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娜曲
编者按:按照省委要求,省直机关工委组成调研组赶赴西藏那曲、新疆塔城,分别看望慰问辽宁援藏干部人才和援疆干部人才,认真总结辽宁援藏援疆干部人才事迹,形成了《不忘援藏初心 高原诠释忠诚》《坚持党建铸魂 援疆彰显担当》两篇文章,本刊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西藏,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1994年中央作出对口援藏战略决策以来,辽宁先后组织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从那时起,雪域高原留下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奋斗身影和精神印记。
2016年7月,辽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182名队员来自省直26个单位和沈阳、大连、鞍山市,以及“组团式”医疗团队和教育团队,还有筛查地方病医生。他们在西藏海拔最高的那曲地区及索县、安多县、巴青县开展对口援建。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传承不息的老西藏精神。援藏干部人才牢记组织嘱托和亲人期盼,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磨炼意志,经受考验,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讲担当,牢记责任使命
组织有号召,干部人才就有行动。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多是主动申请进藏工作的。援藏干部曹洪前些年刚完成援疆任务,得知第八批援藏工作开始的消息,就又抢着报名。他说,我是学水利的,组织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不能只想个人舒适的生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就是我的责任。平兴强的亲属曾是一名援藏干部,成为援藏队员去接力援藏实现了他的心愿。马景宏是省直单位第一位女援藏干部,面对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她说,海拔再高、氧气再少,有组织和家乡亲人作后盾,我什么也不怕。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援藏干部人才以忠诚担当的行动,用心付出、用情奉献,作出了响亮回答。他们进藏后,克服高原反应,深入高山牧场,走访农家牧户,结对认亲排忧解难。纯朴的农牧民捧出青稞酒、酥油茶和香甜的糌粑,献上圣洁的哈达,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徐振东下乡时,跟藏族群众吃住在一起、干活在一起。张健进藏不到半年,幾乎跑遍了那曲地区所有乡镇。他深情地说,藏族农牧民把我们当亲人,我来到这里就要真正把情感融进去,为那曲人民做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亟待改善的那曲医疗条件,樊辉、李春山、迟寿军认识到,增强医院自我发展能力才是长远大计。经过调研评估,他们号“脉”、看“病”、开“方”,编制出那曲地区医院“十三五”规划。辽宁6家医院对口支援那曲地区医院8个科室,组织26名援藏医疗专家与医院45名业务骨干结成帮带关系,联系那曲地县乡三级65名医疗骨干到辽宁对口支援医院学习培训。援藏队员决心,要在这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一人援藏,全家奉献。援藏干部周新宇返回那曲前,正赶上妻子患病住院,但妻子说啥也不让他陪护,就担心他耽搁返藏时间。援藏干部秦鹏飞有一次给妻子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后来才知道年幼的孩子高烧昏迷,妻子怕他担心,一直等孩子醒过来才给他回电话。李树永到那曲不久,突然接到岳母去世消息,面对噩耗他一时缓不过神来,后来得知家人怕他分心,一直向他隐瞒岳母病情。陆波的父亲患了癌症,临行前父亲反复叮嘱儿子要放心在西藏工作,没想到进藏不久他父亲就病逝了,父子一别竟是永诀。女医生甘露父亲病危时,正在那曲救治藏族牧民,没能及时赶回去,错过与父亲的最后一面。援藏干部人才把对亲人的爱深埋在心底,把博大的爱献给那曲人民。
讲奉献,奋战雪域高原
在雪域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由于高寒缺氧树木都难成活。援藏干部人才时常面对持续的头痛头晕和如影相随的心悸胸闷,连走路快一些也要喘息。忙碌之余,遥望家乡,想家的思绪涌上心头。与家人用视频通话时,生怕家人看到自己憔悴的面容。有时就猛吸一会儿氧,提振一下精神再进行视频通话。为了让家人放心,说起话来往往报喜不报忧。站在世界最高的医院看病,站在世界最高的讲台教学,站在世界最高的工地施工,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无怨无悔的诺言。
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奉献。在那曲地区医院,援藏医生忍着缺氧造成的不适做手术,有的手术需要做几个小时。今年6月,那曲地区比如县发生严重的群体中毒事件,当地医院紧急求援,索县援藏医生于军、韩乐强走夜路、翻雪山,紧急参与救援,奋战三昼夜,中毒者全部脱险。援藏医生张国斌参与抢救一家7口食物中毒的藏族牧民,经他悉心治疗全部康复。一天夜里,巴青县医院一位急诊患者需要马上手术,当地医院没做过这样的手术,送那曲地区医院山高路远来不及,情况十分紧急。援藏医生孙建胜得知情况后,当即和援藏同事一起做了三个多小时手术,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
万里雪域展风采,三尺讲台谱新篇。教师熊伟从宿舍到学校有3公里,当地海拔近5000米,为了及时上课,他不顾高原反应,每天气喘吁吁骑自行车上班。在严重缺氧的高原讲课,往往头晕目眩。安宇平有一次缺氧眩晕险些从讲台上摔下来,是藏族孩子赶紧为他搬来板凳让他坐着讲课。在用“敬佩”这个词造句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安老师!”在内地就是积极分子的他,援藏后工作更加努力,今年7月被组织批准光荣入党。
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硬作风更硬。援藏医生隋韶光患病一年多时间动了两次手术,仍在那曲带病主持组建医院急诊科,为抢救危重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周建新进藏半年得了眼病,视力急剧下降,做了手术后照样坚守在雪域高原。黄金国患心脏病住院,接到紧急任务通知提前出院回到援藏岗位。金鑫正在医院照顾刚做完手术的妻子,接到返岗通知二话不说按期返岗。还有位援藏干部,值班期间恰逢老母亲身患重病急需输血,由于血型特殊只能由直系亲属输血,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舍近求远让在美国的哥哥紧急回国为母亲输血。高扬陪护刚生完孩子的妻子,接到应急值班通知立即返回工作岗位。王健、肖建威主动带班,高峻、葛宇请缨值班,刘志杰、周铁生、鹿重、徐小刚带病坚持值班。不久前应急值班期间,援藏干部平均每人值班120多个小时。
讲团结,增进情感交融
情系雪域,爱满高原。张家顺和王丽萍是一对夫妻教师,双双报名来到拉萨那曲二中任教。援藏干部王晓军拿出5万元,资助3名贫困大学生和2名孤儿。刘淑艳调整教学方法,探索一套让藏族孩子听得清、听得懂的教学模式。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阿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说,今年她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最美援藏教师”。李雪梅是教育援藏团队唯一的班主任,学生病了,她忙前忙后买药看病;学生想家了,她悉心陪伴、用心安慰,被那曲地区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高三学生次仁卓玛向着心中理想学校追梦路上,最感谢援藏教师曲成波的倾心付出。她说:“曲老师真心帮助我,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援藏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刘建文热心帮带藏族教师旦珍,使她在全校“精品课”比赛中获得“进步最快奖”。刘宇峰、苏宝忠、邱光宗运用多年教学经验,潜心教学,授课的班级成绩不断提高。
一位藏族妇女早产一名婴儿,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随时有生命危险,经过援藏医生李玖军两周的精心治疗,孩子终于痊愈。出院当天,她和丈夫抱着孩子为李玖军献上洁白的哈达。这样的故事,在那曲医院时常发生。许多农牧民远道而来,点名找援藏专家看病。今年援藏医疗队被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国家卫计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颁发的“最美医生团队”称号。高寒缺氧,但不缺人间佳话。援藏医生迟寿军和肖明明都是大龄青年,在援藏过程中相知相爱、喜结连理。身穿藏族服装,手捧格桑花儿,蓝天白云下的雪域高原见证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有一次,援藏工作队在下乡调研途中,乘坐的汽车被泥石流埋了大半截,附近藏族群众一听说援藏干部的汽车被埋,纷纷主动赶来,用铁锹挖了6个多小时把车给拖了出来。援藏干部苗亚说,在这里工作久了,已经模糊了身份概念,在情感深处和当地群众成了一家人。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中有7位是从第七批主动申请留下的。在岳伟、王雷等“七转八”援藏干部感召下,又有多名即将援藏期满的干部人才递交了继续留下援藏申请。一位援藏干部的儿子,利用假期来那曲支教后说,大学毕业后也要像他父亲一样来援藏。
喜马拉雅山高耸入云,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辽宁援藏干部人才的事迹就像美丽的格桑花儿激情绽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