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龙++吴国峰
【摘 要】作为我国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的侗族大歌,有着“光耀着农业文明社会的艺术奇葩”的美誉。近年来,侗族大歌逐渐成为了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宠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一股侗族大歌的新热潮。本论文以黎平地区的侗族大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旋律、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的角度对多首侗族大歌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出黎平地区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从而使我们对侗族大歌有更为具体的认知。
【关键词】黎平县;侗族大歌;作曲技法;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58-02
一、侗族大歌源生地及类型
(一)源生地——黎平三龍村。黎平县永从乡三龙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祥地,是侗族大歌的故乡。通过三龙村老一辈的歌师,我们了解到了侗族大歌的来历。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挑着一大箩筐的书在侗族地区传授侗歌的歌师名叫四耶,有一天,他来到三龙授歌,不小心弄断了扁担,歌书撒了一地,从此这些歌书就留在了三龙,因此,三龙便有了侗族大歌“歌窝”的美称。三龙地区的人们都在每年的新春佳节通过举办新年歌晚会,通过唱着侗歌纪念四耶。三龙是无愧于侗族大歌歌窝的,不仅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得如此完好,还培育了许许多多会唱侗歌的儿女。
(二)类型。侗语的“嘎”,译成汉语就是“歌”,侗语的“老”,汉语译意“大”,也还有“长”和“古老”之意,实际上这只是民间合唱中的一种形式、品种的称谓,可视为狭义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在分类上,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它的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四类:即嘎嘛(柔声大歌)、嘎所(声音大歌)、嘎吉(叙事大歌)、嘎想(伦理大歌)。其中的嘎所是最精华的部分。①
二、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及形态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侗族大歌大多是以合唱为主,是震惊世界的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音乐,有着自然和声色彩的民族合唱形式,有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两个部分。其中童声大歌、男声大歌与女声大歌这三种类型是按照其音色划分的。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合唱形式,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巧妙地将传统的男女同声合唱形式,变为混声合唱。侗族大歌是根据男问女答这种自然演唱习惯,体现了侗族人民追求协和美的审美观。侗族大歌是一种由一小部分人领唱一大部分人附和的由高低声部相结合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中国民间的支声复调音乐。侗族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歌曲一句或二句,然后众人跟着合唱,在当地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的合声,但此“合声”并非彼“和声”,不过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和对位的成分,其演唱出来的声音十分和谐而且明亮、音色动听且多变,是一种独具一格的演唱方式。
(二)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形态。侗族大歌的多声部音乐形式是“众低独高”,其曲调柔和委婉、旋律柔美抒情,节奏由慢到快,一气呵成,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以二声部为主,其形态多以分声部支声与持续音主调为主。
支声型多出现在歌曲的开始部分,领唱者在合唱时时而向上支声,由此才能与低声部形成节奏音高对比。作为歌曲领唱者,主要承担的是歌曲中的旋律声部,而合唱的声部则是持续演唱一个音符为主旋律作陪衬,所以主旋律声部和合唱声部之间的关系是衬托和对比的关系,这样关系一直保持到歌曲的结束。这种表现手法更能在演唱时增强音乐的立体感和旋律的美感。
另外,歌曲的多声部形态还要看该歌曲的领唱者人数,如果一首歌有两位或者三位高音领唱主旋律,那么该首歌曲就形成三个或四个多声部形态。侗族大歌的这种多声部形态是独一无二的,是侗族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天籁之音。
三、侗族大歌艺术风格的特征
(一)侗族大歌旋律的特点。1.侗族大歌的旋律婉转流畅,多采用前倚音、颤音等形式,节奏多变,该类型歌曲多以大自然为载体。比如《蝉之歌》,这是模仿一种在夏天鸣叫的蝉,侗话叫“喃郎”,又叫杨梅蝉。声音明亮,叫声富有弹性,叫声是“朗朗朗朗雷…朗朗朗朗雷……”这首歌就巧妙地运用模仿蝉的叫声来进行歌唱,模仿自然界虫鸣鸟叫、涓涓流水等一些大自然的音色,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效果。这也是侗族大歌的另一特色。
2.在大多数民族情歌中,它的旋律多以平缓进行为主,没有太大的大跳,音程跨度较小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比如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河边滩脚听到燕善鸟叹息》,该民歌讲述的是一个妙龄少女对爱情自由的向往。该谱例中多采用音阶级进的进行,多是三度以内的级进,在歌曲中出现大跳的音程比较少,旋律平缓柔美,节奏简单。这样的旋律更符合这种情歌的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3.无论什么类型的歌曲都有舒缓的,也有以热情奔放的情绪进行的,侗族大歌也是如此。那就以热情的来说,它的节奏大多是活泼、跳跃地进行,音程跳进较多,以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为走向,这样的旋律大多在侗歌的叙事歌曲中体现。
比如黎平洪州琵琶歌《踩堂歌》,这是一首讲述关于年轻人要孝敬老人的侗族大歌。该曲旋律明朗,节奏简单、欢快且富有跳跃性。这样的旋律更好地体现了农忙时节人民耕作的热闹景象。
(二)侗族大歌调式调性的特点。侗族大歌的主要曲调是“羽宫商角徵”五声音阶。其主要特点是偏高或偏低的徵音,它具有能使调式音向内收拢、制约多声部的和音结合及调式扩展的制约的特殊功能。在歌曲的调性中多是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以“羽”为主音。因此也最常用羽音(主音)和宫音作为持续音,这样的伴唱的和声原则在任何其他乐种中都是非常罕见的。这是侗族大歌独具一格的特色所在,也是侗歌易于区别其他羽调式歌曲的地方,同时也使侗族大歌成为了我国民间多声性音乐的典型。
大多数的歌曲都是以一个主音为主线,然后主声部演唱旋律,次声部保持主音的持续演唱,以“羽”调式为例,“羽”为主音,那么在次声部的时候,“羽”音会作为一个持续音来演唱。下面就以两首著名的侗族大歌《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布谷催春》为例。
《处处蝉歌不见蝉儿面》这首歌曲共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方层次和下方层次都是羽音持续。中间层次为旋律声部,也是对比声部且与上下层次形成对比。由于上下两个层次都是羽音持续,所以体现了是以“羽”音为主的羽调式歌曲。《布谷催春》则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上下两个声部在旋律的进行上都是围绕以羽音为主的旋律而进行的,其中低音声部也有以羽音持续的旋律,这更加的突出了羽调式的调性,所以这首歌也是一首羽调式的歌曲。
(三)侗族大歌和声的特点。侗族大歌的和声主要由声部的纵向叠加所碰撞而成,常用的音程有大、小三度或纯四、纯五度,其中大、小三度和纯四度是侗族大歌的主要音程。侗族大歌也常以“羽”音和“宫”音相结合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及和弦,加深了侗族大歌羽调性的柔美色彩。侗族大歌的另一特色是普遍地运用不协和音程,二度音程就是常用的一种,就是这种不协和的音程给侗族大歌增添了不一样的音响效果,更加突出了其音乐的色彩性。比如黎平民歌《嘎力云吉》,该歌曲普遍运用“羽”音和“宫”音结合构成的小三度音程和纯五度音程。这样的协和音程更能体现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和羽调式的柔美色彩性。再比如黎平民歌《嘎本》与《田园歌组—春天来了》这两首歌曲,都运用了不协和的二度音程,而且在整首歌曲当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这样的不协和音程或和声更加突出了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也曾强了这种原生态歌曲的音乐色彩性。
(四)侗族大歌曲式结构的特点。一般一首完整的侗族大歌大多都具备“三段性”的曲式结构,通常都是由歌头(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构成的合唱歌曲。歌头通常是歌曲的引子部分具有独立性质。主体部分是歌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多段的并列体的形式组成的,每一个段落都有领唱、中心部和尾声三个小的段落。尾声是全曲情绪的高潮与结束。如结构图示:
小结:侗族大歌的主要曲调是“羽宫商角徵”五声音阶。其主要特点是偏高或偏低的徵音,它具有能使调式音向内收拢、制约多声部的和音结合及调式扩展的特殊功能,其和聲更是与现代的音乐体系有着不同之处,现代的歌曲讲究的是和声的协和,但侗族大歌是普遍的运用大二度等不协和音程,并且能完美地运用与结合。这是侗族大歌独具一格的特色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复调歌曲和民族歌曲的地方。
四、总结
侗族大歌是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多声部民歌的代表,它填补了国际音乐界说“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空白,是侗族人民长期劳作创造与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结晶。近年来,侗族大歌逐渐走上舞台,走向市场,也逐渐被舞台化、市场经济化,随之渐渐地脱离本土生活。这不光是强调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侗族歌手、从事大歌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的本土文化知识的培养,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促进。通过对侗族大歌艺术风格的具体研究,解析侗族大歌的旋律、和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会唱侗族大歌,同时利用现代作曲技法,抓住其精髓,创作与时俱进的侗族大歌,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侗族大歌这颗璀璨的明珠享誉海外,被更多的人接受、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注释:
①张泽中,韦芳主编.侗歌艺术传承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12):53.
参考文献:
[1]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淬侗族篇-侗乡音画[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01).
[2]张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
[4]吴凡.侗族音乐[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05).
[5]王昕.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J].大舞台,2011(01).
[6]潘永华.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
[7]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