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舞蹈教学质量,促进舞蹈教学发展。本文在分析表演意识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对于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表演意识;大学舞蹈;培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95-01
一、表演意识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意义
(一)增强舞蹈感染力。较高的表演意识能够增加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表演是通过形体语言来展现,而不同的形体语言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传递方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将其中包含的情感进行形象并且具体的传达和表现,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因此,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除了表演者具备相应的舞蹈动作基础外,其形体姿态以及表情等,都能够进一步展现舞蹈中的情感,从而将舞蹈内涵表现出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舞蹈者的表演能力就包括表演意识。
(二)增加舞蹈的灵性。舞蹈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性。舞蹈表现的动作、展现方式多种多样,表演过程中情感收放的灵活控制等,都赋予了舞蹈本身的灵性之美。如果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能够领会舞蹈的精神内涵,通过舞蹈动作展现、表情展示以及表演中的情感传递,就能展示出舞蹈的灵性之美,达到较好的表演效果。
(三)提高舞蹈意境美感。表演意识还能够提高舞蹈的意境美感。这是由于舞蹈表演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动作展现,而是通过动作展现与情绪传递,实现情感表达和思想展示,意境美感是舞蹈作为艺术所具备的突出魅力之一。因此,舞蹈表演中,如果舞蹈具备较高的表演意识,能够通过适当的表演展现,就会显著提高舞蹈的意境美感,通过形象生动的舞蹈画面,引发人们的各种情感,从而达到共鸣。
二、大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培养
首先,通过对学生舞台表现意识的培养,来实现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舞台表演是实现舞蹈表演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舞蹈表演意识培养中,通过对学生舞蹈表现的习惯意识培养,让学生树立起一种课堂即舞台、练舞室即舞台等的习惯意识,在日常教学与实践锻炼中,将每一次表演训练都作为舞台表演来对待,严格把握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眼神,通过这种长期训练与习惯意识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以及能力。
其次,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舞蹈表演中的乐感以及节奏感的锻炼培养。良好的乐感与节奏感是舞蹈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动作的动静、起伏之间,还应注意加强舒缓流畅的过渡变化的教育培养,从而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不同节奏与音乐变化下自然流畅的动作转换,达到动作节奏与音乐、舞蹈表演相统一,从而实现较好的表演效果。在对学生乐感与节奏感培养锻炼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节奏感比较强烈的舞蹈节目,作为教材样本进行教学展示与训练,从而逐渐提升学生舞蹈表演中的乐感与节奏感,实现表演意识培养。
再次,应注意通过对学生实践演出的训练强化,促进学生舞蹈表演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舞蹈表演经验的积累以及创新,是建立在一定的舞蹈表现实践基础上。因此,舞蹈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舞蹈演出的锻炼培养,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舞蹈演出机会,让学生通过舞蹈展现与表演,对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表情展示等进行积累、总结,从而在舞蹈表演与学习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创新,促进学生表演意识与能力提升。比如,在舞蹈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节目设计排练,在学校或专业院系进行表演展现等,在舞蹈设计与排练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内容场景的想象,对舞蹈表演中的动作进行更加形象或具体的展现,从而在舞蹈动作设计与排练中加以应用,形成较好的舞蹈创新节目。
最后,在加强舞蹈表演的基础训练上,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感悟理解,实现表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升。基础训练是舞蹈表演的关键,舞蹈表演中要想通过自然流畅的形体语言进行舞蹈展示,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只有在达到一定数量或质量的训练基础上,才能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在欣赏舞蹈节目时,能够更好领悟舞蹈动作以及其中的情感思想,领悟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运用到自身的舞蹈表演中,通过较好的表演意识和表现能力,将舞蹈效果展示出来。以《荞麦花开》为例,该舞蹈展现的是一位彝族少女的成长经历,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少女不同成长时期的舞蹈动作与情绪传达都各具特点,只有熟悉了舞蹈表演并且掌握了相应的表演基础,才能够更好展现其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少女时期的害羞等。
参考文献:
[1]徐宇武.试论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J].大众文艺,2016,24(19):213.
[2]赵涛.大学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J].艺术评鉴,2016,11(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