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晓芳
超越平庸的途径
有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还有个说法“文章是自己的好”。意思是:文章写得如何是各人的事情。特别是后一说法,颇似拒人于千里之外。可见当今诗坛为何评论不足。即使在不多的评论中,也是美有余而刺不足。此现象由来已久,元人范德机就慨叹“诗之说尚矣。古今论著,类多言病而不处方,是以沉痼少有瘳日,雅道无复彰时。”①上述诸种诗坛平庸病状,兹试以下改造之途,不敢处方,但遵前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教也。
一、改变错位身份,转换思维方式
这里必须先说一下老干体。因“老干体”是当今诗坛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不仅数量众多,地盘牢固,且影响着许多人仿效。
首先必须澄清一下概念:“老干体”不等于“老干部诗”。虽然老干体的作者,多数具有干部或老干部身份,但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很多老干体作者,并非干部,不少退休工人、职员、老农写出的,也是标准的老干体。这是其一。其二,一些诗词造诣较高的老干部写的不仅不是老干体,很多还是诗词精品。如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他们可是顶级的老干部了,可是他们的诗作与老干体相距何止万里!再例如古人,屈原、三曹、晏殊、贺知章、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哪位不是“高干”?李杜的官阶低点,也是官场人物。然而,他们的诗不仅没一点老干体的气息,而且正是这些“干部”,创造了中国诗史的高峰。
为什么这些高干没写老干体?因为,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不是以官员身份发号召、作指示、写押韵的文件,而是以一名诗人身份,遵循形象思维的艺术规律,进行文学创作。当然,他们的见识、胸襟与抱负,以及人生价值观,难免在作品中流露,却也是形象的、诗意的呈现,而不是直白的说教。所以,不可能出现押韵的文件。
而我们老干体的作者主体成员绝大多数为干部,长期的干部生涯,日夜萦怀脑际的是国家形势、单位工作、目标任务等官场符号,从而形成了官场思维、官场习惯、干部语言的定式。这种长期形成的定式,难免影响到官场以外,不自觉地惯性地延伸到工作之外,延伸到家庭。其口吻就被家人讥讽:“你的官当到家里来了呀!”延伸到诗词创作时,就造成了老干体。
所以,要改变老干体,首先要改变作者干部身份,扭转干部的思维惯性,适应新的角色:一定要以诗人的身份,而不是干部的身份进行创作;一定要以诗人而不是干部的习惯进行思维。就像回到家里,应当好一个标准的家庭成员,买菜下厨带孙子。
二、选择合适的题材
千篇一律、陈腔滥调的问题,很多是因题材的束缚所致,那么,要想挣脱这种束缚,就得选择合适的题材。
我以为在题材选择上,应优先小题材,慎对大题材。因为人们对小题材,对身边事物,更为熟悉,更易把握,容易写得更好。而对一些重大题材,或主题宏大者,因不熟悉,驾驭不了,反而不好写。即使通过间接渠道了解一点,也往往是盲人摸象,勉强去写,也不易写好。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大话空话套话,言之无物。
翻开时下诗词作品,那些言之有物,能感动人的诗作,大多是作者十分熟悉、了解的小题材。聂绀弩诗中,搓绳、锄草、挑水、推磨等日常生活都入诗,写得那么真切感人。古典诗词中,也是一些真情实感、生離死别、国破家亡等有切肤之痛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君问归期未有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先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如亲友、同事、同学、老师,社会现象、日常生活,家乡见闻,社会活动等等。从眼前景物、身边小事、熟悉情况等小角度切入,然后步步深入,由此及彼,逐渐扩展开来,以小见大,走向深广。
当然,如果你对某一重大题材有深入了解,且有情感触发,达到可以驾驭的程度,成竹于胸,你就完全可以写这个题材。不管题材大小,只要你能驾驭,就可进行创作。
三、有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视角
出现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现象,或同一题材,或思路相同,表现手法类似。如果题材无法选择,如节庆类或某些采风,这时就得从谋篇、立意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新鲜别致、出奇制胜了。就像刘熙载说的:“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②那么,如何“避熟”呢?
笔者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新闻写作创新有句口头禅:“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人巧我深。”即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标新立异、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这一点,写诗词跟写新闻有相同之处。
女飞行员余旭壮烈牺牲后,有不少哀悼诗词,大多牺牲悲壮、永垂不朽的意思。我虚拟余旭以女儿身份向父母写家书的角度,写了《虞美人·代余旭家书》词:“穿云破雾飞银燕,常伴风雷电。嫦娥何故约红颜,一朵白云从此驻蓝天。 玉田露重凝香烛,遥望爷娘哭。几声轻唤莫招魂,儿是瑶台仙子下凡尘。”上片起首二句平常,三四句则显奇思妙想。下片,既是瑶台仙子,当然便可从天上俯视人间,遥望爷娘烧香啼哭,并劝慰爷娘莫招魂。这可能比单纯写其父母的悲痛更具感染力。换个视角,抒情方式大不相同,没有悲悲切切,而亲情毕现;没明说永垂不朽,而永生意义尽在其中。这种视角独到、别具一格的写法,艺术效果也许更好。
这里甘冒王婆卖瓜之嫌,以拙作为例,意在说明立意与视角的创新,对作品独创性的重要性。诗词作品是个体创作,应具独一无二的特性。有了好的立意,新颖的角度,即使语言差点,也会在整体的独创性上取胜。
四、抒发真实的情感
写诗一定要有感而发,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对事物深切的认知体悟。真正是“诗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能勉强写,更不能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写诗而写诗,那样的诗不说打动别人,恐怕自己也难打动。只有当自己心中有强烈的冲动,情感的激荡,急欲抒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时,写出来的诗才是佳作,就像龚自珍所肯定的“略工感慨是名家”了。③
只要是真情实感,只要是发自内心,不管大题材、小题材,都可以产生优秀作品。甚至有时一些小题材的诗词,往往写得更好。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则工字致矣。”④即是说,诗不能勉强地闭门造车、面壁虚构,一定要等到有了对现实世界(境)的观察体验,有了真实的情感之后,才能“因事说景,因物寄意”把诗写好。
不要简单追求数量。当然,刚开始学习写作时,为尽快熟悉格律,有模仿的过程。这时难免为写诗而写诗,有数量追求过程。但一旦掌握了基本格律常识,就应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这时就应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在中国诗词史上,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数量应是诗坛上当之无愧的冠军,然其诗有几首流传呢?倒是唐人王之涣,虽今天仅有六首诗存世,其《登鹳雀楼》《凉州词》,却千古流传,真正是一首顶一万首。
五、有准确达意、流畅生动的语言
诗词篇幅短小,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一个意思,必须语言精练,还要形象生动,音韵和谐。针对前面指出的语言问题,我认为,诗词语言有两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基本要求,或曰及格版。即语言一定要准确、达意。准确,即没偏差,到位、恰当、贴切。达意,即表述清楚明白,概括性强,能让人看懂。不要写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哪怕直白一点,也比表面花花绿绿、内容含混不清强得多。这是诗词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及格标准,是诗词“基础教育”合格证。如果连语言达意顺畅这一步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什么提高、深造了。清代诗论家袁枚说得好:“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需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⑤
这就要求那些还在“基础教育”班的诗友们,一定要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尽量少用生僻字,坚决杜绝生造词,唾弃佶屈聱牙。这方面,应老老实实向白居易学习,写成了一首诗,让身边人读读,看他们是否能读懂。
二是提高要求,或曰升级版。即语言要生动、优美。生动就是新鲜、活泼、别致、含蓄,富有灵气。优美就是词语塑造的意象美、音韵美。生动优美是诗词优美的重要因素。优美的诗词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令人百读不厌,众口相传,甚至流传千古。语言生动优美,是对诗人的高标准要求,是诗词“高级教育”的基本训练,历来诗家有关诗词语言的论述,就是这种训练的教材。内容无比丰富,我们诗词写作者,当努力学习,取法乎上,定会大有裨益。
要做到生动优美,一是坚决去劣。即去标语口号、去陈词滥调、去千篇一律、去空洞无物、去无病呻吟、去装腔作势、去粗俗鄙陋、去艰深晦涩、去生造硬凑、去大白话、去顺口溜等等。总之,前面列举的毛病,如果表现在语言上,一定要努力去掉。
三是努力创新。诗词创新同任何创新一样,都没有现成经验。文学创作更是个体精神的产物,能否有创新的作品出现,谁都无法预料。就像梅尧臣所说的“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⑥一个“若”字,道出了其中的艰难与期待。只能靠作者在创作的实践中辛勤劳动,不断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740.
②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3.
③《龚自珍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90.
④楊载《诗法家数》,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735.
⑤袁枚《随园诗话·卷三》.
⑥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267.
(作者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记者、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