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儒家祠庙美学思想探析

2018-01-12 04:03
关键词:宁远文庙美学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院报编辑部,沈阳 110023)

据康熙《锦州府志》记载,“宁远州……明初,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宣德三年,分两卫地置宁远卫,统中左、中右二千户所。国朝康熙二年,改为州,东割塔山所地入锦县,西并前屯卫入州;三年,隶广宁府;四年,改属锦州府。”[1]825宁远文庙位于明宁远卫城(位于今辽宁省兴城市)内东南部,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创建时仅具祭孔功能。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此基础上建宁远卫学,景泰四年(1453年)旧历八月初一建成,庙学合一。清代改建宁远州学。这座文庙是明清两代辽锦地区重要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人才,是现存东北三省最古老、辽宁省境内最大的明清两代地方教育机构设施。本文梳理了宁远文庙兴建与修缮的历程,从文庙建筑体现的儒家美学思想、园林景观体现的北方儒家祠庙的建筑美学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宁远文庙的美学特征,对深入研究建筑艺术史、美学史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宁远文庙的兴建与几次主要修缮

(一)明代宁远卫学的兴建、扩建与修缮

1.宣德五年(1430年)巫凯、刘斌等在宁远卫治东南建庙学清代《锦州府志》记载为“宁远州学在旧卫治东,明宣德五年建。”[1]825据王翱《重修宁远卫儒学记》记载,宣德五年,辽东总兵巫凯、都指挥刘斌等人在宁远卫治东南建庙学。当时仅几间茅屋,形制简陋[2]866。巫凯,金陵句容人,在任期间“奏设宁远卫……立学校”[3]615。刘斌,苏州崇明人,“以靖难功升指挥佥事……转升辽东都指挥佥事、备御……政理民安,卓有能声。”[3]616

2.景泰元年(1450年)焦礼倡建宁远卫学

景泰元年,焦礼守卫辽东,号召下级官员捐资扩建文庙并带头捐款。总兵曹义、副将施聚等均出资。工程于此年二月动工,景泰四年(1453年)八月竣工[2]866。焦礼,显州(今辽宁北镇)人,景泰四年任辽东总兵[3]615。文庙是在原庙学基础上建设的,建成后既有祭孔之殿庑,笾豆簠簋等祭器一应俱全,保留了祭孔的基本体制;又有讲堂等教学场所。“藏书有阁,馆师有廨”,也建了斋舍,解决了生徒的食宿问题[2]866。刘斌、巫凯、王翱,均入宁远文庙名宦祠[2]442。

3.成化年间王绅等修缮

据《辽东志》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再次对学堂进行了修缮。“成化间,御史王绅、陈宽,檄守备刘铭、备御刘璘大加修葺。”[4]《宁远重修庙学记》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至成化丙午,都指挥王公铭更重修焉。”[2]645或不止一次重修。

4.弘治十六年(1503年)余濂主持修缮、扩建

弘治十六年旧历六月,浙江道监察御史、奉差巡按辽东兼提督学政的余濂命宁远守备郭振发官银易买民地——南北三十丈许,东西十五丈,对文庙进行了扩建[3]579。“基址益以开阔,神路益以宽爽。向之倾颓者皆撤而新之,未备者皆增而置之。自正殿而下,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泮池之上为桥道,最前为棂星门,门之左右各建坊扁。”[3]645

(二)清代对宁远文庙的改建、扩建

1.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尔位捐俸修葺

据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的《锦州府志》记载,当时尚存明代所建先师殿(渐圮)、东西庑(存九间可用)、戟门、棂星门及门内三间东偏房,启圣祠、名宦祠均未建[1]825。《重修宁郡文庙碑记》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府尹高公尔位捐俸修葺。”[2]572高尔位,汉军正黄旗人,时任奉天府尹。

2.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文熙改建宁远州学

据奉天府提督学政余泰来《重修宁远州学碑记》记载,康熙三十四年,时任宁远知州的李文熙请示上级,在明代卫学原址对儒学进行了重建。此次重建的有先师殿、启圣祠及其两庑配殿,符合文庙营建方面的规定,并修建了围墙。此外,还于文庙东侧新建了明伦堂、斋舍[2]565。

3.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克陞额督修崇圣宫

克陞额,乾隆三十五年任宁远州知州[2]406,崇圣宫当时在宁远文庙左侧[2]566。据《增修崇圣宫碑记》记载,修缮经费不由官府出资,而靠多方筹集。克陞额本人带头“喜捐多金并木料砖瓦”。其于此后不久升任浙江台州府知府[2]566。

4.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强上林主持重修工作

强上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宁远知州。到任后先是捐俸维修,后不得不募集资金修建。筹款时间约三年,工程于道光二十七年开工,翌年十月竣工。文庙规制大体为当代继承。“大成殿三楹、崇圣祠三楹,俱加高五尺。西庑旧址卑隘不敷,供奉先儒神牌,改为五楹,起脊与正殿配。戟门三间,较旧高阔数尺,辉煌轩敞,俾称仰止之思。门左添名宦祠,三间;门右为乡贤祠,三间;各别以花墙。中有泮桥一座,分三路,以符体例。桥东更衣亭、桥西祭器库,各三间,前未有,今设之。棂星门一座,式如牌楼,两旁各设角门,前后取直,左礼门、右义路,中安照桥一座,门外下马牌二。周围墙垣共一百八十馀丈,塗塈黝堊,焕然一新……又整修明伦堂并儒学斋房,前后共三十馀间。”[2]572-573

5.光绪十三年(1887年),朱克扬主持修缮文庙

朱克扬,浙江萧山人,光绪十三年任宁远知州[2]407,上任后不久拨款对文庙进行了修缮[2]433。

(三)民国以来对宁远文庙的修缮

1923年,时任直鲁豫巡阅副使、直隶省长兼督理直隶军务事宜的王孝伯出资对文庙进行了修缮。“举崇圣宫、大成殿、泮水桥、棂星门暨东西廊庑、左右庭库、戟门、神路、照壁、围垣以及名宦乡贤之祠、礼门义路之坊,一仍其旧。而内外为之一新。”[2]578新中国建国后,政府对文庙也进行了多次修缮。特别是2003年,地方政府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了保护性修缮[5]。青砖黛瓦,故景如旧,文庙主体建筑再现了历史原貌。

二、宁远文庙的建筑特征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提出了“文化—心理结构”观点,认为“文化—心理结构”影响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6]。建筑等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模式到审美情趣均带有民族的文化特点、美学特征,即所谓建筑的民族性、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三礼”为代表的儒家礼仪文化思想影响,中国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坐向、内外有别、开间及屋顶差异等,体现出“克己复礼”、对礼法秩序的维护与提倡。宁远文庙体现了中国建筑礼仪美学思想。

(一)庙中学左,体现了尊孔崇圣意识

清代文庙基本格局为庙中学东。明代文献仅记载为“讲习有所”[1]866,但方位不明确。清代文献则有明确标示。据《重修宁远州学碑记》记载,“别于庙东创明伦堂,左右斋舍具备。”[2]565说明教学区域(明伦堂)位于儒学建筑的东区。另据《重修宁郡文庙碑记》记载,清中叶规模为“又整修明伦堂并儒学斋房,前后共三十馀间。”[2]572-573庙学建筑有内庙外学、前庙后学、右庙左学建筑样式的不同,但这三种均体现了对庙的重视——建筑群中以庙建筑为主、学建筑为辅,在建筑话语体系中彰显了尊孔崇圣意识、道统意识。

(二)中轴对称、房屋坐向架构的儒家文化框架

儒家文化倡导等级分明、伦常有序。宁远文庙在建筑美学中继承了中轴对称的审美文化传统,营造了秩序分明、线条规则、对称工整的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审美风格。“尊者居于中”。宁远文庙中路主要建筑如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均排列在中轴线上,显示了该序列在儒家建筑话语中的主导地位。而东西庑、名宦乡贤祠等配殿均作为厢房,依次排列各院主体建筑东西两旁,表明了建筑话语等级的降低。建筑框架没有违礼僭越,在建筑符号排列上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特点的北高而南卑,中尊而偏卑、东高而西卑的格局,是儒家礼制文化在建筑中的合规范性阐释。

(三)内外有别的礼制思想

文庙中部建筑共三进院。二进院为主,大殿供奉的是孔子牌位。大殿配殿的东西两庑供奉的是先秦以来至明(清代迄于明末清初)以前的儒家先哲,因此也在二进院内。二进院南面的一进院中,名宦、乡贤两祠供奉的是明以来的贤者名宦。主体建筑中供奉人物的儒门地位不同、人物朝代有先后差异,在建筑符号排列上形成了内外有别的格局,礼法等级严明。

三进院主体建筑崇圣祠供奉的是孔子五世祖,相对于一、二进院而言,又相当于内院、后院。这种内外的区分,类似北京故宫建筑中的乾清宫等三大殿建筑代表的前朝与坤宁宫等建筑代表的后宫的区别,但并不相同。儒家推崇孝道,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7]6,因此设立了崇圣祠,目的仍在于教化而使民风淳朴。但在祭孔仪式中,主旨是尊圣,因此在建筑话语体系中仍以大殿为主,前主后辅,孔庙建筑符号在这里对儒家伦理进行了合情合礼地发挥。

(四)房屋开间折射的儒家建筑礼仪美学思想

在儒家文化话语体系中,房屋开间三、五、七、九的不同,体现了所有人、使用人以及该建筑、机构不同的等级。唐代的《营缮令》、《明会典》、明代《工部厂库须知》、《清会典》等均有规定。宁远卫学与广宁左中屯卫学同为辽东都司卫学,学校的建筑体例大体一致。据强上林《重修宁郡文庙碑记》记载“景泰四年,重修堂庑,各五楹……康熙二十二年,府尹高公尔位捐俸修葺;三十六年,知州李君文熙再修”[2]572,说明明代宁远卫学的主体建筑开间均为五间。而《锦州府志》记载,“宁远州学在旧卫治东,明宣德五年建。圣殿,五间,渐圮;启圣祠,未建;东西两庑,各十间,今东存五间,西存四间;戟门,五间”,据此知明代宁远文庙各殿庑均为五间[1]825。

明代,宁远卫、广宁左中屯卫同属于辽东都司管辖下的卫所。清代,康熙二年,宁远卫改为宁远州。康熙四年开始,宁远州已划归锦州府管辖[1]825。因此,道光二十八年,知州强上林主持重建宁远州学后,明确记载当时的主要建筑的开间为“大成殿三楹、崇圣祠三楹,俱加高五尺……戟门三间,较旧高阔数尺……门左添名宦祠,三间;门右为乡贤祠,三间”[2]573。清代锦州府学主体建筑(大殿、东西廊庑、名宦乡贤祠)开间为五间,府辖州县学主体建筑的开间不应与府(上级行政机关)相同。清初,或出于政权的稳固性、经费等考虑,宁远州学尚因循旧制,未拆建。待建筑重修时,主要建筑均改为三间。房屋开间由五至三的变化,体现了对礼法等级秩序的遵守。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修缮竣工的宁远文庙建筑中有一处不合礼制。据《重修宁郡文庙碑记》记载,大成殿三间,东庑亦三间,而西庑却增为五间。“西庑旧址,卑隘不敷,供奉先儒神牌,改为五楹。”[2]573

(五)院落进数体现的儒家礼仪美学特点

院落进数也体现了儒家的礼仪文化特点。孔庙建筑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九进的区别。

建筑进数的不同,体现了建筑规格的差异,其深层原因是权力话语的差异,包括封建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区分、“嫡”“庶”之分。九进是孔庙的最高等级,山东曲阜孔庙为九进,而府学、州学的文庙多三进。清代锦州府学为三进,《锦州府志》的“府学”图对此有示例可证[8]300。宁远文庙也为三进建筑,体现了对礼制的遵从、对权力话语规则的遵守。

三、主要建筑、建筑小品体现的儒家审美文化特点

(一)棂星门与礼门、义路等体现的儒家审美文化特点

文庙南立棂星门。棂星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不具有门禁功能,是礼制、信仰和审美的载体。门木质,基本形制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结构,符合《重修宁郡文庙碑记》“棂星门一座,式如牌楼”的表述[1]825。歇山式顶,顶置鸱吻,取防火寓意。《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9]多层斗拱,显示了文庙地位的尊贵。明清时期,只有皇帝至此祭孔或本地有生员考中状元后到文庙祭拜才能开启棂星门。棂星门又名灵星门,灵星为天田星,本与祭祀孔子不相关。清代袁枚《随园随笔·棂星门之讹》等文章对此均有辨析[10]。民间认为灵星是文星,置灵星门于孔庙,寓意求疏通,广纳天下人才。棂星门高峻挺阔,营造了庄重、典雅的气氛,具有崇高美学特征。斗拱承重后使顶下屋檐较大程度外伸,营构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古典意境。棂星门两侧均有门,门为青砖拱砌。门楣南北皆有长方形砖雕,南面为双龙戏珠纹样,取禳除水火之灾寓意;北面为双凤牡丹。建筑物檐头瓦当饰以瑞兽首。《增修崇圣宫碑记》、《重修宁郡文庙碑记》等记载,左“礼门”,右“义路”。儒家教育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排在首位。孔孟均重视礼、义。《管子·牧民》中也指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11]。这一思想受到儒家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儒学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门以此命名,意蕴深刻。

(二)泮池与尚写意的儒家审美文化传统

文庙中路第一进院中轴线上有泮池,上架三孔砖石结构拱桥(泮桥)。桥分三路,以栏间隔,两侧均围以石栏。据道光二十八年知州强上林《重修宁郡文庙碑记》附文记载,州学修建过程中“泮池加广,分桥为三路,与池俱施石栏。”[1]825桥中路为状元祭孔时专用通道。桥北东西两侧各置龙首雕饰,寓意“鲤鱼跃龙门”,也体现了对文教的重视以及文庙地位与价值的认同。景观整体设置风格古朴典雅。泮池是泮宫的标志象征。《诗·鲁颂·泮水》记载了诸侯国之一鲁国泮宫的主要特点。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12]说明泮水不是环绕整个学校,也说明泮水的位置在东西门以南。因此,后世在儒学的南面设泮池,作此象征性的景观。古代,童生通过入学考试入儒学读书称为“入泮”。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看,设置这一景观在于引导学子学而好古,追慕古人。同时,由于泮桥中路除状元外不得踏入,也激励生员勤奋读书,志存高远。近代以来,清华、南开等一些高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引入曲水、川上架桥,均继承了这一建筑文化传统。

(三)戟门的刚性之美及其彰显的对纲常的维护、对儒教的尊崇

如果说泮池是写意风格的建筑小品,那么戟门则是写实兼写意的建筑符号。而且也是文庙建筑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分割符”。泮池北立戟门,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脊饰以双龙戏珠纹、云纹等纹样,两端鸱吻云吞,垂脊饰以瑞兽。雕梁画栋。台基与地面之间设三座垂带踏道,有别于御路踏道,体现了礼教等级思想。明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学,即于大成门左右列戟二十四。文庙正殿前列戟,体现了尊孔思想,也体现了学校的重要性、学府的庄重。戟,象征着武力保护。戟门是分水岭,门后就是二进院,祭孔的主要场所——供奉孔子神位的大成殿以及东西庑所在。门前列戟体现了对纲常的维护、对儒教的尊崇。地方州县学文庙并不列戟,只沿用旧名。用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代替实物,是写意审美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即便如此,戟门依然是乾朗、高广、峻拔的美学风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州学时,戟门已新修,“戟门三间,较旧高阔数尺,辉煌轩敞。”[2]572戟门高处悬匾主旨也在于提醒生徒、行人至此端正衣冠、肃穆生敬。作为整个文庙建筑框架话语中具有提示作用的分割符,以高峻的美学样式、刚性的美学风格引人注目。

(四)大殿、东西庑、名宦乡贤祠等体现的儒家审美文化

大成殿是文庙建筑话语中的核心所在。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式大木结构。殿顶正脊雕龙,东西两侧鸱吻海口吞脊,垂脊饰以瑞兽,正面枋檩雕刻云、花卉、蝙蝠等图案,两侧山墙上部设有精美砖雕。殿内正中供奉孔子神位,两侧为四配、十二哲牌位。建筑高广敞,内外构件精雕细刻、彩绘工艺不嫌繁缛,将传统文化中刚柔两种美学风格杂糅在一起。同时,正脊、垂脊的雕饰、枋檩雕刻的图案都具有传统美学特定的含义,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既有汉大赋中描绘的明堂类建筑之巍巍宏阔之美,兼有六朝“错彩镂金”的美学风格。在供奉孔子神位的房间内外进行这样的构建藻饰,其表是对儒家繁复之美的展示,其里则是尊孔崇儒,体现了对儒家思想、圣贤之道的重视和提倡。大殿前东西两侧为东西庑,各三间,单檐硬山顶。两庑中原供奉清代以前先贤、先儒牌位。建筑内部装饰与大成殿相比,较为朴素。这种对比体现了建筑话语的等级差异。

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侧为乡贤祠,各三间,均单檐硬山顶,供奉明清两代名宦和当地名人牌位。据道光二十八年成文的《重修宁郡文庙碑记》记载,“门左添名宦祠,三间;门右为乡贤祠,三间”[1]825。现在所见建筑即在此基础上修缮而成。建筑内部装饰与东西庑相似,虽然都体现了对圣贤之道的推崇,但建筑话语的等级差异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单纯从美学角度进行区分,大成殿是文庙建筑体系中儒家富丽典雅之美的代表,东西庑、名宦乡贤祠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7]59、“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7]67,尚俭尚朴的儒家审美风格的象征。

(五)崇圣祠体现的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孝道文化及人伦之美

崇圣祠供奉的是孔子五世祖。崇圣祠即《增修崇圣宫碑记》中记载的崇圣宫。单檐硬山式建筑,三间,大式大木结构。单纯从艺术美学角度分析,结构布局典雅,色彩朴素,美感庄重,彰显素朴的美学风格,与大成殿相比色彩饱和度略有降低,象征意味更为突出。儒家重视人伦,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7]2,同时将孝与忠联系在一起,“孝慈则忠”(《论语·为政》)[7]20。崇圣祠体现了对孝道文化的提倡,也体现了统治阶层对维护社会稳定所要树立的楷范标杆的政治意识。

(六)大殿前中庭与祭孔的关联

文庙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祭孔。祭孔仪式中有一项是舞蹈。据《锦州府志》记载,清代儒学祭祀流程为人员先至大成殿,主祭人宣读祭文[8]336。之后,48名乐生奏乐,2名歌生唱歌,36名舞生在大殿前庭院表演祭孔舞。舞蹈有国家层面的严格规定,“康熙中……乐章与国学小异,可令太常司乐及乐舞生先往肄习。”[13]2539“雍正二年……令阙里司乐遣人赴太常习乐舞,冠服悉准太学式为之。”[13]2539从环境艺术层面看,大殿前的中庭平整,装饰风格简洁、素朴,满足了佾舞的要求,烘托了祭孔时肃穆的气氛。

四、园林景观中体现出的北方儒学的建筑美学特点及创新性

(一)棂星门与屋顶建筑样式的选用所体现的因地制宜特点和实用主义美学思想

棂星门属于牌楼类建筑,多在2米以上,在中原等地区的文庙类古建筑中多居于院落中央。如有“陇右学宫之冠”之誉的武威文庙棂星门即设在一进院内、泮池以北。而在北方,明清时期地广人稀,受季风等因素影响,大风天气较多,从稳定性角度考虑,常将其与两侧院墙结合,门与院墙之间用砖砌成山墙,以增强其稳固性。外观上近似硬山门屋。宁远文庙的棂星门即属于这一类。

宁远文庙三进院主体建筑的屋顶均选取了硬山顶样式。硬山顶建筑出现较晚,宋代《营造法式》中尚没有此类记载[14]。北方儒学建筑多选硬山顶的原因与气候特点有关。中原地区及南方夏季雨多,高温多湿,歇山顶、悬山顶建筑屋顶有利于排水除湿。硬山顶建筑屋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多为砖石结构建筑。比起木结构,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而从防寒角度考虑,硬山顶建筑也有利于保暖。

(二)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美学特点

1.房屋样式与掇山理水方面的特点

计成的《园冶》对园林屋宇样式作了多方面的美学设计指导[15]79-92。相比拙政园等苏州园林建筑,宁远文庙中只有堂、斋、室、房,并无楼、台、阁、亭、轩、榭。建筑样式类型不够丰富。理水方式仅造池,开凿了较小的泮池;掇山方面也没有造厅山、楼山、书房山、池山等。江南园林中多叠石、置石等园林小品,儒学中均没有设置。总体而言,宁远文庙建筑风格较为朴素,非六朝美学风格的繁复之美。虽建于台地之上,与欧洲意大利等台地式学园建筑有一定的美学差异。这与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等也有一定关系。

2.庭院植物的特点

庭园植物也是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橘北枳。“岁寒三友”中的梅、竹,不大适宜北方种植,而松、柏以及梧桐等乔木适合北地的气候。这些种类的植物以其高大挺拔的身姿、不畏冰雪的品质受到历代文士的歌咏,象征了君子的品格操守,营造了儒学肃穆高雅的环境氛围,体现了崇高类型的美学追求和重视写意的传统美学风格。

3.框景与借景的运用

《园冶》中提出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借景理论[15]247,也提出了“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园林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筱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景宜收,俗尘安到……处处邻虚,方方侧景”[15]171,“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等后人概括为“框景”的美学思想[15]243。以戟门为例,漏窗是典型的框景手法的运用。门窗漏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等运用较多[16]。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实现了框景、借景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传统美学思想。漏窗外框有汉瓶、如意等形状,体现阴柔之美、优美,而儒学戟门漏窗的外框为方形,体现了阳刚之美、崇高之美。且窗本身就具有艺术装饰性。格心装饰纹一般有海棠式等样式,这里选用的是套六角式几何纹样(《园冶》中无记载的纹样)[15]173-183,彰显简洁朴素之美。

(三)宁远儒家祠庙美学价值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类型建筑美学方面的联系

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滋生的土壤。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根植在中华文明背景下,与欧洲建筑有诸多差异。欧洲文明的源头是“两希文明”。古希腊文明中很大程度上提倡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与超越,所以,在雕塑、建筑中彰显的是人的力量之伟岸以及比例之和谐。古希伯来文明提倡的是对创造万物的上帝耶和华神的敬仰膜拜。受《摩西五经》等的影响,人匍匐于神的脚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建筑体现的是对上帝崇高力量的赞美。到了中世纪,与高峻入云的教堂建筑以及建筑内部身高数米以上,令人仰望的神祇相比,人异常渺小,只见建筑,只见上帝。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以及散点构图审美习惯的影响,儒家建筑不突出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向自然学习,师法自然,掇山、理水、立石,得自然之趣。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括文学、建筑、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建筑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有文献记载的学校可追溯到舜时期所设的庠。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学校有大学、右学等名称,教育的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学习内容有文化礼仪、乐舞等。西汉以来,多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庙建筑也成为宣讲、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所。宁远儒家祠庙是一所地方性质的官办学堂。它的美学价值与太学以及中原地区部分今存府州文庙相比较为普通。以屋顶而论,宁远儒家祠庙各主要建筑物的屋顶均采用硬山顶,这种屋顶在建筑话语体系中排在最末,是民居建筑多使用的建筑样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其整体建筑风格偏于质朴。以环境艺术而论,计成的《园冶》总结了古典园林受道家美学影响创造的掇山理水等艺术表现形式。宁远文庙虽开凿了泮池,但在石材上没有选用太湖石、昆山石等装饰泮池,也没有造厅山、池山等。江南园林中多叠石、置石等园林小品,文庙中也没有设置。与江南园林相比,审美艺术性较为一般。

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建筑等建筑类型。我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学校设学官,官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从事了各级管理工作。官方所建的学校建筑也借鉴了宫殿建筑及其衍生的府衙等办公场馆的艺术形式。以屋顶的表现形式而论,歇山式等样式的屋顶均被使用。单体建筑开间、整体建筑的架构布局(如中轴对称等)均受到儒家审美文化影响,遵循了传统表现形式。文庙还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场所的地方,在建筑小品上借鉴了古典园林的一些表现形式。从建筑风格派别角度看,我国传统建筑有京、苏、晋、川、皖、粤等派别的不同。明代,辽东都司管辖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文化事业与京畿、中原相比略为落后。宁远地区战争频发,建筑文化多为承袭,未能形成建筑派别。清代,限于财力等,几次修缮卫学均承袭旧制,在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未有开拓性的发展。

五、结 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国文化热”的不断升温,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对传统建筑关注较多,但从建筑史、建筑美学、环境艺术角度研究辽宁省文庙建筑的论文尚不多见。宁远文庙作为现存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文庙,有较高研究价值,以往有从建筑格局、建筑样式等角度的少量研究,但尚未有研究者从建筑史、美学、艺术学、文化史角度进行研究。此项研究对深入解读宁远文庙的形制、美学特点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是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锦州地区的文庙是我国文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宁远文庙在人才培养、儒家思想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今天,辽宁地区明清文庙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辽锦地区清代的锦州府学、广宁县学等均已不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抓住有利机遇,学习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经验做法,加强文物保护、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加强文化宣传,吸引更多省内外、国际游客到此参观,发挥文庙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这将不仅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当代文化建设。同时,也可在当地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从旅游增加的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古建筑的保护修缮,让这座文庙能传之后世,发挥更大的文化、经济、旅游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源溥,孙成.锦州府志[M]//金毓黻.辽海丛书:第1册.影印本.沈阳:辽海出版社,1985.

[2] 恩麟,王恩士,杨荫芳,等.民国兴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辽宁府县志辑:第21册.影印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3] 李辅.全辽志[M]//金毓黻.辽海丛书:第1册.影印本.沈阳:辽海出版社,1985.

[4] 任洛.辽东志[M]//金毓黻.辽海丛书:第1册.影印本.沈阳:辽海出版社,1985:378.

[5] 刘航,翟新群.兴城文庙再现历史原貌[N].辽宁日报,2003-9-9(2).

[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0.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刘源溥,孙成.康熙锦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辽宁府县志辑:第16册.影印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9] 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29.

[10] 孔喆.文庙棂星门略考[M]//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孔庙国子监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78-279.

[11] 戴望.管子校正[M]//诸子集成:第5册.上海:世界书局,1935:1.

[1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610.

[13]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5] 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6]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木门窗文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6(1):60.

猜你喜欢
宁远文庙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湖南宁远: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祁梦鱼
外婆的美学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楚雄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宾川州城文庙大成门
木已成粥
文庙开笔大典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