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人口流动迁移也变得更加的频繁,尤其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入,而且大量的人口流动业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新时期应当科学合理地对人口流动迁移方向进行正确引导,有效解决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先对我国人口流动迁移问题进行概述,并在其对人口城镇化建设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基础之上,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流动;现状;影响;对策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人口流动迁移政策较之于经典理论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准确来说就是反差。比如,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势差”非常的显著,当时城、乡人口流动潜在压力以及动机等都比较大;同时,二元户籍制度与人民公社制度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和户口、就业、福利一体化制度之间共同存在,形成了一种对乡、城人口流动迁移的严格限制制度框架。同时,因对流动人口没有统一的界定,最终导致流动人口变化情况尤其是数量上缺乏权威统计数据信息,普遍认为这一数据为2.5亿。根据“六普”提供的信息数据,人户分离者有2.6亿,较之于“五普”数量上增加81.03%,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超过80%的人口为农村劳动力与家属。2014年底,全国人、户分离人数为2.98亿,流动人口峰值为2.53亿。在2015年底,国内人户分离者以及流动迁移人口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人户分离者只要2.94亿人,较之于去年同期减少了大约377万人,同时,2.47亿人为流动人口,较之于上年低减少的人数为568万;201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人户分离者达到了2.92亿,较之于上年同期减少了大约20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大约2.45亿人,较之于去年同期减少大约171万人。
就国内人口流动迁移的驱动力而言,最主要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57倍,90年代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到上世纪末上述数据上升至2.65倍;新世纪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上升,2005年为3.22倍,2008年为3.3倍,2012年是3.1倍。如果综合考虑各种可比因素,则上述城乡收入差距数值仍要提高,一般在4至6倍。据2017年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镇与乡村之间存在着2.71倍的差距。从国际该数据来看,相比之下国内城乡收入差距远超过国际普通城乡差距,2017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位列第70位。
人口流动迁移的目的是安居乐业,还是乐业安居。据调查显示,国内农民工流动人口半数以上愿意在大城市落后,三成以上的农民工希望在中小城市落户,去小城镇落户的人只占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共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工作机会。对于流动人口而言,若得不到良好的工作机会,即便是该城市的房子再便宜,也没有人愿意在此落户。从国内城镇化建设布局来看,西部地区大约每万平方千米的距离内只有0.22座中小规模的城市,若每一个小城镇都成为极化效应传导点,则就会受到严重的辐射,平均各城市至少要对约40个小城镇发生极化和扩散效应,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辐射源乏力,西部的城市中有92%是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多数都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而西部的特大和大城市,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经济实力比东部地区相差甚远。其次是极化空间过大,极化效应难以传达。即使每个城市都有发展极,平均每个城市要在4.55万平方公里的空間范围内,发生极化和扩散效应,并且这4.55万平方公里大多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甚至居民用水都很困难,既没有农业生产的良好基础,也缺乏工业生产的必备条件”的地区,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迁移产生的影响
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可以有效沟通城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以及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迁移对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口流动迁移失衡影响了城镇社会发展秩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工人以及各行业服务人员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迁移主体。实践中我们应当看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流动人群综合素质偏低,行为上多有失范现象,犯罪率较高的人群中以流动人口为主。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防控,则必然会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镇社会发展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人口流动迁移的盲目性、无序化,会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压力也会增大。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人口流动迁移较为频繁,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户籍制度对流动迁移人口的引导与管理受限,继续改进和完善新人口管理制度,否则会导致社会人口管理系统错乱。比如,在人口流动迁移较为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大中城市,社会治安以及刑事案件频繁发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因流动人口引发的案件在各类案件中占比最大,所以人口流动迁移的盲目性对社会秩序以及安全不利。此外,全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也是造成流动人口对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治安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流动迁移人口中,为数不少的文化水平以及素质较低的人员来自农村,已进入到大中城市就会感到非常不适应,个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和理念的冲突导致流动人口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人口流动迁移导致城乡建设受阻
大量的外来人口迁移和融入,导致城市建设过程必然要考虑这些人群,有限的城市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必须给他们分一杯羹,以致于社会服务压力增大。常见的现象是缺水、缺电,尤其是北京,一直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本市,不仅导致用水压力大幅度增大,而且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目前国内人口流动以及城镇化建设先进经验来看,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导致城市产生“病症”,不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而且逐渐涌入各类城市,以致于国内多数城市,尤其北、上、广等城市出现了“城市病”。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向城市涌入,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比如城市人口管理、税务、工商、劳动就业、社保、计划生育以及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得社会综合管理成本增加。
(三)人口流动迁移导影响了社会融合度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各城镇聚集了大规模的非户籍人口,而且这些非户籍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非户籍人口的定居与快速融入,关乎着本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和发展。然而,非户籍人口的现状以及净流入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非户籍人口的重视以及吸纳意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体系尚未覆盖到所有的非户籍人口,为数不少的非户籍人口因对本市缺乏归属感或者认同感而犹豫定居。加强非户籍人口快速融入和办理居住证并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一直是各市区委区政府关注和关心的重点。那么,当前流动人口现状如何?正确审视和定位当前各城市常住非户籍人口问题以及加强居住证办理,尽快使非户籍人口融入本区,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对人口的流动迁移造成的限制和影响,直接造成了他们难以被本地人所认同,而且与城市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最终导致流动人口虽人在城里,但仍是城外人,即城市特殊的边缘群体。
三、人口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问题处理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应当有效处理好人口流动问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口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基础公共服务差异“吸引力”,这也是促使人口流动迁移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当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口承载力,全面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妥善解决现存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需求,为公众建立全新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路径,非户籍常住人口可借此表达个人的要求以及心理诉求;同时,还可以在发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及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切实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倡导活动必须回应社会观测成果,聚焦传递诸如“非户籍人口融入、敬老、反家暴……”等价值,鼓励开展社区行动类的社区倡导活动。组建社会建设顾问团,协助推动对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理论开展研究等工作,以杠杆机制撬动政、商、社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其中,非户籍人口融入产业社区及生活社区课题将专题研讨推动,并且组建了社会建设联盟,推动政社聚焦解决社会重点难题。
四、結束语
总而言之,在流动人口对城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问题解决过程中,基本的工作思路是以党建引领、网格直联以及融和共治为主线,其中党建引领为核心,不断优化社会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优化治理参与体系,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阳,黄毅祥,许秀川.农民工“候鸟式”迁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9个主城区的农民工调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9):70-80.
[2]孙中伟.农民工大城市定居偏好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J].人口研究,2015,(5):72-86.
[3] 李少英,黎夏,刘小平,等.基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人口多智能体模拟——快速工业化地区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40(10):1306- 1311.
[4]储德平,伍骏骞,卫龙宝,等.区域分异视角下进城居民再迁意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7):139- 146.
[5]盛亦男.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水平与迁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03):71-84.
[6]陈杰.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规划学刊,2016(3):30-35.
[7]雷雅琼,王宏民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人口迁移率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38)
[8]封晨洁,王鹏,王旭明.群体迁移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物理学报,2015, 64(3): 1- 7.
[9]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2 .
[10]王玉君.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