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再造潮流上海货

2018-01-09 18:59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李强杨浦区松江

姜浩峰

未来的“上海牌”

,将是更开放的,将是引领世界潮流的,无论你来自地球的哪里,“上海牌”就能是你的范儿……

曾几何时,上海品牌在国内就是“一流”“大牌”的代名词。当然,那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往事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上海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上海的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70%,成为上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引擎。与此同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上海提出——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要更高。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对制造业提出如此明确的目标,横向对比,在全国其他省市的“十三五”规划里,也是少见。

2016年5月10日,上海发布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其中,在着力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工业高端发展方面,上海实施千项工业精品创造计划,包含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2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200项消费品改善供给,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2017年1—8月,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8.3%,增幅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6.7个百分点。《实施意见》初见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要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国际最好水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重提制造业目标,再造潮流上海货,未来是否有可能像纽约、东京的产品一般,风靡世界呢?

确定“主战场”

“当听说我们的智能产品主要远销海外,李强书记当即提出,希望我们能尽快开拓国内市场,将产品也销售于国内,早日在松江,在全上海落地。”回忆起2017年11月1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到松江调研时的情景,上海六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纯坚如此说。

李强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以来,首站郊区调研,就是2017年11月17日的松江行。

松江,是上海之根,如今又是高端制造业的主战场。在松江,李强说,这些年来,上海在创新转型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級,特别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全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资本、人才集聚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

在松江行之后,11月22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又赴杨浦区长阳创谷调研。杨浦区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7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李强在杨浦长阳创谷的考察,首站选择了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朱志浩向李强介绍了iSESOL平台基于装备互联形成的工业大数据,以及穿透省、市直至企业内具体智能装备的运行状态与实时数据。

作为云制造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iSESOL平台为制造行业的采购商与供应商提供机械加工领域一站式供需对接服务。按照朱志浩的话说,这就是制造业所需的共享单车。

众所周知,大杨浦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拥有众多百年老厂、老品牌。譬如梅林正广和汽水、民光床单等等,无不是杨浦区叫得响的老品牌。如今的杨浦区,则希望借助创新创业,带动杨浦从百年工业摇篮进一步转型为万众创新示范区、知识技术策源高地、技术转移集聚高地。

大上海,在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之际,当然不会仅仅在杨浦、松江等几处地方做文章。

单以在上海的中国商飞公司为例——商飞总部位于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在宝山区的大场基地生产ARJ21支线飞机,大型飞机C919的总装基地则设在浦东祝桥。

再以祝桥为例——在祝桥当地人眼里,以浦东国际机场和中国商飞总装基地两大顶级航空产业发展要素为支点,包括自贸试验区、奥特莱斯、迪士尼、铁路东站等,构成了祝桥未来的产业结构体系。

大上海之大,可供作为制造业主战场的布局之地,不可谓不多。如何合理布局,则考量着谋篇者的智慧。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日前表示,不论是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从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还是从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以及应对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挑战来讲,25%左右这个比例都是必要的。提出25%的指标也展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当然,外界更应该关注的是上海制造业的内涵。深入探究此内涵,集上海之力,打造更新更好的“上海牌”,确是题中之义。

成就大品牌

从1992年起步的振华重工,作为中国较早起步的港机生产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现在,地球上所有港口的港机,有超过80%是姓“振华”的。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说:“目前,我们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港口水平的同时,自身也会更强更大,将由制造商逐步转变为系统方案提供商。”

振华的成就,绝非一蹴而就。

1992年以生产港口机械起步的振华,当时所见,是世界上绝大部分港口机械订单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大企业手中,中国港口用的也几乎都是洋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的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当时生产集装箱起重机的跨国公司——日本三菱、三井和石川岛,德国的克虏伯、诺尔,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起步之际的振华,14个人、100万美元的资金而已。

千帆竞渡脱颖而出,亦显英雄本色!

1998年起,振华提出“每年至少做一个世界第一”的目标,此后从未落空。如今,作为行业的引领者,振华仍在不断创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等洋山港自动化码头启用,中国在这个领域当之无愧领跑世界!” 黄庆丰如是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强杨浦区松江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骑马到松江
淄师学人
———王松江
人字门在松江银河泵闸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