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昊天
【摘 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追求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种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出于利益驱动和市场需求考量,大力发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产品数量随着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然而,非保本理财产品往往具有复杂的产品结构,专业性较强,投资者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极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主动了解非保本理财产品的信息渠道有限、成本高昂。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在宣传、销售非保本理财产品时往往存在误导和诱导的行为,隐瞒理财产品所属的种类,故意夸大预期收益率,缺乏風险揭示和持续性的信息披露等。对此,笔者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管理现状,资管新规出台的必要性,以及银行、投资者如何更好的保障各自的利益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保本理财;银行;风险管理;投资者
过去几年,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凭借其相比于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和保本的承诺变得深得民意,银行理财业务呈爆发式增长。但是“好景”似乎不长,2017年11月17日,中央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俗称的资管新规,其正式落地意味着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退出历史舞台,“非保本”型理财的时代到来,对银行、投资者都是“重磅打击”。对此,笔者有浅薄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保本与非保本
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的给付,但并不承诺本金外的风险收益,依据实际投资收益确定客户最终收益的理财产品。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收益情况向客户给付,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产品。
二者的区别:相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会更高,而其相应承受的风险也会更高。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管理现状
自2012年起,以资管业务为基础的银行理财业务兴起,并呈现野蛮式增长,成为银行成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其中“保本”型理财产品最受投资者青睐,其收益略高于普通定期存款的优势,使得众多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普通大众更容易被吸引。保本型理财产品相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低收益率,意味着银行更低的融资成本,加之“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广受欢迎,和银行随之的大量供给,银行赚得是“杯满钵满”。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曾多次在公共场合指出银行资管业务存在着不规范操作、刚性兑付、表外问题表内解决等问题。2018年5月份,中国银报监会更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近2亿罚单,这些罚单中,仅招商、兴业、浦发这三家银行的处罚金额占比就超过90%,其俱是由于涉及多项违规,尤其是涉及理财产品的违规操作,且其中两家银行理财产品的违规操作,是对非保本型产品进行保本承诺。
三、资管新规出台的必要性
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规范操作,使得金融风险相对增加,如资金空转问题、刚性兑付问题和表外问题表内解决等。首先,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规范操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能够通过金融渠道流通,但并不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建设。其次,单次的刚性兑付并不能保证之后的兑付情况,容易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如果有一天补不上,那么谁来买单?另外,随着表外理财业务的飞速增长,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这些往往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触及根本矛盾,反而加大了银行甚至金融业的总体风险。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处于低点,银行多层嵌套利差缩小,且面临着美联储加息、国际油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金融行业整体维稳压力变大,加之当前银行资管业务操作的一系列问题,资管新规的出台显得尤为必要。
四、“非保本”理财时代到来,银行如何更好发展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遵循着“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保本”型理财产品即将消失,“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时代到来。这意味着银行可能会失去部分风险厌恶型客户,造成一定时期内银行理财业务的一定程度萎缩,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似乎“令人堪忧”!而实际上,资管新规的逐步施行,在“刚性兑付”的打破与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会逐渐将银行业务引上稳定健康发展之路,在盈利同时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
但就具体实践而言,未来银行理财该如何更好发展?首先,针对非保本理财,银行将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将资金投向安全可靠的项目,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尽量保证预期收益率的可获得性,以吸引更多客户;其次,银行要加强资产管理,在接受银保监会等外部监督的同时,更要完善内部监管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再次,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通过理财产品保险金的交付,实现收益率的有效保证,同时吸引更多的风险厌恶型顾客;最后,对于一些预期收益较高的产品,银行可以和投资者进行相关约定,由投资者承担一定比例的保险金,满足风险偏好型顾客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减轻银行的压力。
由此看来,资管新规的出台,短期来看似乎更多呈现出一种阻碍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更深层次的利好。
五、投资者如何识别、购买“非保本”理财产品
众所周知,投资者购买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图的就是一个放心,而“保本、保收益”产品的退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及相应转型保本产品逐渐充斥着整个理财产品市场,广大投资者应如何甄别这些产品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白“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道理。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不能仅关注诱人的预期收益,要看到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缤繁复杂,使得如何甄别变得难上加难。但是相对而言,由五大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对可靠,它们多由政府直接管控,在管理制度上比较健全,大大降低“飞单”的可能性,并且大都向保险公司缴纳了大量的保险金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另外,它们在投资渠道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将资金投向获利更高且风险更低的领域。而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利用较高的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但其往往缺乏利用保险投资来降低风险的能力,一旦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项目出现问题,吃亏的首先就是投资者。
其次,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部分银行推出了结构性存款服务,吸引了颇多投资者,然而从本质上而言,这都属于变相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些产品表面上为投资者“保本”,实际上淡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剧了产品本身的风险,最终可能让投资人跟着买单。
再次,购买理财产品前进行风险能力评估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投资者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闲置资金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根据风险性、收益性的组合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在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较高的产品,在同一收益下,选择风险最低的产品;另外,避免投资募集时间过长的产品,因为产品在募集期间内是没用收益的。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时间不长,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潜在风险的管控和行业内部的管理。投资者更是要多了解、多学习,在谨慎投资的同时,保障我们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匡牧霞,商业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