当然并不直接导致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的互相排斥,因为几乎每一种宗教都或者是从其他宗教中产生,或者必须与其他宗教共生,过于强调排他性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壮大。所以那些能够发展壮大起来的宗教在强调自身的绝对真理地位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排他性加以适当抑制。强调对异教徒的友善和对敌人的宽容是宗教超越的一面,同时也在教义上约束了信徒身上易于滋生的排他行为,为不同信仰的和平共存提供了可能。只有当宗教克服了自身的排他性,关注宗教之间的宽容共处,其对道德可能隐含的危险才能得到遏制。

三、宗教与道德的合契

在对宗教与道德加以联系与区分的基础上,道德与宗教的形式与内容达到更高层次的合一,指向在于构建人们的心灵的归宿,信念。这种信念是经过长期化、集中化、社会化之后的内心精神需要。这种心灵的归宿是理性化的精神,是感性化的信仰,是寻找心灵与灵魂的安定所在、信任所在、自由所在、价值所在。这种信念的产生,是道德与宗教的结合建立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完美结合。宗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畏惧、敬畏或敬仰之心,需要宗教找到灵魂所安放的合适位置。精神所需要的依赖与心灵慰藉,转化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此来适应社会的生存。康德在著作中用了几个不同的名称来表述这个世界,如理智王国、目的王国、上帝的国。在康德看来,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而自由则是理性意志的本性。人通过自由可以进到道德但却进不到永福。而人之进入上帝的国,除了信仰,别无他途。这种宗教信仰是建立在道德的终极目的可能性的要求之下的,在康德的眼中这样的宗教才是真宗教。为了保证至善这一道德目的之实现的可能性,道德必然导向宗教。[4]把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关系归结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德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宗教存在的基底。宗教具有自己独特的问题领域和解决之道,它具有许多道德所无法包含的功能。道德与宗教是信仰的重要元素与组成部分,是达成个人信念的手段与路径。“当道德实现了自己的任务”而进入万物一体的宗教领域时,天人合一,人己一体,毫无限隔,人也就达到了完全自由的境地。从道德到“万物一体”的宗教,是一个实现自由的过程,是一个由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5]这种信念,是自由与理性的合契,是人、天、地的合一。我们要科学审慎地对待宗教,让宗教有利的一面成为塑造道德的动力和方式;批判继承传统道德,适当利用宗教形式与积极功能,探寻树立个人信念、社会规范、人类信仰。

注释:

①[英]普里査德.原始道徳[A].弗吉利亚斯·弗姆主编.道徳百科全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73.

② Palanhpho.游叙弗伦篇[M].,Chicago Scholars res,1984:10,12.

③W·弗兰克纳.伦理学[M].关键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3.

④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05.

⑤[德]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9.

【参考文献】

[1]王晓朝.杨熙楠.经济与伦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3.

[2]Thomas Aquinas.umma conta Ceniles[M].tre Dame.Uhitversity of Notre Dame,1975.

[3]曾广乐.信仰与德性—再论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J].东南学术,2010(4):127.

[4]朱华甫.欲成义人,先做善人—康德对道德与宗教关系的处理[J].现代哲学,2010(3):80-81.

[5]张世英.道德与宗教[J].江苏社会科学,2005(2):1.

猜你喜欢
宗教关系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