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柏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民医院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4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内科急症,患者一旦发病,病情扩展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位置出现供血中断,造成心肌位置大范围的缺血性坏死,患者一旦发病,不仅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同时心理面临着恐惧、焦虑等情况,对治疗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日常基础护理过程中,主要的护理措施集中于患者病情护理,护理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对护理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方式,提升整体护理质量[1]。本文对循证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2016年9月~2017年9月取在本院接受护理心肌梗死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65.25±16.31)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为(65.32±16.98)岁。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患者治疗、用药等基础护理。观察组则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医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将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症状、不同阶段的病情发展、患者心理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类,通过文献查找的方式,结合不同的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小组成员可以采用责任护士与普通护士相结合的方式,责任护士需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便于应对护理中的突发问题。②环境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较为敏感,心理以及生理存在较多的不适反应,因此更加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结合患者的要求进行病房的布置,保持通风,确保温度适中,患者在休息过程中,叮嘱家属尽量保持病房内安静,降低监护仪运行中的声音。③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危重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造成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重视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引导,采用更加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方式,并且与患者进行握手以及肢体按摩,结合患者的喜好播放适宜的音乐,为患者提供更加细心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对不良情绪进行引导。④健康指导。患者在治疗后需要经历一定的恢复期,应该根据不同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向患者详细的讲授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各项表现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结合患者的身体特质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并且为患者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避免剧烈运动,促进患者身体康复[2]。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其中心理状况采用SAS、SDS评分的方式进行比较。生活质量则从情感指数、健康指数进行比较。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护理之前SAS、SDS评分分别为(56.85±8.89)分、(55.78±8.98)分;(62.35±6.78)、(62.36±6.48)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为(82.46±6.89)、(86.25±6.8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72.68±5.36)分、(73.25±6.25)分(P<0.05)。
观察组患者情感指数、健康指数评分分别为(89.36±6.89)分、(88.69±6.7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6.23±3.69)分、(77.25±4.23)分(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身体和生理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造成不良情绪以及负面心理,对治疗以及后期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循证护理结合患者因为自身素质、患病反应不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在保证各项药品以及设备齐全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卧床,严格的监控各项生命体征,并且结合心理情况制定适宜的引导规划,制定康复措施以及运动方法,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方法,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张 静,赵会连.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4):729-730.
[2] 杨保华,刘亚玲,李小敏,李艳贺.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