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静
【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造园历史上的瑰宝,它的山水格局以及造园手法是历代造园艺术的典范,除此之外,它的排水的规划设计也十分的巧妙,本文将以颐和园为例,分析古典皇家园林的排水特点,包括排水方式与排水细节设计,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现代城市排水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排水工程;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
1. 颐和园整体排水特点总结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建造的目的是治理西山水系,调蓄北京水源,如今仍然对北京有着一定的排水调节作用。南为昆明湖,北为后溪河,中间为万寿山。颐和园东宫门入口处的宫殿区将雨水收集排入月牙河之中。萬寿山的雨水通过不同方式排入昆明湖与后溪河之中。排入昆明湖的水通过二龙闸流入园外的荷花池,同时昆明湖南部出水口通过绣漪桥连接昆玉大运河,可以将水排入其中。后溪河主要通过东西桃花沟收集后山部分的水,收集到的水一部分经买卖街大船坞出水口流入小清河,一部分流入圆明园,一部分通过谐趣园玉琴峡流入月牙河。
2. 颐和园排水方式分析
颐和园的山体是“石山培土”,它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会因过多的雨水冲泡而腐蚀,排水就显得尤其重要,排水方式可以概括为五种方式,分别为“拦、阻、蓄、分、导”。拦,即把地表水拦截于外;阻,即在径流流经的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挡水,达到消力降速以减少冲刷的目的;蓄,利用低洼地或池塘蓄水,从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分,即利用山石或墙体将大股水流分为多股细流以减少危害;导,即把多余的径流沿明沟、道路边沟或地下暗沟排入区域外的水体中去。
2.1 宫殿区排水方式分析
(1)东宫门广场区排水方式:东宫门广场利用地面坡度进行排水,它的地面是中央高四周低,可以将水汇集到广场四周的墙底与地面的排水口,再利用排水管道排入下一级院落,由下一级院落汇入东宫门。宫殿区的地势从西到东逐渐降低,水会顺着排水暗沟排入东宫门外的月牙河。
(2)玉澜堂内向式院落排水方式:玉澜堂的排水方式为内向型院落排水。玉澜堂院落的中心点为竖向最高点,并向其他四个方向放坡,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院落,雨水会顺着地势汇入四周建筑台阶的排水口中,排水口将雨水排入昆明湖荷花池中,这种排水方式将排水设施与景观设施建筑设施结合在一起。
2.2 前山区排水方式分析
2.2.1 前山区山体排水方式研究
(1)道路拦截与组织排水:由于山体坡度较大,雨水会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到低流下,不设置一些措施会造成水土流失,所以将道路平行或者斜交于等高线设置,将坡面划分为三角形区域,分段拦截雨水,并将雨水分流,避免大量雨水同时流下造成水土流失。山坡上还分散体积较大的假山石,作为大散点,不仅能够很好的点缀山坡,还对雨水有分流作用,与道路拦截和组织排水相互配合。
(2)道路旁边沟:边沟比道路稍低,并且凹陷,可以让雨水汇集,并且边沟内设施自然山石为挡水石,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可以消力降速减少冲刷,自然山石也起到装饰作用。
(3)水簸萁:用山石布置成峡谷、溪涧,在落差大的地段可以处理成跌水或小瀑布,通过游人步道的一级级台阶形成排水的“消力阶”。
(4)葫芦河:葫芦河可以收集前山区的汇水,将水沉淀并且过滤。防止前山区携带大量淤泥与落叶的水直接汇入昆明湖。同时葫芦河堤岸用自然假山石处理,其中有湿生植物。
2.2.2 前山区建筑排水方式研究
(1)扬仁风排水方式:扬仁风外围的弧形墙体与万寿山上山道路之间形成一条排水沟道,水顺着沟道流走,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院墙,造成墙体的损坏,边沟还可以作为行走的道路。排出的水先汇集到葫芦河之中净化,再排入昆明湖。
(2)福荫轩排水方式:福荫轩为平屋顶建筑,设有女儿墙,排水方式不同于古代坡屋顶建筑,由于平屋顶有坡度,水会汇集到落水管,再汇集到地面的小沟中,穿过廊子到另一排水沟。但并不是直接排到园路上,水会经过一个石头挡墙,顺石头流到园路,山石挡墙有滞留水的作用,可以减少雨水对于园路的冲刷。
(3)画中游排水方式:画中游台地特征明显,台地高差大,加以黄石挡墙,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石头向下流,石头对水有一定的分散作用,形成滴水景观。
2.3 后山区排水方式分析
(1)西桃花沟排水方式研究:西桃花沟为后山山体汇水的一条体量比较大的汇水冲沟,水主要通过山地地势的变化,汇入其中,再汇入后溪河之中,它可以分成3段,第1段是山石堆成的狭窄的小溪沟,坡度较大,主要汇集山体上部水流,水流流速大;第2段是坡度小的窄沟,窄沟的两旁有人工叠石,人工叠石为了保护沟岸不会被流水冲刷;第3段是有缓坡的谷道,宽度较宽,并且其中布置一些自然山石,可以水流降低流速。
(2)东桃花沟排水方式研究:东桃花沟即为夹在两山之间的涧,两侧山坡比较陡峭,并且山坡经过生态修复,形成台地并且种植植物,增设木柱石头构成的挡墙,这些措施可以阻滞雨水,减小雨水对于边坡的冲刷。
3. 颐和园排水对现今雨水问题的启发
颐和园雨洪管理的重点在于防止水土流失并且高效排水,同时设置过滤池对雨水有净化作用,这对于现代的排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仅要充分应用每一种方式,还要各种方式相互配合。颐和园排水做到了因地制宜,巧妙的改变地形与布置排水设施,这在现代雨洪管理中也可应用,达到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辰松,戈晓宇,邵明,葛韵宇.中国传统园林给排水工程研究—以颐和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 (8)
[2] 李爽,吴文杰,姚晔蓓.古典园林给排水研究—以颐和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