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论的执迷与幻觉

2018-01-10 16:58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17年12期

刘建明

【摘要】“后真相”和“后真相时代”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被西方知识精英捧为热词。这两个概念是英美自由知识分子无视真理的来源而制造的假象,用以歪曲和限制民众对社会真相的认识。鼓吹“后真相”和“后真相政治”既是西方主流媒体及其精英对他们信念的执迷与幻觉,又是他们掩盖预测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遭到惨败的遁词。

【关键词】后真相;后真相政治;假象与真相;执迷与幻觉

“后真相”(post-truth)①这一英语词出现的频率,于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在西方媒体上突然暴增。2016年11月16日,《牛津词典》对外宣布post-truth被评为年度新词,德国语言协会随后也将其列为德国年度热词。一些研究者顿时异常兴奋,把这个根本不成立的词汇炒得火热,断言新闻舆论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反转时代。新闻或事实真相,始终是正直的媒体人和绝大多数民众的追求,只有少数人才把立场和情感置于真相和真理之上。所谓“后真相”,是西方主流媒体及其精英,在预测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特朗普上台后所产生的幻觉。他们执迷的理念一旦破灭,就对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产生幻觉,又把这种幻觉误认为是铁打的事实。

一、“后真相”是掩盖假象的遁词

针对西方媒体大量提及“后真相”一词,本文作者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月刊中撰写了《穿越新闻真相的秘思》一文,指出媒体要给受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事实,全力向受众展示事件真相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尊重广域真实的天职,但揭示新闻真相往往要经过穿越表象真实的过程。新闻舆论的“后真相”之说,则利用表象真实的某些元素贬抑新闻真相,最终遭到广大受众的抵制。正如英国《旁观者》杂志前主编、《卫报》专栏作者马休·德安科纳(Matthew dAncona)所说:“‘后真相的某些元素早已存在。但近期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对某些组织和机构的信任彻底崩溃了。这些组织结构包括议会、媒体和金融机构等。”[1]

为了自圆其说,西方媒体及其精英给“后真相”做了绝好的解释,最标准的注释当然是《牛津词典》的界定:“后真相”是指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不如诉诸情感更容易影响公众意见。《牛津词典》负责人C.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进一步说:“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随之人们开始质疑传统媒体的报道,民众忽略事实,以自己的立场来判断是非或者支持政见及政客,使‘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开始具有代表性。”“鉴于目前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还没有降低的迹象,post-truth最终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词汇之一。”[2]这个解释强调,受众不是依据新闻事实的真相来判断是非,而是盲目拥护某个政见或政客,民众对政治事务的认识仅凭自我感受。

稍加推断,“后真相”的贬义便显露出来:大众看待新闻和政治问题处于感情用事的状态,导致媒体和政客无视准则,把事实真相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遮掩“后真相”的贬义,肯定这一词汇出现的必然性,许多研究者相继做出多种微妙的解读。悉尼大学卓越战略研究项目“后真相”课题研究人员认为,“后真相”是诉诸情感而并非以事实反驳的辩论框架展示出的政治文化[3];英国媒体人马休·达安科纳(MatthewdAncona)指出,所谓“后真相”,强调的并不是谎言、杜撰或欺骗,而是公众对此的反应——相较事实和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变得越来越重要了[4];《维基词典》注解说:“后真相”是“事实真相后的事实或状态;实际上,事实不如情感说服重要”。国内有的研究者也确信:“在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下,存在着一种‘后真相现象,就是网民在接触到某些敏感信息的时候,往往直接触发情绪,争相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而真相到底是什么,许多受众没有耐心去等待。”[5]

对“后真相”的上述几种诠释,没有超出《牛津词典》的界定,即都强调人们接受新闻或外界事物不是受其真相,而是受情感和立场的支配。对这种意念的执迷,基于某些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的情绪化,但从深层次看,这是西方知识精英沉湎于他们的政治理念而产生的幻觉。以这一理念指导报道,媒体就会歪曲大众对新闻、舆论以至政治问题的认识法则,把某些人的情绪看得比事实及其真相更重要。西方有的新闻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本不存在“后真相”现象,张扬“后真相”是十足的空穴来风。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凯思琳·希金斯(Kathleen Higgins)在《后真相:困惑的指南》一文中写道:“‘后真相听起来肯定与科学格格不入。科学是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相,真相本身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今真相怎么会变成了次要的呢?”“我们已经到了能够全面知晓情理之后的真实时代,而‘后真相却认为赤裸裸的谎言在社会上是行得通的,这意味着政客们可以撒谎而不受谴责。”[6]英国东伦敦大学新闻、人文与创意产业系首席讲师安得鲁·卡尔库特(Andrew Calcutt)在《“后真相”令人惊讶的根源:它是如何被自由主义左派催生的》一文中,对“后真相”下了一个完全负面的定义,他认为:“‘后真相是民粹主义的产物,是某些一窍不通的自诩行家里手的人生造出来的,公然漠视真实的事实。”卡尔库特还指出,“后真相”这一词汇是少数自由知识分子悍然无视真理的来源而制造出来的假象。“关于‘后真相的开创性工作是由学者们进行的,还有大量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进一步贡献。左倾、自我坦白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在寻求国家支持自由、探寻真理之时,却建立了一种限制认知的新形式——‘后真相”[7]。

可见,“后真相”论的核心不是真相的有无和重要不重要,而是竭力把假象视为真相,歪曲和限制人们对事物真相的追求。特朗普说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多数选民投票给特朗普不是因为他的撒謊;英国多数民众支持退欧,不是发自情感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知识精英看来,这些都是民众听信谎言、以情感论是非的结果。发明“后真相”这个词,一方面来自知识精英对自己信念的执迷和幻觉,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掩盖他们倡导假象的实质——歪曲和限制民众依据真相认知社会问题。endprint

二、特朗普当选与英国脱欧是谎言的胜利吗?

英国脱欧与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使“后真相”一词在英美走红,对此许多人宣称,这是谎言的胜利。主张脱欧的英国政客约翰逊(Boris Johnson)和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被批评为“后真相政客”,指责他们利用民众的偏激情绪,不断发表煽动性言论,曲解事实,制造谣言而赢得大量支持者。前任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就强调:“以往人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后真相政治却把这个道理反转,认为‘雄辩胜于事实。雄辩滔滔的政客,只要能自圆其说,并且说支持者爱听的话,便理不直而气可壮,获得支持者毫无保留的赞同,而支持者绝不介意他说的话是否偏离了事实。”[8]

赞成“后真相”理论、相信谣言力量的人认为,特朗普这个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人,还没开口说话,人们就知道用不着把他的话当真。他说克林顿一家都杀过人,他说奥巴马的身份证是伪造的,他说他的竞选对手参与了谋杀肯尼迪的计划……大家不是相信他的话,而是他说了很好玩的话,大家很喜欢听他说话,真相就变得次要了,于是,他就得到了多数公众的支持而当选了。

在英国脱欧公投中,脱欧派提出留欧每周要花费英国3.5亿英镑,这个巨大的数目用于为英国人谋福利才符合民众的利益。留欧派则攻击脱欧派夸大事实,没有将英国每年从欧盟收到的返款以及欧盟向英国公共部门支付的基金款项计算在内,纯粹是谣言蛊惑。对留欧派的说法民众觉得不可信,越加不满和愤怒。面对脱欧派民众的抵制,留欧派又采取恐吓的手段,连连发出警告,“如果离开欧盟,英国会变得更穷”“西方政治文明将因英国退欧而结束”“退欧将重创英国经济,失业率上升,英镑暴跌,英国商业活动将沦为欧盟之外的无人地带”“一旦脱欧,英国将失去95万个工作机会,人们每周的平均工资将下降38英镑,每个家庭每年要多支付350英镑以购买生活品,欧盟在英国的6600万英镑投资将面临风险”。这类过度警告成为“恐惧项目”[9],引起脱欧派的质疑:这些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留欧派哑口无言。脱欧派民众的情绪越加逆反和激动,情感终于压倒事实真相。

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真的像“后真相”的拥趸者分析的那样,是谣言和情感战胜事实和真相的结果吗?果真是谎言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网民对主流媒体的信息不屑一顾,更愿意相信谎话和流言吗?毋庸讳言,少数没有头脑的网民确实把社交媒体上的一切信息视为事实,由于情绪激动,把他们在网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视为真理,但绝大多数网民和传统媒体的受众,仍然执着地追求新闻真相,对社会重大问题都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来衡量,而不是呆头呆脑地听信谎言和感情用事。

英国通过公投脱欧,恰恰证明事实胜于谣言,真相重于情绪,老百姓不会拿自身的利益去开玩笑。据BBC报道,英国多数公众支持脱欧是对专家意见及建制派的反叛,因为他们没有从精英们所鼓吹的加入欧盟的经济收益中获得好处。[10]多年来,英国留欧的经济收益主要流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精英和权贵阶层在欧盟这个庞大的金融市场中能够赚更多的钱,而留欧带来的不利经济因素,主要由工人、农民和其他低收入群体来承担,这导致了英国收入的不平等和穷富分化的加剧,中下层民众的“被剥夺感”强烈。[11]这就是英国通过公投脱欧的真相。

同样,美国2016年的大选也是事实真相战胜假象的一场较量。在大选之初,美国的绝大多数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分析家、预言家、消息灵通人士和大数据公司都一边倒,预言希拉里将胜出。但选举结果揭晓,特朗普赢得270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希拉里,取得大选胜利。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达雷尔·韦斯特告诉新华社记者,特朗普的获胜让专家们感到震惊,经济前景不佳的白人蓝领和乡村人口踊跃投票支持特朗普,他们普遍认为美国一直处在错误的方向,多数民众认为特朗普能够改变奥巴马、希拉里等民主党人无法改变的美国衰落的颓势。[12]

特朗普在一系列竞选演讲和竞选宣言中承诺,一旦他当选,将全面减税,税率从目前的39.6%降至33%。对美国企业的海外利润一次性征收10%的税,把所得税用于投资美国经济落后的州。他宣称,取缔奥巴马的医改政策,以实际措施改善民众的医疗保健待遇;把流向海外的制造业重新带回美国,重振美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业,在未来10年新增2500万个就业岗位,增加低工资阶层收入。特朗普高调反对并停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强调美国境内非法移民将不会获得合法公民身份,都将被遣返。特朗普强调要把美国安全利益放在首位,缓和美俄关系,让美国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务费用乃至自己保护自己,不再把大量美元用于维持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新闻、媒体和公共关系研究系助理教授吴静思说:“特朗普的获胜说明,美国媒体和社会低估了特朗普对美国民众,特别是低教育白人群体的吸引力。特朗普所谓不按常理出牌的竞选策略现在看来为他提供了助力。虽然特朗普做出过很多不正确的政治表态,但是媒体普遍低估了美国社会在2016年反全球化和反社会趋势的倾向。”[13]

面对特朗普的挑战,希拉里也在竞选纲领里提出28项举措,包括扩大就业、为小企业及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税收豁免、综合进行移民改革、打造美国全球清洁能源超级大国地位、加大科学及医疗研究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设施建设银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推进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使富人缴纳应有的税款、确保民众能够上得起大学并增加职业培训机会等,但这些举措没有一项是具体的。纽约大学客座教授丹尼尔·奥特曼认为,希拉里的这些承诺也有开创性,但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缺乏对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阐述,部分倡议的经济逻辑相互冲突。[14]希拉里在竞选中还多次强调人权和女权,这些空洞的言论与美国民众当前的切身利害没有关系。

希拉里政治娴熟,演讲老练谨慎,左右逢源,得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精英阶层和主流媒体的支持。特朗普带给民众的却是另一番印象:他不是传统政客,从不恭维主流媒体,早上5点起床就发Twitter,用社交媒体和选民沟通。他畅所欲言,不怕得罪精英阶层,言语往往粗俗无知、轻率莽撞。但在底层民众看来,至少他是个吐露内心真实想法的人;希拉里则是政坛老手,卷入“邮件门”、克林頓基金会等丑闻,同华尔街金融寡头沆瀣一气,她的脏事比俗气更恶劣。相比之下,特朗普则赢得了民众的某些好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说:“特朗普不是那个给美国开出最佳药方的人,却是指出美国疾病的人。相比于希拉里用空话来掩盖问题,特朗普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底层民众的心声。”[15]endprint

英美多数民众在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中依据重要事实及对真相的认识做出自己的选择,反而被误认为事实与真相不重要,鼓吹“后真相”,这纯属掩人耳目的夸大其词和危言耸听。

三、不存在的“后真相时代”

在发明“后真相”一词的同时,西方主流媒体和知识精英还创造了“后真相政治时代”这一概念。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上曾发表题为《后真相政治时代》一文,认为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事实一直占据神圣的地位,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思想,人们经常以“事实”为最终的检验标准,但在今天,事实似乎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这种感觉非常普遍:我们已经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

他把这个时代的普遍特征概括为:事实在公众的辩论中到了崩溃的临界点,民众越来越多地围绕自己的观点或偏见认识媒体、信息及政治现实。因为21世纪的事实供应过剩,有太多的事实来源及表述方法,其可信度也各不相同,事实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出现诸多困惑,加剧了真相本身被遗弃的感觉。而且,事实产生的速度远远高于人们认识和使用它的速度。尽管事实有可能解决对立观点之间的争论,把问题简单化,但大量意见却让人深感公众情绪的变化,从这种实时的最新动态可以了解公众如何看待政客和社会问题。[16]

我国研究者将“后真相政治时代”简化为“后真相时代”,给它下的定义是: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的广泛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17]由此推断,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在意谎言及其危害,更关心政治观点是否符合“我”的情感和感受,并据此作出反应。

有人把這种“后真相政治”称作“大众政治”,是对以往精英政治的颠覆。在本文看来,这一观点有正确的一面,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广大民众在网上可以直接表达政见,参与社会管理,不用通过精英阶层介入政治生活,大众政治走向了前台。但把这一现象称作“后真相政治”或“后真相政治时代”,认为真相变得很次要了,就有些离谱了,而且缺少可信的证据支持。所谓大众政治,是指大众针对社会现状自由表达政见,参与社会的重要事务,推翻了以往精英阶层对信息和政治的垄断。大众表达政见,绝大多数人是从事实出发,根据事情的真相提出政治和政策建议,而不是根据流言和自己的情感。尽管大众在自媒体上发表意见最初来自对事实的感受,是多元的,其中也有不真实或错误的认识,但经过举陈大量事实以及通过对意见的交流和争论,多数人最终能够辨别和认同社会问题的真相,达成共识,绝不会导致无视真相的“后真相政治”或“后真相政治时代”的出现。

认为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已赤裸裸地压制了事实,人们被假新闻、立场和情感所蒙蔽,这是一种僵化观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党派或群体中,总有些人不顾事实,以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判断是非,这种现象从来没有消失过。但这既不是广大民众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更不是严肃媒体报道新闻的惯例。即使在今天谎言和事实交织的社交媒体上,多数人对虚构、怪异的信息和观点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笃信不疑、抒发情感,而是怀疑它们是不是真实,许多人往往一笑了之。所谓“情感重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不过是把少数人认识信息的盲目性扩大为全民思潮的错误判断。

不可否认,大众政治如果被媒体或公众领袖引导不当,大量网民利用自媒体扩大谣言和非理性的声音,就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造成政治混乱。即使出现这种严峻的形势,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新媒体打破了获取和交流信息的空间障碍,更容易产生思想聚合和联系,在大众不断质疑、核查和问责中,虚假信息、负面情绪和错误观点很快就会涣然冰释,事物的真相迅速大白于天下,根本不会出现一个“后真相时代”。

在当代,各类媒体都受到严格监管和大众的监督,媒体的任何不作为和乱作为,都逃不过受众的揭发和谴责。2016年国内媒体传播的“江西九江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等40多条假新闻一出笼,就被受众(网友)指出了疑点,只十几天就搞清了事实真相,始作俑者遭到受众的严厉指责。一个名叫苏三少的微博用户说:“任何一个新闻热点事件的反转,打的都是你们这些媒体的脸!是你们,没有尽好你们的责任!是你们,在未全部调查清楚事件真相前便急于制造热点!真为你们这些媒体感到羞耻!”

传播所谓“后真相”和“后真相时代”的欧美媒体,事后也都纷纷反思,相继采取措施清除由此带来的消极后果。美国主流媒体严厉指责以“脸书”为首的社交媒体的虚假煽动,美国三大网络科技公司(脸书、推特和谷歌)迫于舆论压力,已经采取措施遏制假新闻的传播。华盛顿邮报公司资助专门的团队为谷歌Chrome浏览器推出插件(plugin)过滤假新闻,查证特朗普的1750万名推特追随者发出的每一则推文的可信度。皮尤公司调查的结果显示,88%的美国受访者认为假新闻给他们带来了困扰,仅有25%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分享过假信息。德国期刊出版商协会委托阿伦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对1458人进行民意调查,发现多达54%的人认为,报纸杂志的评论文章是最为务实客观、言语文明的,45%的人支持电视讨论,只有4%的人认为网络上的辩论尊重客观事实。既然绝大多数国内外民众强烈抵制假新闻和情绪蛊惑,认为尊重事实及真相十分重要,“后真相”和进入“后真相政治时代”的说法纯属信口雌黄。

自跨入文明时代后,西方社会都是由精英阶层生产知识和提供真相,当民众不再相信他们垄断的信息和政治观念后,他们产生的所谓“民众情绪重于事实和真相”的幻觉,就被鼓吹为一种趋势。任何(新闻)事实都有真相,作为处于隐蔽状态的事实的本质或内幕,只有经过记者的努力才能挖掘和显露出来。在政治和新闻联姻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突出的今天,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就是查验事实,探求和揭示真相,不能把少数人对谣言的轻信,以自己的情绪和立场衡量是非,歪曲为全社会的常态和应然图景。endprint

注 释:

①“后真相”一词最早出现在美籍塞尔维亚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1992年发表在美国《国家》杂志上的《政府的谎言》(“A Government of Lies”)一文。见Tesich,S.“A Government of Lies”.,The Nation,January 1992。

参考文献:

[1]崔莹.“后真相”时代,公众已不在意何为真相[EB/OL].http://gy.qq.com/original/story/st0245.html.

[2]Flood Alison,“‘Post-truthnamed word of the year by Oxford Dictionaries”.The Guardian,16 November 2016.

[3]Nick Enfield,“The ‘Post-truthera?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Asia Pacific”,https://posttruthinitiative.org,29 September 2017.

[4]馬休·德安科纳.“后真相”时代的十大“另类事实”[EB/OL].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7-06/15/content-29760463.htm.

[5]江作苏.“后真相”与“早发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3-30.

[6]Kathleen Higgins,“Post-truth: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Nature,01 December 2016.

[7]Andrew Calc utt,“The surprising origins of‘post-truth

and how it was spawned by the liberalleft”,The Conversation Media Group Ltd,18 November 2016.

[8]林方伟.2016年度词揭示世界进入“后真相时代”[N].联合早报,2016-12-28.

[9]BBC:“脱欧派”赢得公投的八大原因[EB/OL].http://news.sina.com.cn/w/zg/2016-06-25/doc-ifxtmweh253863.shtml.

[10]BBC:“脱欧派”赢得公投的八大原因[EB/OL].http://news.sina.com.cn/w/zg/2016-06-25/doc-ifxtmweh253863.shtml.

[11]英国人为什么要脱欧?英国公投脱欧的深层原因[EB/OL].http://mt.sohu.com,2016-06-26.

[12]颜亮,陆佳飞,徐剑梅.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 希拉里承认败选[N].新华社,2016-11-09.

[13]龚琰驰.美国外交特朗普[EB/OL].http://mr.baidu.com/wlvtrek.

[14]刘平.希拉里竞选纲领加入“经济血肉”[N].中国青年报,2015-07-15.

[15]海洋.“玩坏”的美国精英政治[N].新华社,2016-11-09.

[16]Davies William,“The Age of Post-Truth Politics”,The New York Times,24 August 2016.

[17]吴伯凡.我们所处的这个“后真相时代”[EB/OL].http://www.jianshu.com/p/306c,2016-12-01.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王志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