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璇
有时候读诗并不仅仅是读诗,也是在读诗背后张扬的人格,更是在读诗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好的诗歌拥有的不仅是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因此读诗读出的不只是所谓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更在于诗人的性情与时代的风云。
贾岛一直是我喜欢的诗人,他为人正如他作诗,平稳、沉静甚至岑寂,却又不失少年剑行天下、指点江山的浪漫情怀;他的作诗也似为人:喜写荒凉孤寂之境,又不乏明快率性之意。
读他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幅简洁明快的“松下问答图”,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平淡中却见幽美和深沉,蕴含着访者情感变化,“全不添入情事”却处处含情。感觉他是沉静稳重的中年男子,虽只是轻皱眉头或者连眉头都没有皱,还保持着谦谦君子温情的笑,但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句更是让我浮想联翩: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好像隐者涉水而来,但仔细一看,他却若隐若现,终无迹可寻。这时的他心中该泛起一丝怅惘,眼中该掠过一丝无奈吧?整个句子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含情。
沉静岑寂的男子造就了这样一首深邃悠远,宛如深山隐者的诗。
如果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云深似海的竹林,那么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宁静的“清泉石上流”,澄澈明净。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用明丽的描写寄寓情感,显得飘逸高洁;而在贾岛的诗中,他用平直的记叙,则显得晓畅自然、平淡厚重。李白写犬吠、水声,以动衬静;写桃花带露,这句后来被词人李清照化用成“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诗仙的潇洒清亮在她笔下演绎成花前月下的婉约。
很有意思的是两诗的最后一句,贾诗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李诗是“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直抒胸臆,用“倚两三松”的动作写“不遇”的愁,是率性天真的赤子情怀,是翩翩少年惘然若失的情感。而贾岛则用全诗中仅有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怅然,虽是描写景物,却没有李白那样浓墨泼洒的逸兴遄飞,而是采用白描,写出那种捉摸不定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惯用的留白,平淡中显深沉。
这两首好像是人的两种表情,是少年与中年,是两人性格的差别。
最初比较偏爱李白的诗,但细细品味,还是更钟爱贾诗。李白是天真烂漫的少年,贾岛是深沉平稳的中年男子。与少年的率性相比,贾岛更有厚重感,他不在天上飘,而是在地上行走。
【評点】
作者行文紧紧扣住标题,分别对贾岛和李白的两首经典诗作进行了深入解读,以诗论人,颇有见地,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实属难得,也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的语言也很值得称道,作者在分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语言中亦是平实中透着飘逸空灵。而作者自身的感悟,则与维特根斯坦的“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具哲理韵味。
朱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