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全民守法。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基础。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社会氛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法治文化能够从思想深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治的要求,根据法治精神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走向更高水准。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法治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实现。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表现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观念、法治文化氛围、公民法治素养等多方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实践内容和基本要素,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离开法治文化的法治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引人们行动的自觉意识,才能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
应当说,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得到提升,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总的来说,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实践是相适应的,正在积极引领、支撑和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但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法治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当下,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所有这些,既是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的表现,也是法治文化建设薄弱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巩固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果,增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宪法和法律权威,推进法律实施。
建设法治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要使社会成员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建设法治文化,既不能罔顾国情、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该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漸进地推进,引导人们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好风凭借力,便遂青云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将创造新高度,迈向新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