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缪维缨 石望丹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幼儿园
生活化主题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以大班教育活动“我升大班了”为例
文/缪维缨 石望丹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幼儿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笔者认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来自于生活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了这样的实施建议:“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孩子每天的活动与学习是离不开环境的,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包括墙面环境、游戏环境等,也就成了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进行研究和尝试。现以大班教育主题“我升大班了”为例,阐述相关的实践与思考。
孩子们的在园活动是依据一系列的教育主题展开的。因此,我们首要思考的是审视主题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化教育内容。大班的第一个教育主题为“我升大班了”,其中蕴含了“认识新环境”“我长大了”等内容。在课程前审议中,我们确定了包括“学习测量”“我家到幼儿园”“去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班级公约”等一系列具体的生活化教育内容,并以此为抓手和依据,进行墙面环境和游戏环境的规划。我们将活动室、走廊、午睡室的外墙面都列入墙面环境布置的范围,设置了“我升大班了”“体验大班进行时”“认识新环境”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墙面主题;同时从现有的空间条件出发,将活动室、走廊,以及靠近活动室的部分室外环境进行了统整,本着动静区域相对隔离,便于孩子利用材料,并能自由自主参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巧妙利用空间的设想,设置了公交车站、银行、精彩舞台、社区导游等社会性游戏区域以及体能区、建构区、种植区、美工区、益智区等学习性游戏区域,并根据生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相应材料的投放。
对于孩子来说,升入大班意味着“成长”“长大”,同时,由于我园分设两部,小、中班在一处,大班在另一处的具体情况,升入大班也意味着园址和环境的改变。大班的园址位于虞山南麓,周围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虞山自然资源和周边的社区资源,形成了传统性的特色活动,例如“每周登山”“每周去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阅读”、各类社区活动等。这些项目也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班级学习环境的丰富过程中,我们也顺势利用和拓展了这些生活资源。
我们结合“登山”活动丰富了墙面环境中的“我爱登山”主题。孩子们在墙面上制作了虞山的全景图,将每周登山活动中形成的安全、自我保护经验,比如要戴好安全帽,系好护腕护膝,跑山路时的自我保护注意点等,用自己的符号展示和记录在墙面上,同时还随着登山活动的深入,将所到的景点、观察到的景物在虞山全景图上进行添加和标示,墙面环境日益丰富,生活教育也从园内拓展到了幼儿园外的周边地区。(图1)
图1
幼儿园社区活动中的有一个常规性的活动,就是每周会去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进行阅读,丰富了我们的班级学习环境。我们根据图书馆的借阅规则,设置了班级图书漂流区。墙上挂上小书袋,孩子们每月带一本书放入各自的小书袋,同时每个孩子制作了一张借书卡,孩子们可以用借书卡在任何一个书袋里借阅图书回家阅读。书借走,卡留下;书归还,卡取走。如此循环往复,一本书今天进这个小朋友的家,明天进那个小朋友的家,图书便“漂流”起来了。这样的环境布置丰富了孩子的阅读环境,同时随着教育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的这种自助分享阅读、自主管理行为也能不断深入。(图2)
图2
另外,孩子们在登山和其他社区活动中收集的树叶、树枝、石头,甚至泥土都成了学习性区域中可供大家创造性探索的低结构材料,让大家百玩不厌。
环境的创设是基础,而环境的创设更要在合理地利用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同时环境也会在利用中得到丰富和拓展。生活化环境的创设改变了以往相对比较僵化的环境创设的局面,变得灵活、能动,并变成孩子能与之时刻互动的场所,使学习在这里不断发生。
1. 记录生活轨迹,使学习具有延伸性。
孩子在活动中会获得各种经验。环境的利用首先要考虑能帮助孩子记录和梳理各种生活经验。我们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立足健康、社会、数学等领域,记录了孩子的相关经验、生活轨迹,并给予延伸性活动的支持。
例如:“体验大班进行时”主题环境梳理和记录了孩子们新的在园作息时间,能让孩子进行对照,并激发孩子学习看“时间”的兴趣。(图3)
“我们的班规”记录了孩子关于大班需要遵守的班级规则的讨论结果,这样的约定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不断补充和丰富。(图4)
图3
图4
“我是大班孩子啦”包括“换牙记录”“脚丫、身高、体重变化记录”等,这里记录了每个孩子处于怎样的高度区间,并对全班孩子的身高情况进行了分类数量统计,同时记录和统计了全班孩子的掉牙情况以及脚的长度情况,这些都是来自孩子关于本阶段成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的生活经验。而这里所支持的不仅是孩子对已有身体变化的记录和统计,同时也是开放式和互动式的,孩子们可以随着身体的继续成长和变化进行不断地记录、统计和学习。(图5、6)
图5
图6
这些环境的布置和利用贴合主题内容,更是和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既有装饰活动环境的作用,又给孩子的活动留下了印记,同时还能让孩子与无声的墙面环境进行互动并进行继续学习与体验。
2. 表达生活经验,使学习具有多样性。
孩子的已有经验需要进行适当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我们的环境创设和利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例如:我们利用“认识新环境”的墙面环境布置,将孩子对新环境的绘画、写生绘画、口述周记等方式进行了呈现,从多种角度鼓励和肯定了孩子们用自己的视野观察新环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新环境互动的感想与体验的过程。(图 8、9、10)
我们还利用涂鸦区满足大班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孩子们近期的涂鸦内容很多与他们生活中最喜爱的“登山”活动有关,这也是生活教育给孩子带来情感愉悦的体现。(图10)
图7
图8
图9
图10
3. 运用生活经验,使学习具有游戏性。
孩子的游戏经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教育息息相关,利用好学习环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运用生活经验,使学习具有游戏性的同时提升游戏的水平。
例如,益智区的“上学棋”也是孩子关注到大班地理位置变化后的衍生活动。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讨论,和他们一起将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图制作成了棋盘,将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规则蕴含其中,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表达与游戏相结合,孩子们百玩不厌。(图11)
图11
种植区的利用中我们不仅考虑改变以往用以“欣赏”和“观察”的单一目标,变成一个可以猜想、可以探索、可以验证的场所,同时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把其中的植物变成学习性区域中写生的对象,建构区中的树林、花园,社会性游戏中的商品、园艺师劳动的对象,使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成了游戏经验。(图12、13)
图12
图13
在班级体能区,我们除了投放各种自制的小型体育器械外,将生活设备——楼梯也纳入其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这里进行爬、跳、平衡以及球类等游戏。
另外,我们根据孩子近阶段的经验,利用“公交车”游戏中的“公交车站站台”,将班级中所有的角色游戏设置成站台名称,使其能串联起其他游戏。银行游戏则根据孩子社区活动中实地参观银行的活动以及升入大班后的数学经验,增设了“账本”这一游戏材料。同时在经过“登山”和社区活动之后,在小小导游游戏中逐渐丰富游览地的图片,增加导游工作的内容,这些都拓展了游戏的情节,提升了游戏的层次性。
可以说,幼儿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孩子的真实生活的,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持,生活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给予了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支架,如何不断地发展与加固这个支架,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