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每年的冬至都近12月底,这一入数九寒天,风就冷得刺骨。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人上班有空调、汽车伺候,下班可窝在暖和的被窝里玩手机,似乎不再那么期盼春天的到来。
古人为破解冬日的孤闷,却有着更雅致的过法,那就是画“九九消寒图”。明代小品文集《帝京景物略》中就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在寒冷的冬天,靠着暖和的火炉,取白纸一张,绘上一枝疏影横斜的素梅,上有梅花数朵,共有八十一片花瓣。自冬至起,每天染红一瓣,全染完就过了整整八十一天。这时走出家门,春风拂垂柳的景致就近在眼前。
明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里还记录了一种更有意思的玩法,叫“晓妆染梅”。入冬后,古代女子会画一枝梅花于窗纸之上,每日晨起梳妆之时,用胭脂点红一瓣梅花,那盎然的春意就在这么一笔笔中被活色生香地勾勒出来。
光画可不够,古人还将画梅消寒与天气结合起来。耐心的父母会先让孩子看看外面的天气,再教他们用小手指蘸上印泥,口中念着“今天阴,点上部;今天晴,点下部;今天风,点左边;今天雨,点右边;今天下雪,点中央”,每日在纸上印一点红,有趣又好玩。
若有不善画的,就可以在纸上双钩描红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镂空的大字。这九个字每个都是九画,九九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持笔蘸墨,按照顺序填充一个笔画。待九个字全部描完,寒冷的日子便过去了。
其实,老一辈人也多少保留着这一点生活的诗意。每年冬至前后,邻家长者便会买来几颗水仙花球,剥去褐色的外皮,用小刀细细地雕刻,再将花球放入加了清水和五彩鹅卵石的青花瓷盆中養着。待到过年时,这盆水仙花长出的绿叶便不是常见的笔直向上,而是曲折纵横,姿态秀美,配上馥郁的水仙花朵,让陈设简单的家中,立刻生出一分浓浓的雅意来。
我们也没必要空自羡慕古人那份诗意。放下手机,去河边走走,也许那儿的柳枝已经吐出了绿芽,折一枝回家插入瓶中,给你的生活“聊赠一枝春”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