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
(内蒙古包钢医院体检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机体的全身系统各部动脉[1],依病变的部位、大小及血管狭窄程度可有相应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增厚、形态异常及粥样硬化等[2],而且在各项检测指标中也会出现异常改变。现本文回顾性分析内收集的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均进行了早期检测,以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文。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内收集的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48.65±6.76)岁;均符合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
统一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选用震荡法和线性膨胀技术进行全身性检测[3],且使用双重袖带,以更为准确的检测患者的四肢脉搏波形,需输入其身高及体重参数,即可检测出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肱指数ABI,准确率较高。
PWV是一种非侵入性指标,可全面评估动脉血管功能的变化情况,具有简捷、有效、可重复及经济等优点,能综合反映出各危险因素造成的血管损伤,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且适用于长期随访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及干预疗效的评估,更是评估动脉僵硬程度的一种经典指数。
ABI为足踝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反映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的血管狭窄及阻塞程度,已作为临床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可靠检查方法,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1)PWV:正常值小于1400 cm/s,如检测结果大于该值则提示其动脉硬化程度有所增高,而且PWV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及死亡的一种独立预测因子[4]。
(2)ABI:正常值介于0.9~1.3之间,该指标在检测时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一种有效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病变的方法。
68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经早期检测,均能够确切可见其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病理性异常变化,易多种合并症,如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等。具体结果如下:
合并脑血管疾病5例,其PWV(1660±30)cm/s、A B I(1.3 5±0.22);合并冠心病9例,其P W V(1770±20)cm/s、ABI(1.75±0.34);合并肾动脉硬化13例,其PWV(1560±35)cm/s、ABI(1.56±0.14);其余外周血管硬化患者的PWV(1480±40)cm/s、ABI(2.51±1.10)。
据上述检测结果可知,各患者的PWV、ABI指标均有一定的变化。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结构的改变,使得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因外周血管硬化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已逐年明显增加,而且因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疾病导致的致残率也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病患人群的“第一杀手“。因此,若能够早期检测诊断及早期治疗干预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疾病,对提高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及改善其预后水平可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对有效预防及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动脉血管硬化疾病的产生也有重大意义。
一般在外周动脉硬化发生的早期,仅可表现为机体内外周动脉弹性的顺应性减退、僵硬程度增加,且常先于疾病及症状出现。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上进行分析,动脉僵硬是评估心血管事件危险程度的一大重要标志。目前,PWV和ABI已被作为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且亦成为所有动脉硬化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PWV增快,则可提示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升高、顺应性变小,且其数值越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另外,随ABI指标的不断深入研究,其意义已不限于下肢动脉疾病的检测诊断,而且该指标与心脑血管事件、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一但检测出某一部位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则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亦会增加。
总而言之,对外周动脉硬化病变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测,利于评估其病症及合并症情况,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肾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能够尽早采取对症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1] 郭水英,陈 薇,张木清,涂宝蓉,等.动脉硬化早期检测18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暨学术交流会》,2009:207-209.
[2] 杨 秀.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7):215-216.
[3] 郭水英,陈 薇,张木清,何惠琼.动脉硬化早期检测187例临床分析[J].《蛇志》,2008,20(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