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查干朝鲁今年54岁了。其实,这只是他对自己年龄的大致估计。上世纪60年代,当不满1岁的他作为“三千孤儿进草原”中的一员被辗转送至达茂旗时,并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出生日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草原的风雨锤炼了他坚韧的品格,马背上的经历让他深知牧人的酸甜苦辣,黝黑的皮肤,凸出的颧骨,纯正的蒙古语,爽朗的笑声,如今,当年的“上海孩子”已经成为一名地道的“草原的儿子”。
“我在草原上得到的一切远远超越了一个孤儿应有的”
“听父辈们说,当年父亲去民政局抱养孩子时,那一批38个‘上海孤儿就剩下我一个,工作人员说,最后一个了,身体最弱,怕是养不活。父亲想都没想,说,只要活着,我们就能养大,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孩子饿着!”在养父养母的怀抱中,查干朝鲁在草原上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然而,查干朝鲁三四岁时,养父养母相继过世。从此,他先后跟着叔叔、舅舅一起生活。骑马、放牧、熬奶茶、唱歌……循着牧民淳朴的家风,查干朝鲁在绿野蓝天下摔打、成长。
“我要上学,我要念书!”日渐长大的查干朝鲁热切地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想认字,想学文化”,“不能一辈子放羊”,查干朝鲁下定决心。
由于只有小学一年级的基础,中途辍学的查干朝鲁想重新拿起课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学校不肯收我,我就每天都去旁听,趴在教室外面的窗台上,从窗户上使劲往里瞧”,这个认真专注的孩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试试吧”,老师说。查干朝鲁更加拼命地学习,不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完了全部小学课程,还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三的好成绩。
上初中时,查干朝鲁就读的蒙古族学校离家很远,只能住在学校附近的庙里。当时,牧民道丽格尔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寻思着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谁知,从查干朝鲁第一次到道丽格尔家开始,这母子缘分一结就是40多年。
“道丽格尔阿妈家就好比我自己的家!”查干朝鲁笑着说。如今,道丽格尔阿妈已经70多岁了,她说:“老天知道我只有一个女儿,就派来一个好儿子,查干就好比是我的亲儿子,有啥事儿都找他,大事小事,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道丽格尔阿妈的女儿图雅说:“查干就和我親哥哥一样,阿爸阿妈对他的疼爱一点都不比我少,阿妈从来都不骂哥哥!”
查干朝鲁知道,是达茂草原接纳了他,用青青的牧场和洁白的毡包呵护了他,给了他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一个温暖厚实的家。他说:“我虽然是上海的孤儿,但在达茂草原上,我不仅有了养父、养母,还遇到了很多阿爸、阿妈,他们待我如至亲,他们让我拥有了、懂得了爱,我在草原上得到的一切远远超越了一个孤儿应有的。”
“老百姓过日子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尽量帮一把”
1984年,21岁的查干朝鲁拿着一封介绍信走进了都荣敖包苏木政府的院子,党委书记拉西接收了他。在这里,他努力学习汉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凭着一股勤奋、上进的劲儿,很快就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从都荣敖包起步,查干朝鲁一步一个脚印,先后任满都拉苏木副书记,查干淖尔苏木苏木达、书记,达茂旗政法委副书记,现任达茂旗司法局书记。
走上领导岗位的查干朝鲁从未忘记草原的恩情,他要将草原给予他的宽厚无私的爱,以他最大的能量回报给草原。
2006年,20岁出头的女孩新珠日嘎由于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在达茂旗检察院当起了临时工。她的爸爸是这里的门卫,两人的工资总共不到1000元,家里却供养着两个正在念大学的孩子。得知这一情况,查干朝鲁主动向这一对父女伸出了援手,经常自己出资给予他们帮助,逢年过节都会去慰问他们,十几年从未间断。他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新珠日嘎不要放弃学习,要勇于实现梦想。在他的帮助下,新珠日嘎一边打工一边自学,不仅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还考上了公务员。
“查书记身上有着闪闪发光的人格魅力,他对我的指导、鼓励和支持,让我受益终身,甚至有时候他的一个肯定的眼神,简短的几句话,都能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而这些在书本上永远看不到和学不来。”如今,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的新朱日嘎谈起这段往事,依然充满感激之情。
查干朝鲁帮助过的人还有很多。有时是为无业失业的人介绍一份工作,有时是为有重病患者的家庭联系医院、争取救助,有时是为陷入困境的牧民兄弟出谋划策、搞好经营……只要他遇到有困难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一把,他经常说:“老百姓过日子不容易,只要看到他们有困难,我总是心里不安,能帮一把就尽量帮一把。”
“我是草原的儿子,要让草原变得更好”
在工作中,查干朝鲁不断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好牧区工作,怎样才能取得牧民的信任呢?”同为牧民出身的他意识到,与牧民打交道,首先是要跟他们交朋友。于是,一辆摩托车,一件大皮袄,他下乡一走就是半个月。住在牧民家,他让自己忘记领导干部的身份,把牧民当成兄弟、当成亲人,在厚厚的一本《民情日记》中,他写道:“到群众家中去走访,才能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情况,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想法,这是最土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达茂旗提出“工业立旗”的发展思路,一批工矿企业和风电企业相继入驻。企业的入驻,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了新挑战,其中,企业与农牧民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征用集体土地和协商补偿款一项上。在西河乡合教铁矿,当地26户村民因为这个问题开始上访,这一访便是三年多。
多少个日日夜夜,查干朝鲁成了26户失地村民家中的常客,他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户人家的人员信息、基本情况、占用土地情况等信息。经过充分的调研,全面了解情况后,查干朝鲁开始在旗委、旗政府、西河乡和铁矿间奔波,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协商、汇报、研讨,2008年,达茂旗第一个和谐矿区办公室正式成立,这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草原。
如今的和谐矿区办公室就如同搭建在西河村民与合教铁矿之间的一座“桥梁”,成为了工矿企业与农牧民交流的纽带,办公室人员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达茂旗作为自治区33个牧业旗和23个边境旗市之一,是包头市唯一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有88.6公里长的边境线。自幼在达茂旗大草原长大的查干朝鲁深知,只有找到一条边境稳定、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道路,才能让草原变得更美、牧民生活得更好。
十几年前,由于超载放牧,达茂旗的沙尘暴逐年加剧,同时牛羊的价格逐年下降,牧民的收入没有增长。查干朝鲁提出了“发展草原边境生态旅游”的新思路,全面推行以草定畜,这与当前自治区提出的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不谋而合。自治区实施“围封禁牧”政策后,查干朝鲁根据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让牧民参与边境管理”的思路,以建设家庭牧场等项目为依托,将牧民留在草原,形成军警民联防联治的边疆屏障。2005年,在打造“平安包头”的背景下,查干朝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4321”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程,为1.87万平方公里的边疆草原织起了一张保护网,为构建和谐安宁的边疆草原作出了突出贡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半个多世纪以前,内蒙古大草原以宽广无私的胸怀接纳了“国家的孩子”,如今,“草原的儿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草原,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必将在草原上永远流传。
责任编辑:田旭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