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彩凤 山东省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
不速之“客”
文/方彩凤 山东省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
区域活动时间开始了,这是大五班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时间,孩子们忙着选区、入区、做记录。建构区的大地垫还没展开之时,一只调皮的蛐蛐从垫子里顺势爬出。男孩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虫子所吸引,纷纷追着蛐蛐跑。蛐蛐呢,可能是因为美梦被打扰,所以“惊慌失措”地东逃西窜。
一个突发的意外状况,充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所以,今天的突发状况,老师想悄悄地观察:接下来孩子们会怎样做?
“这个虫子是什么?”“就是,这是什么虫子呀?”询问声此起彼伏。“这是蛐蛐。”扬扬兴奋地回答。“蛐蛐?”孩子们都很疑惑。这会儿,蛐蛐由“惊慌失措”变得“嚣张”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孩子们见状谁也不敢轻易出手,继续仔细观察。“你们看,它头上的触角好长呀。”有的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地叫道。“那你们仔细看看蛐蛐长什么样呀?”王老师也被孩子们的声音吸引过来。“老师,蛐蛐有两根长长的触角,就像孙悟空一样,哈哈。”“蛐蛐的腿很有劲。”“蛐蛐是灰色的,它怎么还有尾巴呢?” ……这时,扬扬迅速转身,到益智区的橱柜里取来了放大镜,在蛐蛐的上方比画来比画去。因为小蛐蛐跑的速度太快,放大镜总是没法定位。只见扬扬转身又去寻找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另外一只手里又多了一个纸筒。正当我们纳闷之时,扬扬左手持纸筒,想罩住蛐蛐,右手的放大镜随时候场,旁边的小伙伴也跟着看得津津有味。
部分幼儿没有进行“正常”的区域活动,而是对蛐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并没有打断孩子,而是从旁安静地观察,并且悄无声息地加入进孩子们,以防蛐蛐跑远了。《指南》中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观察蛐蛐的过程中,很显然,扬扬小朋友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正是因为有他在场,也引发了其他幼儿对蛐蛐的观察与探索。另外,我们在区角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充分发挥了一物多用的功能。当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一切物品皆能游戏。这也折射出孩子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无形中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
就在这时,“啪”的一声,大家还没反应过来,蛐蛐已经被涛涛给拍晕了。“为什么把蛐蛐打死呀?”有的孩子提出了质疑,有的孩子明显不高兴了。“因为蛐蛐是害虫呀。”涛涛理直气壮地说。换个角度想想也对呀,“好了,现在大家可以近距离地看看蛐蛐了。”王老师话题一转,说道:“可以从前向后观察。”“老师,蛐蛐有两根长长的触角。”“还有两只眼睛。”“它有六条腿。”“六条腿长得一样吗?”老师顺势问道。“不一样,后面两条腿更胖一些。”“对,后面粗壮的两条腿能让它跳得很远。”“为什么它的屁股上还有三根针呢?”“它是用来支撑身体的。”有孩子抢着回答。“不对,那是它的尾巴。”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老师,蛐蛐还在动呢,我们要散开一下,让它喘口气。”(看,我们平时安全活动中学到的常识在这里也能用上,佩服孩子们的善良与机智,即使面对的是害虫)就这样,刚开始害怕活蛐蛐的几个小女孩也慢慢过来围观,毕竟现在的蛐蛐已经没有力气反抗了,这下可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了。随着孩子们对蛐蛐的研究,慢慢地,蛐蛐开始不再挣扎了,它已经用尽了最后一点点力气。自始至终,扬扬都陪伴在蛐蛐的身旁,不管是刚开始时蛐蛐“落荒而逃”表现出的“嚣张”,还是最后蛐蛐的“奄奄一息”表现出的“可怜”,扬扬时而兴奋,时而沮丧……
突如其来的状况——蛐蛐的“晕眩”,使我们猝不及防。原以为孩子们对蛐蛐的兴趣也会到此为止。没想到,不能动的蛐蛐反而让更多孩子有了接近蛐蛐的想法,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蛐蛐了,可以安静下来仔细看看蛐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就当我以为不速之“客”会在此时退出今天的区域活动时,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我大跌眼镜。蛐蛐不再挣扎了,孩子们也慢慢地散去了。就在这时,扬扬又从益智区拿来了平时玩的立体拼图,在蛐蛐的周围比画着,胆小的雪儿也闻声赶来,两个小伙伴不时嘀咕着什么……不一会儿,在蛐蛐周围出现了更多的方块拼图,我忍不住问道:“你们这是要做什么?”扬扬答道:“我要盖个房子,把蛐蛐掩埋了。”原来如此,只见两个小伙伴不时摆弄着方块拼图,不断调整位置,最后“房子”终于搭好了,还有最后一块拼图,怎么放呢?只见扬扬不断尝试,可是放在中间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就在另外两个小伙伴讨论的间隙,扬扬把房子拆掉了,他把方块拼图移向了另一边,自己不断地调整、摆弄(看到这里,我因有要事暂时离开了大五班,后续是与带班老师沟通交流得知)。最后,他改变了策略,在中间空余的地方,不再使用正方体拼图,而是从美工区找来了一张纸板盖在上方,扬扬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房子探索完成后,扬扬又给蛐蛐重新盖了一遍房子。就这样,一只蛐蛐的意外到来,引发了几个孩子一次区域活动时间的讨论与探索。事后,我忍不住询问扬扬:“涛涛把蛐蛐拍死了,你觉得可惜吗?”原以为会得到肯定的答复,没想到,扬扬是这样回答的:“不可惜呀,我经常和蛐蛐玩,蛐蛐死了,还会再有的。”
一只蛐蛐,引发幼儿用了一节区域活动的时间与它斗智斗勇。可见,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活动中的扬扬能为小蛐蛐盖房子,说明孩子充满了仁爱之心。《指南》中强调: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在盖房子的过程中,使用的益智拼图,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一物多玩、以物代物的游戏能力。当最后一块拼图始终无法完成时,也说明了刚升入大班幼儿的空间逻辑能力处于刚刚萌芽的状态,在不断的摆弄过程中,正体现了幼儿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最后,扬扬选择用纸板封顶。在游戏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及善于思考的品质。
一次区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并没有进行我们意想中的游戏,反而因为不速之“客”的意外到来,与蛐蛐来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今天的蛐蛐,正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昆虫,在半小时的时间内,孩子们观察、了解了蛐蛐的基本特征。老师刚开始并没有将蛐蛐直接扔掉,而是发现了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了教育的时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发展幼儿对蛐蛐的认识能力。当蛐蛐被拍晕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从而避免了幼儿之间的矛盾,将孩子们的探究推向更深层次。活动结束时,老师也引导幼儿针对蛐蛐的特征及习性做了简单的交流与梳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不断成长,让自己能一直行走在专业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