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指的是借助富于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作文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需注意以下要点:
一、“物”为基础
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志”的基础是咏物,假如在文中不能很好地展现所选之“物”的特征,“志”便无从谈起。即使勉强成篇,也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难以达到“言志”的表达效果。因此,认真观察、深入把握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而出彩地摹画好“物”,是写好该类文章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梁实秋的《骆驼》中写道:“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作者着眼“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这一客观条件,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集中而巧妙地抒写了自己異乡漂泊、“人地不宜”的人生体验,读来极具感染力。
二、“物”“志”统一
写托物言志类记叙文,另一个关键点是“物”与“志”精神内核要和谐统一。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应当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在关联或吻合之处,绝不能让“志”游离于“物”以外,给读者牵强附会之感。如苇岸的《去看白桦林》,先突出“在白桦林的生命历程中,为了利于成长,它们总会果断舍弃那些侧枝和旧叶”,引出“我想我的一生也需要这样,如果我把渐渐获得的一切都紧紧抓住不放,我怎么能够再走向更远的地方”,又细笔描摹“白桦树纯朴正直而挺拔”的形象,由此联想到“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地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物”之形与“志”之神高度统一,使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可感。
三、选好角度
写作时欲托物言志,还必须选准恰当的角度,使“物”与“志”完美契合。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扯上一两句,又什么都没说清楚。同时,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的关系处理不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让人一头雾水。比如任举林的《会流泪的树》,咏物的立足点在“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主体部分由“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写到“奇异的叶片”,其言志的归结点则是“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着和依恋”。文章切入角度新奇,以真实的情感为经、灵动的语言为纬,经纬交错地织出了一幅在人生坎坷之路上坚守梦想、不屈不挠的动人图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