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的相关指导意见,江苏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促进就业与创业,并配套了相关的产业和税收优惠政策。其中,特别鼓励劳动者投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创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逐渐网络化和数据化,实体店与微店并行运营,多种方式共同销售;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利用信息化平台快速的发展壮大;电子化支付手段等推广迅速,生活虚拟化和电子化速度快。这些改变要求大学生们要掌握信息技术,紧跟信息化潮流。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2016年登记大学生创业人数61.5万人,创业率提高较大。因此,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要进一步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为进一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可以快速的获得创业者的相关信息,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信息和因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构式访谈可以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选择的因素,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信息。调查共选取了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和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共200人为样本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为85%。调研的对象为大学生创业者(在校大学生、休学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调研从创业主体、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和互联网创业共五个部分设计了问卷,考察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的认识和选择动机。
问卷首先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做了相关调查,主要从性别、身份、是否已经创业、创业教育程度等方面做了相关了解。如下表1所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比17.06%。女生为83.84%。年级分布也比较平均,主要看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以及他们的创业意向。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关于是否有创业打算这个调查上,85.29%的学生考虑过,1.18%的学生已经成功创业。这一数据也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了,调查也需要对这部分已经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在是否接受过创业培训这一部分,56.47%的学生学习过创业教育培训,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普及度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学生的主要接触创业课程的机会还是来源于学习教育,网络和自主学习的较少。因此,学校应该丰富创业课程,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活动。
图1 大学生创业教育来源分析
调查显示,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主要是基于实现创业理想和自我挑战的需要,是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自我实现这一层级。说明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生存的压力普遍还未感受到,更多是基于理想主义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同时,大学生对新兴产业的敏感度较高,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认知度较高。在创业成功因素的调查分析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身能力、充足的资金与好的项目。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创业成功的一些必备因素比较了解,认为创业成功与否主要是取决于项目的好坏、自己的能力等,对于政府政策的相关扶持概念不深,说明学校对于相关政策宣传不够。
表2 大学生创业动机研究
注:多选题选项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93.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创业的能力,需要继续进行学习与教育。大学生认为要进行创业需要的能力排序依次是创业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项目运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他们认为成功的创业需要一个团队的能力。团队中的成员需要分工协作,具备各种不同的能力。
如下表所示,61.7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创业环境较好,但大学生普遍都认为学校和政府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从政府角度来看,大学生希望在校有相关的科技创新基金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依靠学校的力量,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实践创新的机会,加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可行性。政府可以从资金、支持、专业化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要将创业课程变为必修课,培训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大学生科技园等配套措施开展相关创业活动,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从人际交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财政税收能力等多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
表3 大学生创业环境数据分析
问卷单独设计了关于互联网创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互联网创业是大势所趋。在开放式题目中,大学生们认为需要加强互联网创业的宣传力度,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进行互联网创业。具体表现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咨询、宣传媒介、客户积累、资金借贷,比例分别为92.94%、88.24%、79.41%、41.18%。
本文对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因素进行了研究,从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动机、对于政府和学校扶持的要求。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保障,是创业活动发展壮大的基础。学校需要培育健康的土壤,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等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作为学生的创业平台。只有将这些软硬件都配套好。才能增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创业能力的专门化人才,为社会服务,促进全方面就业服务。大学生创业时需要充分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利用税收优惠等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开展网络化、电子化的电子商务创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沙洲职业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江苏 苏州 215600)
[1] 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青年研究.2014.4.
[2] 黄敬宝,《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年版.
[3] 崔彩凤,《移动互联网国际化守业需靠不断创业》,载《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4] 徐明,“互联网+ ”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