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边保旗
结束在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的学习,回国已经一个月了,每每翻看照片,那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感受依然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摄影 | 范 可
我曾读过一篇美国人写的文章《我们该向中国学习什么》,在丹麦学习的时候,作为幼教工作者,大家也在思考“我们该向丹麦学习什么”。每晚讨论时,我们经常会争论到面红耳赤。其实我们明白,丹麦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处事态度和生活习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些东西我们学得来,有些则学不来。有同学在总结时说:“丹麦人过的是我们的孙子过的日子。”哄堂大笑后仔细琢磨,大家明白他不是在调侃,更没有丝毫贬低丹麦人的意思,而是说我们的发展还需要时间。那么,关于幼儿教育,我们究竟该向丹麦学点儿什么呢?
印象最深的当属丹麦老师的敬业精神。Lisa老师作为丹麦一家大型基金会的主席,没有随从前呼后拥,而是自己开着商务车带来一车道具,包括自己设计的演出服装、制作精美的卡片,以及剪刀、糨糊、卡纸、从商场搜罗来的鞋盒等制作手工的工具,来给我们上手工课和戏剧表演课;已经做了祖母的Edith老师,每天骑着自行车走四五公里路来学校,除了精心准备课程以外,有时过来只是配合其他老师带我们做一个几分钟的诙谐幽默的热身游戏;Mette老师作为北菲茵市政府负责学前教育的官员,在为我们介绍丹麦学前教育标准、制度和组织形式时,展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装满各种游戏道具的百宝箱。
我们在欧登塞艺术博物馆参观时,恰好遇见一群小学生在这里上艺术教育课。小朋友们席地坐在一幅名画前,老师为他们讲解画作,然后请演奏大提琴、小提琴的乐手和歌手分别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演绎画作所传达的悲凉,让小朋友们用心聆听和感受……每一个老师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他们的用心让我们无比感动。
在丹麦,老师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孩子。Lisa老师根据一首丹麦儿歌改编了一个游戏,自己设计制作了道具。除了游戏中的渔夫、调皮鱼、乖乖鱼、魔鬼鱼之外,Lisa还特别设计了一条可爱的小鱼。如果有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不愿意参与游戏,Lisa就会把这条小鱼交给他:“我们现在要玩游戏了,你能帮我们照顾它吗?”通常情况下,小朋友都会很开心地担负起这个“职责”,而不会感到自己被忽略。
戏剧表演课上,学员自编自演了一个驯兽师与动物的故事。在已经有了一个大家公认的完美结局之后,第二天早晨,Lisa老师告诉我们,她想了一夜,发现昨天的总结中忽略了“驯兽师”的感受,于是特别为他设计了一个情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真的像老师总结的那样:“即使是一首歌,我们也应该想到不同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注。”
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会自然地发生
丹麦人把“玩”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Lisa老师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孩子不会为了学而玩,但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会自然地发生。”我们也强调玩,但总是被内心的焦虑和功利的目的裹挟着,很多时候让直接的教学大行其道,让玩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快乐、纯粹。在丹麦的公园里、草坪上、小河边、博物馆,随处可以遇到老师带领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幼儿园的日程表上看不到任何课程,随处可以看到自由玩耍的孩子纯真的笑脸;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如何讲故事、编故事——在丹麦的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一个故事,这种形式可以让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地玩一个学期。
幼儿园里,无论室内室外都没有豪华的设备,但在每一个角落,孩子们都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和场所,它可以是一个纸箱、一个树洞、一个沙坑、一个动物玩偶、一条简陋的木制小船……对豪华设备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只要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随时找到玩耍的由头,简单也可以成为一种风格。
丹麦人的幼儿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社交、运动、健康。这让人联想到我国在《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对比之后发现,其实殊途同归。
学员中有一位研究儿童语言教育的专家,一直在追问丹麦有没有幼儿语言训练,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在几所幼儿园观察过后,我们发现丹麦人对幼儿的语言训练和科学、艺术的教育时刻都在发生,只不过他们没有把这些作为目的刻意为之,而是让它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然发生。他们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情绪、情感、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培养上。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之中,内心健康快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会发现整个世界。正如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不是我们教育了儿童,而是大自然教育了儿童。只要我们建设一个正确的环境,儿童就能进行自我教育。”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反思,直接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即使是做了一个游戏,也要去追究孩子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真的好吗?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赞美。每一个孩子都很弱小,身心发育还不完全。他们每天都在成长,每天也都在犯错,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足够耐心了吗?对孩子的指责、批评、要求、控制、说教,可能每天都在发生,而我们看到的除了孩子无辜的眼神,就是委屈的泪水,因为他们还小。
在丹麦的一个月里,我们这些年纪从20多岁到60多岁不等的学员,每天奢侈地享受着老师像发现天才一样的赞美。他们随时夸张地说“wow”,这个简单的单词却激发出我们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学会了很多平时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年龄最大的张华仁老师就像焕发了青春一样快速地进步着,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是“老房子着火了”,其实是种由衷的赞美。成人如此,如果是孩子呢?在不断的赞美、鼓励、欣赏中,相信应该会成长得更快吧!
回国后,很多领导和同事都问我“在丹麦收获如何”,我都毫不谦虚地回答“收获真的很多”。近期,媒体连续曝光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愤怒和痛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现象一定是偶发的,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都怀揣着教育的理想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作为幼教工作者,在这些警钟敲响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应该认真反思,幼教的供给侧改革该怎么做。
▌在欧登塞艺术博物馆进行的艺术教育课
▌在雨中玩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