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朝鲜族农乐舞中“小鼓舞”的表演特征

2018-01-10 14:11岳路鹏
戏剧之家 2017年24期

岳路鹏

【摘 要】“小鼓舞”是朝鲜族具有浓郁民俗风格的民间舞蹈,是从朝鲜族“农乐舞”中独立发展出来的一种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保留了“农乐舞”的农耕文化属性,同时也因朝鲜族所经历的战争迁徙以及社会环境导致“小鼓舞”也兼具着狩猎和战争的影子。本文通过对朝鲜族“小鼓舞”所处生态环境的考察及研究,整理归纳“小鼓舞”的表演形式以及所具有的典型民族风格特点,研究它的舞蹈文化及舞蹈元素对传承、发展、丰富朝鲜族舞蹈文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鼓舞;表演特征;农乐舞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19-02

一、“小鼓舞”的表演形式

“小鼓舞”作为朝鲜族典型的民俗舞蹈,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化、美化而来,故具有很强的民众性。在表演形式上,多以全体性的群舞来表演,又因为“小鼓舞”这样的民俗舞蹈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表演形式上与朝鲜族的日常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朝鲜族经过近代战乱和动荡的磨练,故在朝鲜族众多的艺术样式中多少可以看到战争遗留下来的影子。同样在“小鼓舞”的动作形式中,不乏有“突击”、“包围”、“进攻”等动作,甚至有时在音乐的伴奏上也选取“军乐”进行伴奏。从“小鼓舞”的基本形态来看,在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雀步”为主,是舞蹈者在空间运动中的形态犹如麻雀跳动一般,在前进的过程中,舞蹈者弓身碎步跳跃,左右腿交替吸腿跳跃(犹如“跑跳步”的基本动作形态),上身两臂拉开做击鼓动作,犹如拉弓向空中射箭的基本形态,在空中一气呵成,由此可以看出,“小鼓舞”的舞步是模拟射箭的基本动作形态,经过舞蹈化的加工,使其动作语汇兼具表演性和艺术性。另外,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动作、舞段与军事训练的操练、厮杀有关。当然也有一些解释为“这样的动作是从狩猎时代的猎人瞄准野兽放箭动作中模仿而来,后来又发展为骑马射箭的动作。”[1]总而言之,“小鼓舞”的动作形态略具有进攻性,强调的是动作的干练与矫健。

小鼓舞在表演形式上多以群舞为主,从这一表演形式可以看出朝鲜族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在舞蹈过程中充满了群体性“由散集合”的集体意识。在这样的群体运动过程中充斥着“小鼓舞”强有力的战斗精神,舞姿古朴雄壮,坚实有力,表现了朝鲜族人民不畏艰险、勇敢面对挑战的潇洒性格。“小鼓舞”的舞蹈动作、节奏、鼓点的变化,可根据表演内容进行调整。他们只是通过“小鼓舞”这样的舞蹈形式去表达朝鲜族特有的民族心理,而且能在舞蹈动作中抒发着他们不屈的性格。

当然在现实性民俗意识和文化生态特征下,作为具有独立艺术特征的“小鼓舞”,在舞蹈形式上也更加注重节奏美感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舞者在诸如击鼓、绕鼓棒击棒等技法之中,烘托出音乐与舞蹈相互交融之美,在舞者的表演过程中情绪内敛与释放相互渗透,动作舒缓有张力,极佳地传递了起承转合、动静相间、舞态纯厚的朝鲜族舞蹈风格。

就其“小鼓舞”舞蹈动作形态分析,这种舞蹈的形态是十分复杂且动作难度也是很大的,需要表演者一边击打小鼓,一边根据鼓点完成舞蹈动作,形成“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舞蹈动作也具有朝鲜族舞蹈特色,头的动作有“低仰头”、“摆头”、“晃头”等动作;肩的动作主要以“耸肩”为主;手臂的动作较为丰富,左手拿小鼓,右手持鼓槌,做“围手”、“扛手”、“划手”、“托手”、“神手”、“推手”、“弹手”等动作;脚下的动作也相对灵活,主要以“跑跳步”为主,时而有“蹲”、“跑步”、“弓箭步”等动作;转的动作有“原地转”、“移动转”等穿插在舞蹈当中。当舞蹈到高潮,男舞者也会出现翻身等具有高超技巧的动作,如:“大蹦子”、“拉腿蹦子”、“躺身蹦子”等。“小鼓舞”的表演要求舞者在击打小鼓的同时与这些典型的朝鲜族舞蹈动作融为一体,随着欢快的节奏变动脚下的步伐,舞蹈动作充满魄力。在舞蹈过程中也会伴有锣、铙钹等其他打击乐器来进行伴奏,具有典型的朝鲜族风格特点的音乐舞蹈,动作干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也享有独特地位。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小鼓舞”作为民俗舞蹈的一种,其形式特征也遵循朝鲜族民俗舞蹈的形式特点,舞蹈动作形态多取自于生产生活劳作,这不仅是朝鲜族民族生活的再现,更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从群体性的舞蹈形式来看,也充分体现了“小鼓舞”所具备的强大群众基础,是在群众性的民俗文化中使得“小鼓舞”的舞蹈形式得以留存,且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族风格。

二、“小鼓舞”的风格特点

朝鲜族的民间舞蹈丰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这些各式各样的内容和形式在舞蹈的呈现上,展示出迥然有异的风格特点,“小鼓舞”通过在舞蹈动作中敲击小鼓形成富有节奏感且具有观赏性的舞蹈样式,整体风格特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民族特色,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道具舞蹈之一。“小鼓舞”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朝(下接第133页)鲜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表演时,舞者以轻柔、潇洒的手臂动作,轻盈的舞步与样式丰富、变化多样的鼓点节奏交相呼应,相互协调,并以“拧、倾、交叉”等多种方向的立体造型感增加了舞蹈中舞姿造型的美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女舞者多文雅、优美、细腻、温柔,男舞者更强调活泼、潇洒。“‘小鼓舞多以春光的美好、万物的再生、心潮的波动,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2]

“缓慢的弧线形线条美是朝鲜族艺术、建筑、服饰及器皿等的特点之一。”[3]这样的审美风格在朝鲜族舞蹈中也得以显现。“小鼓舞”在表演过程中也多以弧形线条运动。这是一种由内至外、从慢转快地流动着的曲线形舞蹈律动。这种运动方式所呈现出的动作风格,更加剧了朝鲜族舞蹈本身特有的“韧”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从朝鲜族动作的细小变化中可以看到细腻且自然的舒畅感,是在弧线运动中对空间强有力的占有,从而占领观者欣赏时的视觉美感。

“小鼓舞”的节奏丰富、复杂,而节奏也与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共同塑造典型的朝鲜族舞蹈的艺术风格。“小鼓舞”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造型错落有致,显得格外丰富,从舞蹈动作上看,更是优美自然,具有鲜明的朝鲜族动律特点,从动作形态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具有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舞蹈动作古朴、舞姿矫健、开朗豪放,气氛非常热烈,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决定“小鼓舞”所产生的文化气质,而这一点也在其舞蹈上有突出的表现,“小鼓舞”出现是基于朝鲜族人民的农耕劳动,并具有古代祭祀的成分,“小鼓舞”所具有的民俗性特点与生产民俗、节日民俗和信仰民俗都是互相依存、关系密切的,并凸显出典型的民俗舞蹈风格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民俗性的色彩。

另外,中国朝鲜族舞蹈也一直以来是受到儒家“中庸”的影响,所以在舞蹈动作表现方面也一直保持着含蓄、刚柔并济的主要特点,而“对称”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4]在“小鼓舞”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从动作语汇到图形调度多以“圆”为基本形态,无论是在静态造型还是动态的轨迹上都展示出了这种来自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庸”的对称美,在形態上以体现围、含、曲、拧为主要动作,体现了稳重、和谐之美。除此之外再加上朝鲜族典型的呼吸的运用,使得“小鼓舞”在表演过程中更具风韵,是内在气韵与外在形态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将朝鲜族人民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小鼓舞”的表演当中。

参考文献:

[1]宋博媛,刘静.试论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形态[J].大舞台,2015(4):187-188.

[2]韩贤杰.朝鲜民族教坊舞表演类型及其传承保存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2):29-36.

[3]马驰.朝鲜族建筑特征初探[J].成长,2014(4).

[4]金玉.关于朝鲜族舞蹈形体动作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