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强 潘芳和
【摘 要】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NGO不同于政府、经济体,不靠权力、更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NGO所提供的产品本身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公益事业随之兴盛。各类官方、非官方NGO组织大量涌现,在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NGO作为一特殊的组织形式,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招人、用人和留人等问题涵盖其中。随着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问题也愈来愈明显。据了解,我国NGO员工目前主要由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及志愿者组成。志愿者作为NGO人力资源的最大来源,其志愿工作往往是自愿自发、带有无偿性的。缺乏有关人力资源的管理意识,往往流动性较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资料数据查找、实地访谈,以 “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为思路,特以A公益机构为例对NGO组织中人员流动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人员流动;NGO;人力资源管理
A公益机构成立于2012年6月1日,是一家专门为脑性瘫痪人士提供多元化康复、教育及日常生活自理引导的社会公益机构。目前已成功服务多名患者,成果显著。
一、人员流动现状分析
(一)人员需求量大
据了解,我国NGO员工目前主要由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及志愿者组成。为此我们特意对A公益机构、B公益社工服务中心等组织进行了实地了解。A公益机构人员结构主要由理事会和康复、特教及护理老师组成。理事会成员现有4人,成员分别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项目官员、记者及家长代表组成。负责对日常工作事物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老师则主要负责本机构脑瘫儿童的日常康复训练和教学。平时举办活动的工作人员主要为老师、孩子家长,以及高校志愿者代表。B公益社工服务中心内部机构主要有理事会、监事会,日常工作由理事会决定大方向,对要不要接项目、接什么项目、增减工作人员等重大事件进行投票表决,理事长负责带领专职执行各项工作;监事会负责监督理事会决定是否有偏离机构章程。此外还有5名专职,有2人负责爱心小屋项目运营,1人负责净水项目等减灾项目,1人负责筹资工作,1人负责机构所有协调工作和宣传及外联工作。由此可见,NGO组织的目前内部机构、人员都比较精简。此外对于每个机构的专业人员更是严重缺乏,经常一个人身兼数职需要做多项工作。而高校志愿者便是平时开展志愿活动的主力军,因此每每在活动开展前便要开始进行招募。然而来自高校或社会的志愿者多为兴趣驱使。参与具有随意性。召之即来,做完即走,往往是临时性的.且青年学生所具有的热情单纯、缺乏社会经验等特点,导致其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二)流动性高
据《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相关数据显示:56.5%的机构遭遇了员工离职,其中各类草根NGO及社会团体的遭遇离职的比例更在60%左右,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比例较低,分别只有 33.3%和18.8%,该报告显示了公益机构的“维系力”有限。如果说部分公益机构的人员离职情况可能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那么,进一步分析离职人员的去向则发现,近80%的人离职后选择在非公益行业就业,仍然选择在公益行业工作的只有20.1%,其中选择其他公益组织的占16.8%,自己创办公益组织的3.3%。绝大多数都择改行投身企事业单位,部分自谋职业或是自行创业,极少部分会选择留在公益行业里面坚守初心。由此可见,公益行业出行了较严重的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大就会导致要不断培养新人,因此会出现人才断层,导致中层领导人才比较缺。当一个行业出现人才匮乏时,往往会形成很强的人才需求拉动力。但据清华大学邓国胜教授表示,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培养公益人才的,但目前为止培养的学生,真正到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很少,大部分都到企业里去了,由此也显示了公益行业的“吸引力”不足。
二、人员流动原因分析
(一)薪酬福利不高
据了解,机构日常经费收入的三分之二主要通过举办活动和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三分之一来自于孩子的服务收费,经费来源单一且数量较少。因此工作人员的薪酬普遍不高,对于年轻员工来说也刚好满足生活需要。内部缺乏正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协调机制,没有建立严格、规范、统一的绩效考核,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人的需要是由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到高等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构成的有序等级链。当前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利益导向社会,如果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保障,员工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
(二)缺乏职业发展通道
对于公益组织的人才而言,大多是因为公益抱负和情怀而加入组织。在刚开始的几年,对公益的激情还未消退,并且还没有面临家庭、事业发展等压力。因此对未来发展还不太看重。待到工作大约5年以上后,人生逐渐进入职业化,面临着来自家庭、事业发展的压力开始变大,从业者不在是基于激情、冲动等价值判断的理想化发展,而是越来越看重未来的发展空间。而公益行业在职业化发展中,处于低度发展的现实状况,大家日常工作中都是平等互助的,再加上各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职位设置不同,因此基本上升職空间很小。再加上工资低,更难以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发展制度,缺乏合理的人才发展的工资增长制度,就难以留住人才,导致人才流失趋势严重。一旦发现有能获得更高收入和晋升空间的机会,便会选择离开公益领域。A公益机构在一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组织设有晋级机制,试用期结束后就可以自己写晋级报告评级,每一级都有详细的说明,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可以进入更高级就可以继续写晋级报告。根据每个岗位的不一样,例如如果你是康复师,就可晋升康复组长,康复主管,康复组主任,部门主任。
(三)社会认可程度低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利益是驱使人的行动的最大动机。而作为志愿者其所作的付出是为了自我实现和理想的需要。然而现实中志愿者非但没有需求回报,更多的人将志愿者作为免责劳动力、苦力对待。其个人价值被认可的程度越来越低,这往往导致志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志愿活动的动机越来越少。他们本怀揣理想与情怀,为社会付出了辛劳,强调奉献,强调实现自我。但因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长期以往,这部分人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进而导致就会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积极性不足,人员流动性大。此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人对非政府组织的了解还极为有限,再加上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认可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三、解决措施
政府:
(一)对NGO组织树立正确的认识
非政府组织在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观念,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政府权力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沟通、理解、协商、合作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立法,设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从法律上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地位、性质和基本权利,规范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运营,并对NGO组织的管理与运行进行监督与指导,做到对于NGO的管理不越位、不缺位,给其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不赋予NGO组织过多的行政上的权利,使其走上法制化轨道。
(三)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在对于NGO组织购买用于机构运作、教学、康复训练等项目所需设备,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或者提供发展资金,间接性减少NGO组织支持,以此减缓或解决非政府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为非政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四)加大对NGO组织宣传力度
可通过新闻媒体、会议召开、网络传播等形式积极的为非政府组织宣传,向社会传播公益观念,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提高NGO组织的社会认可程度。同时可以设立有关NGO组织的奖项,对于发展较好的NGO组织给予鼓励与支持,对于公益素养较高、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个人及社会团体进行表彰与赞扬,以此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行列中来。这一方面不仅促进了NGO组织的发展,同时中华优良传统美德也得以传承和发扬,人民素质水平也会有所改善。
NGO组织:
(一)明确组织发展目标,构建发展蓝图
NGO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应全面了解本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构建适合本组织发展的蓝图,并寻找适合组织发展的道路,为本组织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大胆创新,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
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主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组织制度,大胆创新,以灵活的薪酬制度、培训制度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专职人才,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组织治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保证员工的基本物质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组织文化,使组织文化深入人心
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影响人们的择业观, 培育积极奉献的组织文化,传递自我奉献的价值观,以观念育人、情感留人。让员工主动为组织创造价值。并努力形成人才资源储备机制,防止因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四)增加人才储备,提高组织专业性
大学生年轻活力、有理想和情怀,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觉悟高,具有良好的素質。更关注社会理想和自我价值,勇于实践。NGO组织可与周边高校的志愿者组织、社团合作,建立长久的服务项目合作,组织富有意义的志愿活动,如支教、社区慰问、巡演义演等;并通过颁发志愿者证明和活动证书等激励证书,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有利于后续人才的储备。其次,NGO组织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性,采用高级设备完善教学助学体系,提高NGO从业人员对有关知识的专业程度,可通过内外部培训师对其进行培训。进而提高本组织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个人:
(一)提高自身公益素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NGO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倘若将两者有效结合可为双方带来好处,为寻求就业机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为NGO组织填补了人才空缺。而大学生毕业生在两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极其重要,除了学校在教育方面应加强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培养外,当代大学生理应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即岗位无高低贵贱之分,此外不应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更多的是注重文明精神的追求。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公益素养对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祁麟,李林.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4(01):46-49.
[2]刘静.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机遇、困境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04):27-30.
[3]丰存斌.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01):108-110.
[4]高一村.《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发布 解读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J].中国社会组织,2014(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