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自治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农业节水。近年来,我区种植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水肥一体化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先进、实用、方便、可靠的节水农业技术,具有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收的综合效果。为了验证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海原县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集成创新、配套完善适应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栽培方式、不同产量水平的大田马铃薯滴灌灌溉制度,从而为我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特开展该项田间试验。
一、材料方法
1.试验地的概况。曹洼乡位于海原县中南部,南华山东侧,距县城23公里,属黄土丘陵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海拔约19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干旱少雨,风沙天气频繁。作物种植以马铃薯、玉米等秋作物为主。该村特点是人口集中,地势较为平坦,地下水资源匮乏,自然降水量有限且集中在7-9月份。
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9个处理,各处理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灌溉制度参数见下表。
田间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各处理大区不设重复,按顺序排列;各处理大区布置在同一地块,各处面积300m2,各处理区的占地宽度、马铃薯播种行数、滴灌带铺设条数相等。处理大区之间筑宽最少50cm、高最低40cm的土埂,以防灌水侧渗。
除第8处理外其它各处理栽培方式参照当地大田主推模式采取露地种植,第8处理采取黑膜覆盖种植。不论是膜下滴灌还是露地滴灌,滴灌带都按照“一带一行”的方式铺设,即在马铃薯每一个宽行行间居中位置铺设一条滴灌带。
3.施肥与种植。施肥量在各处理间保持一致,各处理的有机肥、磷肥、钾肥的全部和氮肥的60%均结合播前整地进行基施,滴灌处理氮肥的20%在现蕾期采取水肥一体化方式随水追施,另外20%在盛花期追施,常规沟灌处理氮肥的40%在现蕾期结合灌水撒施,各处理追肥全部选用尿素。
品种选用:庄薯3号。采用机械统一播种。
二、结果与分析
1.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从平时测的数值来看,处理1中的0-20 cm层土壤水分相应于马铃薯的不同生育阶段的变化要远小于20-40和40-60 cm变化;其他处理中的0-20 cm层土壤水分相应于马铃薯的不同生育阶段的变化与20-40和40-60 cm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从空间变异强度变化可以得出,20-40 和40-60 cm 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处理1与处理2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播种期到团课期是随着马铃薯的生长而在逐渐的增大,而从团课期到淀粉积累期则逐渐减小,从淀粉积累期到收获期则逐渐增大,说明50 m3的灌溉定额和100 m3的灌溉定额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是一致的。灌溉定额为150 m3时,处理3中,从现蕾期到初花期土壤水分有所增加,说明滴灌次数少且每次滴水定额大时对马铃薯的生长没有影响;处理4和处理5中,团课期到现蕾期土壤水分含量有所增加,而处于初花期到盛花期灌溉次数多一次的处理5,其土壤水分含量相应的多,盛花期到淀粉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说明这一阶段马铃薯生长所需求水分大。每次滴水定额为25 m3时,从播种期到淀粉积累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与灌溉定额一致的其他处理有所差异。总体来说,灌溉定额为150 m3 时淀粉积累期到收获期随着马铃薯块茎的成熟,土壤水分含量在逐渐减少。处理6和处理7的灌溉定额不同,其20-40 和40-60 cm 层土壤水分的变化基本一致,从现蕾期到初花期和初花期到盛花期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处理6和处理7变化相反。按照当地习惯进行灌溉的处理9,从淀粉积累期到收获期0-60 cm层土壤水分含量在逐渐增加,说明随着马铃薯块茎的成熟所需的水分较少。
2.马铃薯生育期。马铃薯生育期来看,在同一水肥條件下同一天播种,出苗是相同的,在苗期给其它几个处理灌水了,只有处理3没有灌水,处理3的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虽然在现蕾期和其它处理一起放水,但是后期生长比其它处理迟。
3.马铃薯产量性状。从表1来看,处理8黑色膜覆盖膜下滴管种植的马铃薯结薯率高,大薯率是43.12%,小薯太多,但是产量最高,比对照产量高出1646kg;处理7结薯居第二位,大薯率是60.49%,居第一位,产量比对照高1105.6 kg;处理5产量居第三位,大薯率是39.19%,产量比对照高764 kg;处理4居第四位,大薯率是54.68%,产量比对照高430.8 kg;处理2居第五位,大薯率是36%,处理比对照高338.4 kg;处理6居第六位,大薯率是40.54%,产量比对照高173.3 kg;处理1和处理3产量低于对照。
三、结语
根据试验各处理来看,处理8黑色膜覆盖滴管种植的马铃薯结薯最高,纯收入也最高,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省肥,直接把作物所需要的肥料随水均匀的输送到植株的根部,作物细酌慢饮,大幅度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减少肥料用量,用水量也只有沟灌的50%,增产49.5%,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本试验第一次做,试验数据又得进一步考证。
作者简介:李树生(1965-),男,宁夏海原人,农艺师,长期从事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