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宋亚欣 赵原 毕文婷 戴晓亚
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主会场
2017年8月22-23日,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暨第三届中美职业卫生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全球视角,引领职业健康创新发展”。
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由1个主论坛和11个分论坛组成。来自国内外职业健康和工业卫生领域的约100名嘉宾发表了演讲,就当前全球特别是中国职业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专业展览展示活动。3M、德尔格、TSI、赛默飞世尔等30余家知名企业,向参会人员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先进的劳动防护产品和职业病预防诊疗康复的先进技术、装备及服务。
2017年8月22日上午,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原副局长杨元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杨元元强调,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事关广大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目前在职业健康方面还存在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职业健康监管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新的职业危害风险也不断出现等问题,职业安全健康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原副局长杨元元 宁丙文/摄
美国奥兰治工业卫生协会创始人詹姆斯·恩麦克博士介绍了美国职业卫生体系建立的艰难过程。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迫切需要确立职业指导标准。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发展和确立名为最大可接受浓度(MAC)的职业指导标准,该标准后来演变为阈限值(TLV)。各国政府利用这个价值标准来确立容许接触限值(PEL)。詹姆斯说,虽然我们需要通过确立指导标准来保护工人免受工作场所中化学制品的侵害,但是我们无法为所有商业用途的化学制品都设定职业接触限值。我们需要对化学制品进行优先排序,并把资源投入到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介绍了职业危害分级与分类监管。中国对于职业卫生的认识是几经反复的,从劳动卫生到职业安全卫生,再到如今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建立职业危害风险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刘铁民认为,要从企业的职业危害控制,政府、社会参与的分级管理下手。根据职业危害的分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体系来防治职业危害:第一级,根除职业危害,作业环境监测与职业危害治理;第二级,健康监护与个体防护,实行职业病“四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调离作业场所、早康复治疗);第三级,治疗与康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副司长王建冬,介绍了我国“十三五”时期职业病危害治理目标与重点任务。他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职业病危害因素量大面广,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十三五”时期职业病危害治理的重点目标是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多发势头,矿山、化工、冶金、建材、电子制造等典型行业的粉尘和毒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风险评估,构建职业病危害信息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
随着亚洲各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职业卫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国家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极大的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不仅包括传统产业中那些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那些复杂的、人类不太了解的新兴健康风险。
国际职业卫生学会理事长朴杜用介绍,过去,亚洲国家仅仅是对西方国家关于职业卫生的知识和方法论生搬硬套地加以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论在亚洲国家似乎也收效良好,因为大部分职业卫生问题都相对简单和清晰。但是近来人们意识到,西方国家的知识和方法论在亚洲的套用开始出现问题,尤其是现场实施和现场干预方面。这或许是由于这些方法缺乏一个亚洲视角。实践者们应该考虑不同亚洲国家所面临的特殊情况,例如人口数众多、较低的经济地位、劳动密集型工作、动态而快速的变化、贫富人口的健康差距、多样性、关系型社会和高语境语言。要实现职业卫生的最终目标,就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亚洲实际发展需要的道路。
中国也正面临着包括传统问题和新兴问题的挑战,资源短缺和多元化需求增长的矛盾以及西方方法论与东方文化和社会状况不匹配的问题。人们相信,未来中国在职业卫生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将对亚洲社会乃至世界各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中国职业卫生初步发展方面展开国际协作是十分重要且意义深远的。
在分会场,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职业健康顶层设计”为主题的议题1中,来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的教授级高工张忠斌,向与会者介绍了法治体系下的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思路、实践与展望。张忠斌指出,风险管理应考虑受众,如政府和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的思路有很大的差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持续改进,应基于风险管理的PDCA动态循环模式。
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有19项,其中在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方面,企业应注意:建立并保持工作程序,明确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主管部门、获取渠道和方式;保持其自身适用的、最新状态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信息,并确保在建立和实施职业卫生标准化体系时予以遵守和落实。
在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策划方面,企业应注意:建立职业健康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以便在每年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之前,及时并持续地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如:有接触限制和检测方法标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尽可能采用定期检测结果与接触限制标准等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没有检测结果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处理(接触)量以及挥发性(或飞散性)等状况进行评价。
张忠斌介绍,在“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已将职业病危害防治纳入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范围,推进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落实了用人单位主体责任,通过经验推广、示范创建等方式,引导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履行法定义务。未来,法治体系下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将展开新的一页。
在分会场议题4中,来自全球各大生产企业的演讲者们主要对生产企业的工业卫生管理技术进行了经验分享。从健康风险评估到大数据应用,从毒物控制再到创造无害化工作环境,生产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多种手段,为员工健康提供保障。
美国亨斯迈亚太区工业卫生经理杨红光介绍了职业接触化学品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半定量法。
在使用半定量方法评估时,先识别所有生产工艺中接触化学品的岗位、识别化学品、评估化学品危害、评估潜在的接触,最后作出风险评估和结论,并提出降低风险的改进措施。
杨红光表示,化学品风险评估是通过评估化学品固有的健康危害性和接触的潜在性而确定的。其中,化学品的固有特性可以通过安全数据表(SDS)、毒理学研究和其他官方渠道获得;接触的潜在性由化学品的物理特性、使用量、化学品如何释放到工作场所、作业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及现有的工程控制措施决定。
通过评估,得出的化学品健康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对于低风险等级,企业只需维持现有的控制措施即可;中风险等级的化学品需要深入调查潜在的接触原因,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措施降低风险。评估得出的高风险最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可以考虑取消相应的岗位或消除相应产生健康危害的化学品,尽快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环境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蒋磊介绍了强生公司在工业卫生风险评估时使用的定量评估方法,以了解实际暴露水平。
在进行定量评估时,他建议企业选择经过ISO 17025认证的工业卫生实验室。选定实验室和分析方法后,就要制定采样计划,对于制药行业中的专用设备只需对涉及的目标物质采样,而多用途设备则需要先识别出具有高风险的物质,再针对这类代表性的物质进行采样。在采样时,强生公司使用IOM可吸入性粉尘采样头采集粉尘和气溶胶,使用吸附管采集溶剂蒸气和气体。
采样结束后,同样需要选择经过ISO 17025认证的工业卫生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解读,最终完成风险评估报告,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解读可以通过比较各个物质的暴露水平和职业暴露限值,确定各物质的超标倍数,当超标倍数较高时建议使用工程防护措施代替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根据个体采样结果还可以确定指定防护系数,并参照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等标准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分会场议题5中,来自世界多地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纳米材料的健康风险评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标准研究室主任葛广路介绍,纳米科技属于“使能”技术、融入并提升传统产业性能,工程纳米材料的生产、运输、使用日益广泛,据美国NIOSH预测,2020年全球纳米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将达200万人,急需科学、合理、适度的职业风险管理方法。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应引起广泛关注,但尚缺乏权威结论,因为职业场所纳米材料暴露水平较难测定。
纳米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造纸、化学建材、油墨、涂料、密封胶与胶粘剂等行业。我国近年来对纳米级碳酸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其潜在的毒性效应尚不清楚。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仇玉兰介绍,纳米碳酸钙经职业暴露工人的呼吸道或尾静脉进入体内后,可以进入肺、脑、肝、肾、心及脾各组织,能对该人群的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神经行为造成损伤。
气溶胶在工业环境中可以由多种来源产生,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气溶胶暴露,制造业和建筑业尤为突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教授介绍,不同的气溶胶可以有不同的暴露、毒性和针对的控制方法。一般来说,较小的纳米级气溶胶拥有最强的呼吸毒性,因为它们的表面积非常大而且穿透到肺泡区域(也叫气体交换区)的能力较强。生物气溶胶态的病毒和细菌可以传播感染和传染性疾病。几乎所有的工业相关气溶胶不是从高温工业过程中蒸发形成的,就是由沉降尘机械性再悬浮形成的。为了更好地采用本地通风之类的工程控制技术,我们必须对气溶胶的性质有较好的理解。过去,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由于空气污染的原因,往往比较重视室外气溶胶(颗粒物),而较少关注工业相关的气溶胶,恰恰是这些气溶胶往往浓度高、毒性大。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以及高新制造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需要更多政府机构、工业行业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分会场议题2和10中分别介绍了粉尘爆炸与噪声震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向参会人员提供了职业危害防治的新思路。
随着人们对粉尘(尤其是呼吸性粉尘)要求更加严格;现有的湿式除尘手段难以实现粉尘的有效控制;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尘强度增大,粉尘治理发展将逐步实现从湿式转向干式,由粗放转向高效。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周福宝介绍,干式过滤降尘技术具有除尘效率高、零耗水、普适性好等优点,是实现煤矿粉尘浓度达标、维护作业人员健康的最佳手段。
我国多高瓦斯煤层开采,为适应中国煤矿井下工艺,研制更有效、安全性高的除尘设备,中国矿业大学大力开展新型干式过滤降尘技术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与我国煤矿井下生产工艺相协调的新型干式过滤降尘设备,可用于井下掘进工作面、喷浆作业点和装载点等场所,除尘器本体除尘效率高达99%以上,除尘器出口实现粉尘浓度近零排放。
目前,干式过滤降尘装备在冀中能源葛泉煤矿、神宁集团羊场湾煤矿和淮南集团丁集煤矿得到应用,除尘效果显著。此外,干式过滤降尘装备还在中铁四局朝阳隧道得到应用,不仅能够降低隧道内粉尘浓度,还能加快隧道内有害气体排出隧道。
工作场所降噪与减震技术在改善职业卫生环境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仅能够防止员工听力损伤,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病假日,还能够增加生产设备和建筑的使用寿命,此外,北欧法律对工作场所降噪也有明确规定。
IAC声学集团北欧公司总经理策普·戈尔曼以生动的实际案例介绍IAC声学公司在降噪减震方面的领先技术:第一,自身洁净吸声体产品。满足食品工业的高洁净需求,可设置于墙壁、天花板等处,具有易于安装、拆卸、移动,易于清理等优点。第二,减震浮筑地板。可采用满铺或点铺的方式铺在地面基层上,上盖水泥地板,能够有效控制声音震动范围,延长设备、建筑使用寿命。第三,安全静音间。为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工作现场的记录、交流和休息场所,能够更为有效地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泛德声学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百吉提出了“安静工厂”的新理念,指出企业的生产过程应符合“产品噪声<生产噪声”的低噪声作业环境要求,明确从源头上解决噪声污染问题,给出了“安静工厂”理念的完成模型:建厂规划—厂房声学处理—产线降噪—低噪声设备—新技术应用—智能化管理—生产出低噪声产品—为下游低噪声生产创造条件—更低噪声的产品诞生—最终实现全工业环境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