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建构
——以武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2018-01-10 08:56李逦菁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站点武汉建构

李逦菁

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建构
——以武汉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李逦菁

地铁已成为城市文化的延伸。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面貌,甚至作为单位时间单频流量高的公共空间,在潜移默化地建构城市新兴美学。本文试图通过城市文脉与城市美学建构两方面,以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公共艺术主题设计为例,分析作为公共艺术空间的地铁,与城市美学建构的关系。

公共艺术;城市文脉;城市美学;武汉地铁

一、城市文脉中的地铁公共艺术特性

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在各大城市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地铁中的公共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实际上,国内外知名的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都是以“城市文脉”为核心,即全面而系统的挖掘城市或站点的地缘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和名人轶事等,对这些进行归纳总结,用艺术符号化的手法得以呈现,使地铁公共艺术在贴切线路主题的同时彰显出公共艺术的整体风格,让地铁成为大众“阅读”城市的新方式。只有这样,地铁公共艺术通过艺术语言的强化才能传达出城市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综观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其特性主要体现为地域特色、契合当下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

1.地 域特色

城市的地域特色不仅局限在区域内经济作用的物质内容展示,更重要的是该地对艺术文化的概括性认知。一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学典故、民间艺术等,都是城市的精神财富与文化灵性的积聚,是城市与众不同之处与灵魂所在。在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中,如果能恰当地挖掘地域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与城市文化发展相一致的精神内涵,便能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的文化底蕴,唤起大众的文化共识。

在已建成的武汉地铁线路中就不乏以地域特色为主而创作的公共艺术设计。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换乘站洪山广场站,其设计部分分为“书山有路”和“楚文化墙”两个部分。在“楚文化墙”设计里,《楚风古韵》手工锻造黄铜漆绘浮雕以楚国漆器红为底,黄色和蓝色为辅,又以楚文化最富代表性的青铜器、祥瑞团、卷曲纹平铺各种图案,S形的构图与跳跃的红黄蓝形成诡谲柔美、绚烂不羁的艺术效果,以此传达出楚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2.切 合当下

在地铁公共艺术实践中,随着科技的革新,除了以往壁画、浮雕的艺术展示方式外,多领域、跨媒体艺术的参与,让地铁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市空间,更是切合当下,激活城市空间。

有着多元文化面貌的台湾,其地铁公共艺术创作深受漫画这种大众流行的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台北捷运南港站,台北捷运局结合几米漫画的元素,用一幅幅大型彩色珐琅版壁画将南港站装点得充满都市感。有人说“地铁艺术开始成为了解台湾文化的一扇大门”,事实上,不但是台湾,这句评价适合于任何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一直作为金融中心、现代大都市的上海,其地铁站的设计典型地展现了丰富的视觉层次感。22条地铁线路都有自己的主题色,贯穿其间的站内广告呈现出密集化的视觉元素。不仅如此,地铁站隧道内部运用现代化材料营造出色彩变幻、图形各异的视觉效果。甚至采用了原始的清水混凝土的建筑材料,这种原生态的材料使用,与周围繁复的装饰设计恰好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

3.人 文关怀

大众对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艺术实践和“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主张至今仍有误解和争议,但他的本意是以艺术的方式和精神影响甚至改造大众生活。若从地铁公共艺术的角度来拓展其概念,就是发挥艺术对社会民众情操的陶冶、人文的教育与自身的塑造。

以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为例,设计者因地制宜,直接采用凿开的岩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地铁站内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裸露的岩石,再加上描绘的植物纹装饰,让人工与天然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时至今日,有150多名艺术家在这里总共创作了超过9万件的油画、版画、雕塑和装置的艺术作品;并从20年前开始,聘请专业导游根据相应的地铁线路安排免费讲解沿途地铁站的建筑工程、艺术创作和背后的艺术家们。

二、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建构

1.城 市美学建构的常规途径

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不仅与城市文脉互为关联,在切实的城市美学建构中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现代城市的功能不仅是生活的便捷化、效率化,还有人们对生活诗意的向往。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也正是由于大众对人性化、诗意化生活的需求,才孕育了它重在服务公众生活,强调审美意识的特性。而对于城市美学建构的常规途径通常分为城市形态与城市精神两类。

(1)城市形态

人工环境城市形态又分为人工环境与人文景观两部分。城市形态的规划与分布首先依赖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如自然地理、地质水文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人工环境的建造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建筑和地铁空间的修建,其种类与形式也多于自然环境。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地铁空间,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所交错的历史文化、视觉心理关系等。

以武汉为例,如黄鹤楼、归元寺、盘龙城商朝遗址、辛亥革命首义军政府遗址、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和百年老街江汉路等共同记录了武汉这座城市的世情沧桑。这些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是城市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延续,也是见证城市变迁独一无二的档案,蕴涵着独到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地域性人文信息。

(2)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既是一个价值观的表达与引导,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格局,一种追求,是人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武汉建城已有3500余年,从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到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的核心精神,再到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天下第一楼黄鹤楼、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等多个全国公认的“第一”印证了武汉的卓越。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成为了武汉精神新的表述。

图1

图2

图3

2.地 铁空间作为城市美学建构的优势性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伦敦建造了世界第一条地铁,现在全球约43个国家,118座城市建有地铁。在我国,北京于1969年建成地铁,约30座主要城市已建成轨道交通线路。由此可见,地铁空间是单位时间的高频流量的空间,与民众的接触频率极高。因此,地铁空间作为城市美学建构的优势性就表现在捷运景观、集聚大众和潜移默化三个层面。

(1)捷运景观

武汉作为华中第一大城市,2004年有通车的轨道交通1号线。为了抓住“中部崛起”的契机,借助武汉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助力,武汉在近几年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步伐,并坚持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创作的提升与城市美学相结合。目前已建成通车且按照“一线一景”的理念完成公共艺术设计的地铁线路有多条。

(2)集聚大众

在未来9年内,按照湖北省环保厅于2016年底发布的《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年—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意见征询公示》,武汉将建成14条地铁线路,建设里程达到423.5公里,总里程将超过800公里。预计远景年(2049年),武汉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5条,站点594座,总长1100公里,其中主城区站点365座,约533公里。客流总量为目前的两倍多,约为1280万余人次,平均客流强度达到2.26万人次/公里。近七成居民出门数百米,即可乘坐地铁,居民进入所谓的“一小时经济圈”将指日可待。

(3)潜移默化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但构成方向的空间结构,更提供一种认同感。因而,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创作要体现时代感,把握城市特色,更要兼具亲和力,提供可视、可触的设计,形成大众积极参与的互动效应。作为公共场所的地铁空间,其公共艺术创作也要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但是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一种契机,更是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城市精神文明的良好途径。

三、武汉地铁公共艺术主题设计与城市美学建构

1.地 铁3号线市民之家与体育南站点方案

武汉地铁3号线市民之家站点的设计构思是“沿江之城 梦想之家”。其设计以儿童对家的情感认知作为整体的设计主体思路,以儿童画的表现方式作为表现载体(图1、图2)。整个壁面的素材收集了武汉市幼儿园、小学的儿童画,这些色彩鲜艳、饱和、充满活力的画面,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给人以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同时壁面上出现的景点建筑、交通工具的剪影图案展现出沿江之城的发展风貌与家之梦想。方案采用了大理石、陶瓷钢板和金属镶嵌材料,突破了原有纯立面设计的界限,将整体空间进行统一考虑,通过画面将地面与立面结合起来,地面上采用儿时跳房子的图形与立面的儿童画相结合,当人们经过作品区域时,将感受与儿时回忆相同的亲切、有趣的氛围。

图4

图5

“行云流水 运动之光”是武汉地铁3号线体育南站点的设计构思。(图3)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军事等密切相关。壁画《运动之光》采用大理石和黄铜两种材质,设计中以运动时代的发展来展开创作,中国从古至今传统运动项目以及湖北有名的运动员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人类体育的发展史的梳理让大众百姓能深度的了解体育对于我们的影响。让体育运动中产生的正能量和活力,推动我们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同时体育文化的提升也带动着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壁画以平面抽象化风格和块状人物造型来表现运动整体群像,并突出运动的力度美感。左右两边以蹴鞠、竞渡、导引、马术、马球等中国古代运动为主,中间部分为各种现代运动项目,共二十种体育运动项目。两者相互汇集以时代的发展展开画卷并进行有序组合拼接,错落有致,以多项运动中最具有力量的形态相互穿插,结合果断、有力的线条去表现人物和运动带来的力量美感。其中,一些数字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如“1984/7/29 566S”是指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得自选手枪慢射冠军,那是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

壁画在施工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铜件上。设计者在制作过程中一直寻求一种更加适合地铁空间的表达方式,地铁空间比较低而狭窄,而传统的铜件手作痕迹的制作方式给人感觉较厚重,大面积的运用在狭窄的空间中会让行人强烈感觉到压迫和过于严肃的气氛。设计者试图通过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铜加工工艺使铜件平整、轻薄、现代感更强,运用符合这个时代的视觉语言和扁平化的样式来表现传统的壁画题材和材料,使原本传统的体育主题变得更加轻松、简练、现代。

2.地 铁4号线王家湾站点方案

在地铁4号线王家湾站点设计中,最为醒目的就是二维码造型的设计(图4)。该设计正是参考了王家湾新型商圈的背景,将其作为站点的创作主题。二维码是当下商业消费与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标识,它是时代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象征。主墙面的设计以武汉市两江交汇的自然图底关系为基础,内含本土老品牌、新商业代表的图案语言(图5),力求突显出创新、开拓、时尚与流行的商业区域特征。让城市的地理图底关系与二维码的虚实点阵排列共同彰显出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变迁的时代特质。除此之外,王家湾站点的地面、天花板、柱体和墙面都毗连了几何造型,以光面铝板、汉白玉和亚克力为主要材料,色彩上则选取了冷艳的灯光效果。从色调与材质上共同突显空间整体性,更有助于表现区域文化和审美情感的传达。

21世纪第一个15年已经过去了,今天,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依然还在,但是地铁地铁公共艺术却让我们看到,它能够成为展示并保存城市文化特性的一种有效路径。独具特色的地铁艺术站点不仅仅意味着独具匠心的构思、精良的工艺、先进的科技,关键是它所承担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它对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民生百态的追忆与再思考。

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的设计也正是试图通过地铁公共艺术突显自己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以此助力武汉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人才的汇聚,资金的吸纳,为武汉发展赢得先机。当然,我们也相信这些“地下艺术美景”,会让更多的人们爱上这座城。而这正是地铁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美学构建因素的价值所在。

[1] 匡晓明. 2030,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发展趋势[J]. 城市中国,69.

[2] 萧明. 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特色[J]. 江苏城市规划,2006,(05).

[3] 臧雪. 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研究路径[J]. 美术观察,2015,(11).

[4] 金龙. 地域性文化特色在武汉地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设计,2016,(19).

[5] 贾瑞.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互动性研究[J]. 大众文艺,2016,(13).

[6] 吴云鹏. 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 现代城市研究,2007:(9).

[7] 苗阳. 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 城市规划学刊,2005,(4): 40.

[8] 吴琳. 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发展构想[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4).

[9] 周秀梅,温庆武. 武汉城市空间特色与公共艺术系统规划[J]. 艺术教育,2013,(9).

[10] 周秀梅,温庆武. 武汉城市公共艺术的缘起与发展对策探究[J]. 艺术教育,2014,(10).

[11] 卢斌,余其彦. 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向度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3,(4).

[12] 叶庆,丁晓,王畅. 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中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研究[J]. 美与时代,2015.

[13] 尹传垠,孙万勇. 记忆与梦想——武汉地铁公共艺术创作思考[J]. 设计,2016,(2).

[14] 尹传垠,戴聪. 城市解码——武汉市地铁四号线王家湾艺术站创作解析[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2).

[15] 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6] 肖安民.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J05

A

1009-4016(2017)04-0099-05

李逦菁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

猜你喜欢
站点武汉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