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四化 宋志娇
10月22日,是许世友将军逝世33周年纪念日。许世友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和心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将,他性格豪爽、爱憎分明、骁勇善战、赤胆忠心,就是这样一位“侠骨”的铁血硬汉,生活中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柔情”一面。近日,《祖国》杂志记者一行如约来到火箭军后勤部卫生局局长许道江的家里。许道江局长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孙女、长子许光的女儿。记者主要围绕许世友将军的“情”字,对许道江局长展开采访。
许世友与聂凤智的战友情
谈起许世友将军在军中的好友,许道江说:“爷爷性格直爽、骁勇善战,他生前在不同时期的军中好友也不少,有王树声将军、聂凤智将军、陶勇将军、王必成将军、李德生将军等。”其中,与聂凤智将军之间长达几十年深厚而特殊的战友情谊,一直为人所传颂。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共同战斗中,个性鲜明的许世友将军与聂凤智之间的战友情之所以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与聂凤智在许世友面前敢于“直谏”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聂凤智的夫人何鸣有一段这样的说法:“早在红军时代,也即从20年代开始,凤智就已经和许司令并肩战斗了。以后到了山东,从胶东开始,许司令又一直是凤智的直接领导。可局外人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两人联系得最紧密的原因,则是凤智敢于在许司令面前‘说话。他俩是战友,更是诤友。据我所知,从胶东到南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环境,许司令周围那么多人,和许司令争论,争辩或争吵得最多的,就是凤智。
“谁都知道,许司令的脾气大,如果犟上了,谁都不容易说服他,或是不愿去说,或是不敢去说。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唯唯诺诺,不顾原则地顺着他的脾气去,那是一种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许司令本人的不负责任。凤智每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坚持,敢于争辩,甚至敢于去‘说许司令的‘不是。
“其实,只要你说得对,说得在理,哪怕吵得再凶,许司令最后还是会听的。许司令这人就是这样。你要不说,不坚持该坚持的,反倒证明你这人对人不真心。此外,许司令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记仇,不小心眼,争归争,吵归吵,通了就算了,绝不会把争吵放在心上。要出了什么差错,他还会主动给你承担责任,决不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我觉得这是一种了解,一种真正的相互了解。有了这种了解,就能胸无芥蒂,无拘无束,友情也就能持久牢固。”
在许世友晚年退休之后,聂凤智一直对待自己的这个老上级非常的尊重,许世友喜欢狩猎,在晚年,就是身患重病、步行困难时,也要坐在车上指挥身边人员进行狩猎。他说:“狩猎可以减少身上的病痛。”可他终究身体不好,为了他的身体考虑,身边的人员没有几个愿意陪他去。因此,他常常邀聂凤智陪他一同狩猎。聂凤智体谅老司令的心情,尽管自己有肺气肿,而且还有癌变的病灶,连呼吸、行路都感到困难,老司令有求,他必定驱车陪同他去郊外狩獵。
虽然当时的聂凤智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是跟在许世友身边一如当年那个十几岁的孩子,俩人如同亲情般的战友之情让人既感动又羡慕。
爱兵如子的司令
许世友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都指挥过一系列的重要战役、战斗,组织过大兵团作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之一。这样一位作战勇猛、叱咤疆场的高级将领,对待普通士兵却特别和蔼可亲。
“爷爷戎马生涯六十年,永远身着草绿色的军装、戴着军帽,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脚蹬圆口布鞋,腿上绑着绷带,永远那么襟怀坦荡、无所畏惧、敏锐细腻、雷厉风行。爷爷气壮山河,吓破敌胆却爱兵如子。儿时,我记忆最深的是,在军区大院里,每当夕阳西下时跟在爷爷身后散步,遇到士兵,爷爷总是停下来,看看士兵手中的活儿,嘘寒问暖,问长问短,每逢此时,战士们总是热泪盈眶。”
在许道江的印象里,爷爷许世友不但从不摆“官架子”,而且记忆力特别好,“他对身边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工作、家庭都了如指掌。”许道江说,“记得有一次,我跟父亲到广州军区去看望爷爷,爷爷穿着军便装带我出去散步,在路边看到军区里的几个战士在椰子树上摘椰子,爷爷就走了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士兵们不知道是军区首长,也没有立正敬礼,一边忙碌,一边头也没抬地说摘椰子取果汁给战士们喝,爷爷不但没有生气,还问他们怎么取椰子里面的果汁,战士们就给爷爷详细的讲了取椰汁的过程,爷爷听了夸奖他们‘自给自足,做得很好!”
许世友将军晚年的时候,对权位没有丝毫的留恋,他以一种令人敬佩的姿态回归到了田园生活中。晚年的许世友将军住在南京中山陵八号,他让人把院子里的草坪挖掉,变成了小麦、高梁、玉米、红薯的试验田和菜园子。又在靠马路的围墙下修猪圈,既喂猪,又养鱼。而他自己在这个“村庄”里就像个兢兢业业的“村长”,每天一大早起来安排农活。他的工作人员,种地的种地,种菜的种菜,喂猪的喂猪,养鱼的养鱼,分工明确,要求具体。他自己还饲养十几只兔子,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兔司令。
“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许世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少林武功、农民本色、赤胆忠心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而将军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则展现了他无限柔情的一面。
许道江回忆说:“爷爷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一直战斗在家乡的大别山区。我的奶奶朱锡民是大别山当年的妇救会主席,她与爷爷一起参加革命,文武双全,智慧过人,与爷爷感情深厚。她与爷爷共同生育了三个儿子,前两个都夭折了,只有父亲许光,自1929年出生后,在祖奶奶、奶奶和姑奶奶的保护下,才得以生存下来。1932年,爷爷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离开了家乡大别山和父母妻儿。他在之后的革命战斗中,英勇杀敌,威震四方。直到1948年,爷爷再次写信到老家寻找自己的母亲和妻儿,经过多方周转,被老家的一位读书识字的长老看到,将信交给祖奶奶。祖奶奶带着父亲找到当时在麻城土改的王树声大将,王树声大将看了信后,确认是许世友的信,就收留了父亲许光。半年后,王树声大将亲自派人将父亲许光送到已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爷爷许世友那里。看到年轻稚气,却一字不识的儿子,爷爷悲喜交加,把父亲许光先后送进了第五航空兵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从1951年一直学习到1958年,把父亲许光培养成了共和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优秀的艇长。”
1958年,许世友将军带着已成为海军军官的年轻英俊的长子许光、儿媳杨定春回到家乡田铺乡许家洼村,来看望母亲。将军来到家门口,看到的是经历战争沧桑的几间破旧的房子,家里没有人,当地老乡马上去找将军母亲,过了十几分钟,只看见一个瘦弱矮小、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扛着一捆青草,颤颤巍巍地走过来,看着一大帮人站着后不走了,战争年代相依为命的唯一孙子许光哭着跑过去抱住了奶奶,奶奶泪流满面,看不够已成为海军军官的孙子,许世友将军看到此情,慢慢走到母亲面前,把青草帮母亲放下来,扑腾一下跪在母亲面前,一下磕了三个头,雙眼泪流不止,说“母亲,儿子不孝,让你受苦了”。后来许世友亲自在家给母亲做饭,一家三代在大别山团聚了。
“之后的岁月,爷爷经常想起孤独的祖奶奶,而祖奶奶和父亲许光的感情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1965年,祖奶奶生病了。爷爷经过痛苦的思考,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父亲许光回老家照顾祖奶奶。父亲非常理解爷爷的决定,毅然回到家乡,替父行孝,一直到祖奶奶去世。”许道江动情地说。
1979年10月的一天,将军腿疾复发。难忍的疼痛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于是,他给长子许光写了一封亲笔信:“许光:邮去现金伍拾元整。这伍拾元钱是为我准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七十四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做准备。”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眼角挂着泪珠,嘴角含着微笑,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
中央破例同意许世友将军生前的愿望:准许土葬,并把将军遗体安葬在大别山的怀抱、他父母的身旁。
将门布衣,扎根老区的优秀儿子
2013年1月,河南省第四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许光同志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长眠在了新县田铺这片他深爱的红色土地上。
许光,1929年4月出生于河南新县,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曾历任海军北海舰队战士、航海长、舰长,新县人武部参谋、军事科长、副部长,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许光出生于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历经磨难。直到1948年,许光才得以与父亲团聚。时隔16年后,父子相见,许光的人生从此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许道江说:“从1948年到1965年,父亲和爷爷有长达17年的相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爷爷的优良作风、崇高情怀让父亲受益颇深,迅速成长。无论是成为共和国的海军军官,护卫海疆,还是后来长期扎根基层,服务老区,父亲用他整整一生的坚守,默默无闻,接力奉献,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抒写了红色后代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回到大别山后,许光“摘掉”高干子女的“帽子”,为改变家乡面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任县人武部副部长的20年间,他走村串户,密切联系群众,立下了下乡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转业后担任县领导职务,许光依然保持本色,积极为地方建设排忧解难,领导和参加了当地建设第一座微波站和第一条高压线路等重要工作。在一次特大洪水抢险救灾中,他身负重伤,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又立即上到抗洪一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誉。
许光有四个孩子,分别叫许道昆、许道仑、许道江、许道海,是许世友亲自给他们起的,寓意像“昆仑”一样高大,像“江海”一样宽广。两个儿子当兵后,均复员回乡,如今都是普通职员。二女儿大学毕业想托父亲留在城市,也被他一口拒绝。对最疼爱的大女儿许道江,参军30多年,从没有为她在部队托过任何人情。许光一直恪守共产党人的宗旨,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物质标准都不能高于人民。为了让老百姓住上楼房,他主动放弃自己的院落,直到去世还用着70年代的大立柜、80年代的沙发、90年代的老式电视。
为年迈的父母尽孝心,是人之常情。然而,许道江想表达孝心,似乎特别难。不但装空调、换沙发这样的“大事”被严词拒绝,就连一些平常小事,父亲也很少给她尽孝心的机会。古稀之年的许光和很多老人一样,有皮肤瘙痒的毛病。女儿给他买了件棉质衬衣,穿着挺好。有一次散步,听人家告诉他那件衬衣要几百块钱后,他拒绝再穿,并批评女儿浪费钱。住院期间,许道江注意到医院的被子太厚,到商场买了一床薄被子,特意用医院的白色被罩罩好,可还是被他发现了端倪,怎么说都不用……
身患癌症后,许光提出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在得知自己病情后,为了不浪费公费医疗,坚决拒绝治疗,回到家乡,直到去世。
许光一生恪守清贫,但却资助了老红军10多万元,临终前还将自己毕生积蓄的2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了家乡的慈善事业。2014年,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关于许光的报道,尤其是10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许光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记者问许道江局长父亲是否因为离开海军部队而后悔过时,她说:“父亲离开部队,确实有不舍,也常常跟我们讲起他在部队的生活,但却从没后悔过。父亲曾先后三次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次是曾祖母去世后爷爷让他重返海军,一次是省军区拟提升他为军分区领导,还有一次是爷爷的老部下想调他到机关工作,但都被他婉拒了。在他看来,共产党员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才算有光明的前程,扎根农村,同样无尚光荣。”
许道江局长接着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看《闪闪的红星》。但直到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电影主人公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就是父亲。黄麻起义之后,爷爷参加坚守在大别山地区的红四方面军。1932年,爷爷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与不足3岁的父亲一别多年,生死不明。曾祖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作为红军家属,饱尝人世间的冷暖。父亲从小便加入了儿童团,为山里的游击队送信、送盐,参与打土豪,多次躲过还乡团的残害。直到父亲19岁,才与爷爷团聚。后来,爷爷把父亲送进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学习,他的经历引起了班主任李心田的注意。他根据父亲以及其他几位红军后代的经历,塑造出了电影的主人公——潘东子。这部电影教育影响了几代人,但作为主要原型的父亲生前却从未跟我们提及此事。”
许道江感慨地说:“父亲虽然身世特殊,但一生极为低调,艰苦朴素。他像爷爷一样,生活上从不追求享受,多次拒绝我们改善条件的提议,说,你们的爷爷去世时只有1100元存款,喝的酒没有一瓶是用公家钱买的,都是爷爷自己的工资,你们要继承下来,不要抹黑。现在更加深刻地理解,父亲这种严格的要求实际是多么深厚的爱护。”
据了解,许光是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中唯一一个“红二代”,他扎根地方48年,用实际行动延续了许世友将军一心为民、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许光同志,不仅是许世友将军的优秀儿子,更是党的优秀儿子。
爷爷送给我们的特殊礼物
许道江说:“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已经17岁了。在我的印象里,他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脾气火爆、性格倔强,相反,我觉得爷爷是一位低调沉稳、聪明睿智、廉洁奉公、朴素善良,甚至是感情细腻的人。”许道江说:“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年都会带我们去看望爷爷几次,共享天伦之乐,小孩子们嘴馋,爱吃水果,爷爷每次都会提前让人准备好水果给我们吃。爷爷知道我们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虽然父亲从未向爷爷张过口,但爷爷总会从自己的工资里节省下来一点钱接济父亲。”
“1975年初夏,36岁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在当地无法医治。从未向爷爷寻求过帮助的父亲,破天荒地开了口,请求爷爷帮助联系大医院治疗。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爷爷看信后,立即同意母亲到军区总医院住院。考虑到父亲家里儿女年幼,生活拮据,爷爷用自己的工资给交了100元押金。两个月后,母亲痊愈出院时,爷爷又专门用自己的工资付了550元的住院费。
当记者问到爷爷对孙辈们的教育时,许道江局长陷入了深思,她给我们讲述了与爷爷发生的三件事。
“爷爷非常注重对我们的思想教育。老区根据地的人民对爷爷特别尊重,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问爷爷:我的同学们都说,您的武功特别厉害,从五层楼摔下来都不会死,是真的吗?爷爷听了,先是笑了笑,然后沉思了一会,和蔼地对我说:孩子,你们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在同学面前不要骄傲,在战争年代,很多革命老区的同志都英勇牺牲了,如果你同学的爷爷活着,可能比爷爷的官都大。”
“爷爷喜欢没事的时候编草鞋,也经常教我们编草鞋。他平时穿的鞋,除了布鞋就是草鞋,每次我们去看望爷爷回家之前,爷爷总是掏出一大箱子草鞋,给我们每人送一双,他常说:穿红军鞋,走红军路。我知道,爷爷是让我们时刻不要忘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总是很特殊,他曾送给我一本《毛泽东选集》,还经常给我们寄《邱少云》、《雷锋》、《董存瑞》等小人书。记得爷爷曾问我们长大要做什么?我们说‘当兵。爷爷听了对我们说,不要光想着当兵,还要好好学习文化,当兵也要当一个有知识的兵。”
现在的许道江不仅是一个兵,而且是原第二炮兵首位军事学女博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后勤部卫生局局长的许道江,不负爷爷的期望,继承了爷爷的遗志,成为了一名“有知识的兵”,也算是對爷爷最好的告慰。
说到高考,许道江向记者讲起了一件事情:“我记得当年高考的时候,我想让爷爷把我的户口迁到南京,因为南京分数低。我跟父亲一说,父亲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你爷爷不会同意的。我就继续缠着父亲,可能父亲也觉得我是一块好材料,终于答应给爷爷写信。结果爷爷回信说:‘告诉毛毛,就在本地复习,考不上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到农村广大天地去劳动!”就这样,许道江跟其他的考生一样,没有任何“特权”地考上了北京军医学院。后来,许道江又相继考上了硕士、博士,也仍然没有提及爷爷许世友的名字。
许道江说,感谢爷爷和父亲,给我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无论何时,无论官多大,都记得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为人民服务。
采访的最后,许道江说,她正在着手写一本关于爷爷和父亲的书。这本书将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平凡往事,来彰显爷爷的丰功伟绩、父亲的传奇贡献,更多的则是父子俩在革命几十年当中的亲情和信任,以及两代人之间优良作风、高尚品质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