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09 15:47柯文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柯文静

摘要:选择中西部地区农村300位代表性农村留守妇女就业的调查数据建立Logistic归模型,分析当下农村妇女就业的影响因素,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意愿与学历、是否就近就业、收入、工作环境、是否需要照顾人、就业保障等呈显著正相关;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意愿与工作时间呈无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情况,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立法、完善基础公共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65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8

Abstract: 300 representative rural left-behind women employment related data were choosed to establish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resent rural women employment intention. SPSS19.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sis, it fou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ural left-behind women employment intention were level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location, income, working environment, take care of people, job security,and they all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left behind women and the work time.On the basis of th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ural women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nd safeguar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rural left-behind women; employment intention

农村留守妇女,即丈夫长期在外务工从事经济活动,自己则独自留在家中承担繁重的农活或是家务劳动的农村已婚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承担了丈夫在外留下的繁重的农业劳动,而且承受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导致她们生活质量严重受到了影响[1,2]。随着政府鼓励大批农村劳动大量输出,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规模持续增大。对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问题学术界关注较少。张原[3]调查认为,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地位和劳动报酬模式有利于短期家庭经济负担减轻,但也使得留守妇女的家庭琐事、兼职工作和生产劳动的强度加大,不利于家庭长期的稳定性和家庭成员的利益。赵远等[4]通过对保定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生活困境进行分析,结合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就业困境进行阐释,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彭雅琴[5]分析显示,由于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及参与意愿较弱,会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推荐和谐社会的建设及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发展。由此得出,研究农村留守妇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农村人力资本的理论出发,基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的价值,选取了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300位农村留守妇女,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就业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就业保障措施及建议。

1 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1.1 理论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行为是理性的,农村留守妇女是否愿意外出就业取决于其外出就业的期望收入和需付出的成本。当留守妇女的期望收入大于成本时,就愿意外出就业,否则就不愿意。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机会成本由现成本和隐成本构成,而留守妇女的期望收入受外出就业的风险偏好和收入报酬的影响。假设留守妇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设定农村留守妇女外出意愿决策的函数表达式:

I=?茁(P1R1+P2R2(1-T)-Ci) (1)

式中,?茁是風险偏好系数,P1表示留守妇女在家就业景气的年份,R1为收成年报酬高的概率,P2表示留守妇女在家就业不景气的年份,R2为收成年报酬不高的概率,T为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所增加的报酬。Ci为留守妇女外出就业增加的机会成本,从理论上说,如果I>0,则留守妇女愿意外出就业。但留守妇女外出就业决策是可以改变的,过去打算外出就业的留守妇女在之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意愿而不外出。即留守妇女都可以通过比较外出的预期收入与成本决定是否外出,因而,其函数形式可以简化:

I=?茁(P1R1+P2R2(1-T)-Ci (2)

若假设留守妇女的风险偏好相同,且设定风险偏好系数为1,因当前留守妇女无需外出就业,且还有政府补助,农户是否外出就业的成本包括隐成本和现成本。因此,公式可改:

I=(P1R1+P2R2)-Ci+C2+C2 (3)

式中,C2表示是否外出就业生活成本,S表示政府补贴。当I>0,则留守妇女愿意外出就业,否则,就不愿意外出就业。从(3)式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是否外出就业受不同收成年份及其概率、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现成本、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隐成本还有政府补贴等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留守妇女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等的影响。endprint

1.2 模型选择

假设留守妇女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外出就业。Logistic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分析,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本研究选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Y=?茁1X1+?茁2X2+?茁3X3…+?茁9X19 (4)

留守妇女愿意外出就业时,Y=1,当留守妇女不愿意外出就业时,Y=0;其中X1为留守妇女的年龄,X2为留守妇女的学历,X3为是否就近就业,X4为预期收入,X5为工作环境,X6为劳动强度,X7为工作时间,X8为是否需要照顾人,X9为社会保障,其中X3、X4,X6~X9为留守妇女对资源禀赋的评估或认知因素,受个人的偏好、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变量说明及预期方向见表 1。

1.3 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内容,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就业保障情况问卷调查》,所用数据来自于2016年3~6月组织人员对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六大省市部分地区的农民工输出地的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涉及3个因素,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影响因素、社會影响因素,调查涉及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学历、是否在当地(工厂、企业等单位)就业、收入、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是否有需要照顾人群(孩子、老人等)、社会保障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5份,有效样本率为75.5%。为了更好地研究中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300个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对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其中农村留守妇女外出愿意外出就业的184人,占总样本的61%,农村留守妇女不愿意外出就业的116人,占总人数的39%。

2 实证分析

首先将所有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自变量都引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将Wald检验值最小的变量剔除后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直到所保留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止,结果见表2。

2.1 留守妇女的基本特征

2.1.1 留守妇女年龄 留守妇女的年龄是影响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留守妇女年龄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且其标化回归系数为负值,与预期相同,表明留守妇女年龄越小越易外出就业。其原因可能是留守妇女年龄越大越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年纪轻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

2.1.2 学历 留守妇女的学历对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的有重要影响。留守妇女学历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且标化回归系数系数为正值,与预期一致,说明留守妇女的学历越高越倾向于外出就业。一般来说,留守妇女学历越高,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就越强,有利于自己从相关的就业信息等了解外出就业情况,所以外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

2.2 留守妇女的家庭特征

2.2.1 预期收入 留守妇女的预期收入也是影响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重要因素。留守妇女预期收入通过了5%显著水平的检验,且标化回归系数为正值,与预期相同,表明留守妇女预期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外出就业。对于中国农户来说,一般情况下,农户家庭如果其非农收入比较高,则着家庭收入较高。

2.2.2 是否需要照顾人 是否需要照顾人对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的有重要影响。是否需要照顾人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且标化回归系数为负值,与预期相同,表明是否需要照顾人越少越易于外出就业。其原因可能是留守妇女家中人口越少而家中的负担就越轻。

2.3 社会特征影响

2.3.1 就近就业、工作时间 就近就业没有通过显著水平检验,表明就近就业与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无关,可能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就近就业对于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意愿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工作时间没有通过显著水平检验,说明无论区域内或是区域外工作机制、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健全,基本实施8 h工作制度,满足大众工作的条件,因此工作时间不能成为影响外出就业一大诱因。

2.3.2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且其系数正值,与预期相同,表明留守妇女外出就业工作环境越好越易于外出就业。工作环境的好坏是吸引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重大诱因。

2.3.3 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且其系数为负值,与预期相同,表明留守妇女外出就业劳动强度越低越易于外出就业。

2.3.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且其系数为正值,与预期相同,表明留守妇女外出就业保障越完善越易于外出就业。就业保障是提升留守妇女生活质量,保障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中西部地区300位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数据为样本,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意愿与学历、是否就近就业、收入、工作环境、是否需要照顾人、就业保障等呈显著正相关;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的意愿与工作时间无显著相关。

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立体化发展,为了鼓励更多农村留守妇女外出就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妇女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提出以下建议:

1)鼓励中小型企业走进农村,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其文化素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率,不仅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合理分配剩余资源,进而提升留守妇女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招商引资将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为留守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开展手工制作,进行套养种植等农副产业的生产,加强留守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他们对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的认识,鼓励自主创新。

2)政府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和立法的建立,加强留守妇女的就业保障。提升留守妇女的就业质量,各地方政府将鼓励政策纳入到地方城乡二元化建设中去,鼓励更多的留守妇女外出就业。留守妇女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对象,因此地方政府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提升女性地位,平衡男女社会地位,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其身份与职业的真正转变。鼓励其在城镇落户,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生活成本,营造更多机会来减少农村留守妇女数量,充分解决其就业问题。

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扶持留守妇女发展生产。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在家中都是主要劳动力,可以成立区域或是农村留守妇女生产活动协会来减轻留守妇女高强度的工作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缓解生活上带来的精神压力,引导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参加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推动三农问题进一步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鼓励留守妇女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多种妇女保健项目,可供其选择,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保障她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城镇化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 楠,杨 洋.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4-60.

[2] 赵 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及成人教育应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60-64.

[3] 张 原.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及其家庭福利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11(5):39-47.

[4] 赵 远,李正琪.保定农村留守妇女就业路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130-131.

[5] 彭雅琴.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口市为例[D].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