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内蒙古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思考

2018-01-11 20:34曲莉春吴露露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我区产品质量制造业

曲莉春 吴露露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进内蒙古制造做大做强是实现内蒙古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区综合实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转变,2015年我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但是,我区制造业大而不强,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区要把推动制造业加快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根本,大力优化制造业结构,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制造业产品质量为基础,推动我区制造业加快发展,使我区真正转变为制造业强区。

一、优化制造业结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内蒙古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瓶颈。尽管近年来我区制造业结构不断改善,但我区制造业企业仍多为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粗放型,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价值链的下游。因此,实现内蒙古制造业由大变强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使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内蒙古制造的主体。

一是优化原有优势产业。对于化工、冶金等我区原有优势特色行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非高端制造业,强化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纺织、轻工、食品制造等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制造行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和人才为本的发展方针,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机床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加快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行动计划,配套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战略性制造行业,推动我区制造业实现从资源型向知识型、个体性向系统性转变,从批量化生产模式到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规模优势和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区域和行业的联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产出效率,促进服务业的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创造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银行、基金、信托、风险投资等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体制,加快金融机构的经营创新,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多、适应性更强的金融产品。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与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是阻碍我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这一现状有所改善,但我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区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产品附加值较低的情况并未取得根本改变,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業转型升级的联动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就成为了推动我区成为制造业强区的核心和关键。

一是围绕制造业创新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适合制造业企业的工程型人才。重点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高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通过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学实训基地、联合课程等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工程能力与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强化工人队伍建设,注重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培育,努力打造企业优秀产业工人团队,为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创新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出国进修培训、科研资金、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帮助。鼓励企业从人事、分配、奖励等多方面探索建立有效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促进创新活动顺利开展。要高度重视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引进和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创新投贷联动、众筹等金融手段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企业除按照一定销售额的比例提取技术创新资金外,还要积极运用国家技术创新政策,通过申请政府技术创新基金、争取政府财政补助、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渠道和办法充实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三是在政策上加大对创新支持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差别待遇,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进企业形成以创新求市场的意识。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并提供相关的基础平台建设,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通过建立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品联盟、公共技术平台和应用服务中心等措施支持相关产品升级。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提高侵权者的成本,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三、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这对我区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区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也涌现出了北方重工业集团等知名企业,但是制造业方面的知名品牌寥寥无几。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制造业产品在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是技术和品牌的基础和保证。要想打造制造业的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就必须着力提升产品质量。要想提高我区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水平,没有高水平的质量,就不可能成为制造业强区。

一是构建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相关的政策法规,强化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链条,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探索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探索建立政府、广大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共同参与制造业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监督的机制,促进企业增强以质量求生存的意识。不断引导和规范参与企业的质量行为,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切实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心工作,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督、检查、跟踪、反馈机制,预防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三是建立高水平的质量监督机构。加强质量监管技术机构建设,通过合理配置质量检测设备,积极培养质量监管人员,努力构建质量监管信息平台,为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监管工程质量提供途径,实现对制造业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全过程监管。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红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我区产品质量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讲话稿
某电子企业电源转换器质量改善研究
重点高校进一步扩大在我区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产品质量调查——原载美国“安迪·辛格漫画网” ▲
我区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