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农业文化遗产地创意旅游开发浅析

2018-01-09 00:26金令仪孙业红苏莹莹
农家科技 2017年10期

金令仪?孙业红?苏莹莹

摘 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宝贵财富,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目的是通过促进对传统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陕西佳县古枣园作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栽培历史、种植规模、种质资源、传统技艺、文化情结、营养和药用价值及其生态功能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但也面临来自地方、国家和全球三个层面的诸多威胁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古枣园阐述了古枣园现今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预期为佳县创意旅游开发和农业文化遗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创意旅游;佳县古枣园

一、 研究综述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闵庆文、孙业红等(2007)一文,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入手,引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概念,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属性,分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特性以及价值属性,并初步探讨了其旅游开发各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孙业红(2010)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对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资源潜力较差的地区,配合自然景观开发是重点;张灿强(2017)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对生态保护的意愿越强烈,旅游发展可以加强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愿。农户年龄和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对梯田系统的认知程度越高,而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越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要加强宣传教育,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规划先行,逐步消除农户的消极感知,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杨伦(2017)从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遴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及保护与发展措施方面总结了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经验,指出了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可借鉴的价值。包括多类型发掘与保护、品牌深度开发以及加强文化传承。

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创意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渐渐突出。我国最早提出创意旅游概念的为经济学家厉无畏等人,他于2007年指出创意旅游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由此看来我国对创意旅游包含的范围看的更宽更广;张胜男(2016)认为,创意旅游具有互动要素、个性化要素和促进个人发展等核心要素,这一带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将挑战传统旅游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罗光华(2016)对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发现了贵州省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文化创新速度慢、产业模式落后等问题,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其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的主要原因,并对 “互联网 + ”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产业升级策略进行了阐述,结合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通过运营、销售模式的网络化改造,以促进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新发展。

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创意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保护、开发方面,创意旅游方面比较少,相应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欠缺状态,因而创意旅游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古枣园的开发现状

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陕西佳县古枣园位于陕西省佳县境内。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榆林市东南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北端。古枣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位于佳县东北部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境内,占地36亩,共生有各龄枣树1100余株,其中树干周长在3m以上的古枣树有3株,最大一株的周长为3.41m,据年轮计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被《中国红枣志》誉为“活化石”。泥河沟村千年枣树群保留着原始的生长状态,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枣树,因此,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目前,泥河沟最大的问题是特色的作物种类较单一,遗产地居住条件支撑不起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旅游项目单一,缺少成型的旅游项目。当地人文化水平限制,年轻人外出,对培养新品种的认知较低,管理方式粗狂,疏于管理,缺少科学技术。虽有少数学者前来授教,但本应品种丰富的红枣依旧推广不足,枣树产量依靠自然天气,因此很不稳定。佳县旅游业还处于上升阶段,不论是政府管理还是旅游经营人才,都属于缺失状态,缺乏能够知道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完善系统。市面上宁夏与新疆的大枣占据了佳县的红枣,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保障旅游顺利进行,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至关重要。据了解,多年前进村出村的交通工具是驴车,这对于枣子的运输和旅游都是巨大的障碍。

三、 存在的问题

1.政策问题

在政策方面,因为环境、经济的限制,泥河沟村政府所做远不如宣化政府施行的政策。通过了解,该村旅游接待尚不健全,只有一家农村合作社以及一家农家乐尚在经营,没有其他村民参与旅游相关的经营项目,有关的旅游项目很少。政府對于古枣园也做了一些宣传活动,只有部分村民表示了解。导致此地旅游开发如此情况的原因,第一,所在地理环境确实偏僻,生活艰苦;第二,长期居住多为老年人,没有接待游客的精力。因此泥河沟确实不易吸引游客。

宣化政府对于旅游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过笔者认为,有些措施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一味为吸引游客而增加了一些与当地特色不相关的项目内容,偏离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主旨,失去了特色农业旅游地的独特性。endprint

2.资源利用方式问题

以宣化葡萄为例,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传统葡萄园的种植面积在近几年期间急剧减少。经过考察统计,现今漏斗架集中区大多在观后村,大北村因为铁路修建,大片葡萄园受到破坏,遗产保护区大面积缩减。古枣园种植面积几乎没有变化,但出现了产量下降的现象,据走访,主要原因为近年来诸如洪涝灾害、病虫害、降雨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

不过在使用化肥农药方面,两个地区基本做到使用农家肥,尤其观后村种植大户乔德生的葡萄园,严格要求自家品牌的纯生态种植。

佳县位于陕西北部,而窑洞作为陕北的一大特色,也可作为当地创意旅游的开发方向,但长时间的维护缺失导致部分老窑洞破损。

3.村民意愿

两处遗产地均出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劳动力年龄大的现象,在村常住人口百余人,大多为50岁以上劳动力和老年人,在农闲时期较年轻的有体力的成年劳动力在周边打工。

例如泥河沟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因素,村民仅仅依靠枣树种植的收入难以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该村年轻的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在与农户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本人表示十分愿意种植枣树,原因有三点:该地区不适合种植其他种类农作物;该地有较长时间种植枣树的历史,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因此在感情方面也在支持着他们;自从枣园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地区经济有所好转,基础设施也在缓慢完善中,该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如此,但他们的孩子依旧因为如今经济收入不景气而不想继承自家的农耕土地。

与泥河沟相比较为富裕以及有前景的宣化观后村,果农们均表示对世代相传下来的葡萄园有很深感情,但后辈并不能仅能靠此维持生活,且都想追求更富裕更轻松的生活,因此几乎没有孩子一辈继承葡萄园。对于后辈的想法他们表示理解以及支持,对于遗产地未来的何去何从,他们不愿想象却只得慢慢接受,传承之路难上加难。

图 泥河沟枣园受访者的年龄结构

4.自然条件限制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陕西佳县古枣园位于佳县城东北部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境内,泥河沟村是佳县黄河边的古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周围三面环山,悬崖峭壁,面朝黄河,自陆运逐渐代替水运以来,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泥河沟村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在这里,昼夜温差很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但降水少,这样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在这片植被稀少的高原地区不适合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唯独枣树在该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四、 结语

当前,国内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是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宝贵财富。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笔留给当代人的宝贵经验和财富。集合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特色文化,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与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方式,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05:856-859.

[2] 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1026-1033.

[3] 张灿强. 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感知分析——来自云南哈尼梯田的调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17(1):128-148.

[4] 杨伦. 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7,4-8.

[5] 張胜男.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2):123-128.

[6] 罗光华. “互联网 + ”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231-2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