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8-01-09 02:54冰,生,
关键词:社会性回归系数社团

巴 雪 冰, 杨 连 生, 郭 驰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巴 雪 冰1, 杨 连 生2, 郭 驰3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理工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辽宁 大连 116024)

基于青年社会性发展理论,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研究同辈群体交流的重要渠道——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将社会性发展分为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和个性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正向影响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参加社团的种类和与社团成员交往次数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4个维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最后从大学生个体、指导教师、高校支持3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社团活动;社会性发展;大学生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社会规范、掌握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控制自身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1]。大学生正处在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努力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2]。

由于生理成熟提前和高学历化所带来的社会参与延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人才,肩负着家庭的期望、祖国的重托,若社会性发展受阻,会使其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出现社会交往等方面问题,导致其才能发挥受限甚至才能的滥用。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大学生满足其自身成长的需求。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对于拓展教育实现途径、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社团活动的参加情况是由大学生自主决定、自愿选择的。有多位学者曾研究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比如韩艳认为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3]。刘豪兴认为社团活动会使大学生摒弃不符合学校社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不良行为,从而提升综合适应能力[4]。本文分别从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持续参加社团年限、参与社团种类以及与社团成员交往次数4方面考察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基本状况,从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和个性发展4个维度描述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大学生社团参加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通过促进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本文以社会化理论中的青年社会性发展理论为支撑进行研究[5]。该理论主要观点是:青年要发展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能力,成为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这一过程是通过持续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联系进行的;同伴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过交流看法、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社会语言和肢体语言)来维持;在青年人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一些特定的媒介和场所在青年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索同辈群体交流互动最为频繁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关系及其内在规律。

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习用社会技能;形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具备社会认知能力;增强社会判断和有效参加社会的能力[4]。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的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等[5]。也有学者认为:人是社会人,个体必须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必须接受社会推崇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成功扮演社会所期望的角色,提高自身角色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层次[4]。还有学者认为:个体必须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人的社会性发展是随着个体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为了自身的个性发展而发展的[6]。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交往获得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充当某种社会角色并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并且与社会群体形成协调关系的过程。因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分为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和个性发展4个维度。

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完善的[7],是通过与同伴、社会之间的沟通及情绪表达,利用实践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在群体中的交往能力来实现的[8]。社团活动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课余文化生活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模式。社团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搭建社会交往的平台,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使其顺利融入社会的目的。

图1 研究设计图

根据已有研究,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状况,可用参加活动次数、与社团组织其他成员交往次数和亲密度进行衡量[9]。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长不同,其社会性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参加不同种类的社团对其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有较大的影响[10]。因此,本文将采用社团活动的参加次数、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量以及与社团成员的交往次数4个指标衡量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实证分析

1.样本来源及问卷设计

调查样本为中国北方某高校学生,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我们随机选择300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295份,剔除15份无效样本,问卷回收率达到98.3%,有效问卷达到93.3%。

问卷共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社团活动参加现状调查,主要包括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种类数、时长和社团成员进行人际交往的次数;第二部分调查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调查涵盖社会性发展的4个维度: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和个性发展,这部分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分值为1~5分,请被试指出自己对每个题项描述的认同程度(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分数越高代表被试越符合题项的描述;第三部分是样本个人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级、学历等。

对社会性发展指标的测量,借鉴以往学者们对社会性发展的定义[4-5],以及刘建榕编制的《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11],结合大学生发展特点,总结大学生教育的工作经验,编制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量表,共包括4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5个题项进行描述,例如,使用“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了解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我常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一种或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国际热点问题”、“我认为政府在群众中威望高”等5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我会根据不同场合来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我能扮演好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等5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我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很清楚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等5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每个变量对应题项的CICT值都大于0.5,变量的Cronbacha’sα值都大于0.7,符合信度认可的标准,这说明本文调查用的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信度检验结果

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样本中全部题项的KMO值为0.790,均大于0.7,题项均没有出现因子载荷交叉的现象,且每个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这说明量表的全部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2.问卷描述性统计

(1)样本构成分析

有效样本总量为280,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63.93%、36.07%。年级分布分别为一年级4.64%、二年级7.86%、三年级40.36%、四年级41.43%。学历层次为硕士或博士5.71%。

(2)大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有96.07%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次,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见图2)。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了2年社团活动,超过1/4的学生达到3年及以上,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见图3)。49.64%的学生参加2种社团,有24.65%的学生参加2种以上社团,说明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种类具有多样性(见图4)。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与社团其他成员交流的次数有所不同,有66.78%的学生与社团其他成员交往的次数超过50次,可以看出大学生与社团成员沟通的能力不同,反映出性格的差异化特征。(见图5)。

图2 参加社团活动次数

图3 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

图4 参加社团活动种类数

图5 与社团成员交往次数

(3)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描述

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各个维度对应的所有题项的分值进行平均,平均值代表样本在该维度的得分,分数越高,代表样本在该维度表现越好。运用描述性分析,得出社会性发展4个维度的标准偏差值和平均值,进而判断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描述性分析

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调查中,样本的道德认知得分最高,为3.998。这说明大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及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观的监督并乐于践行主流道德规范。政治态度的均值为3.007,在4个维度中排名最后。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关注度不够高,对政治体制关心不够,政治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角色适应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测度中排名第二,分值为3.140,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较好的指标,表明大学生对于角色定位较为明晰,角色适应较好,能够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个性发展的平均值为3.097,在4个维度中排名第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较为注重自我,在个性上具有鲜明特征,能够保持个体特征。

3.相关性分析

在分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之前,需要进行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由于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连续变量,所以采用Pearson分析方法。在统计学上,显著性检验结果Sig值小于0.05可以认为二者显著相关。参加社团活动次数、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社团成员交往次数和道德认知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是0.614,0.479,0.724,0.608,Sig值分别为0.002,0.033,0.007,0.025;4个自变量和政治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834,0.765,0.323,0.634,Sig值都小于0.05;4个自变量和大学生角色适应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45,0.723,0.407,0.782,Sig值都小于0.05;4个自变量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13,0.826,0.367,0.765,Sig值都小于0.05。以上结果表明自变量分别和因变量都具有显著相关性,接下来需要进行4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确定变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4.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是实证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社会性发展分为4个维度,因此,我们将每个社会性发展的维度作为因变量,以大学生社团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4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的一般公式为:

Y=B0+B1X1+B2X2+…+BkXk+ε

式中Y是因变量;X1,X2,…,Xk是自变量;B1,B2,…,Bk是回归系数;B0是常数项,为截距;ε是不可确定的、随机产生的误差项。

(1)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3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线性回归分析

注:**表示p< 0. 05,下同。

由表3可以推出线性回归的公式为:

Y1=1.231+0.664X1+0.467X2+0.698X3+0.512X4

(1)

Y1是道德认知;X1是参加社团活动次数;X2是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X3是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X4是社团成员交往次数。

根据式(1)以及表3可以看出,所有的回归系数都是正数,说明参加社团活动次数、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与社团成员交往的次数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均有正向的影响。表3中数据显示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的回归系数为0.698,高于其他维度的回归系数,说明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影响最大。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的回归系数为0.664,居于第二,说明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影响次之。

(2)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4可以推出线性回归的公式为:

Y1=0.115+0.788X1+0.715X2+0.195X3+0.625X4

栽培是中药材GAP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药材道地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针对甘草多年来栽培不科学问题,本研究在保证各栽培措施相同的前提下,设立了4个不同播种时间,以产量和各项生长指标作为评价因子,确定甘草的最佳育苗播种时期。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甘草的出苗及生长成苗、产量等都有影响,其中对生长成苗和产量影响较大。播种期过早,甘草苗在萌发、出苗及前期叶片迅速生长期易受环境低温影响;适当推迟播种期,甘草苗受春季低温影响较小,甚至不受影响,叶片迅速生长形成,同化器官形成良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产量。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甘草露地育苗最佳播种期应选择5月中旬—6月底。

(2)

Y1是政治态度;X1是参加社团活动次数,X2是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X3是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X4是社团成员交往次数。

表4 大学生政治态度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式(2)以及表4可以看出,所有的回归系数都是正数,表明社团活动对政治态度有着积极正向影响。其中,参加社团活动次数的回归系数是0.788,为最高,说明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对政治态度影响最大;另外,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的回归系数为0.715,居于第二,说明持续参加社团活动的年限对于政治态度的影响次之。

(3)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推出线性回归的公式为:

Y1=0.916+0.552X1+0.752X2+ 0.122X3+0.799X4

(3)

Y1是角色适应;X1是参加社团活动次数,X2是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X3是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X4是社团成员交往次数。

表5 大学生角色适应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式(3)以及表5可以看出,所有的回归系数都是正数,表明社团活动对角色适应有着积极正向影响。其中,社团交往次数的回归系数是0.799,为最高,说明社团成员交往的次数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角色的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对角色适应的回归系数是0.752,说明持续参加社团活动时间越长,越有助于大学生的角色适应。

表6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线性回归分析

注:***表示p< 0.01。

由表6可以推出线性回归的公式:

Y1=1.013+0.558X1+0.787X2+0.185X3+0.733X4

(4)

Y1是个性发展;X1是参加社团活动次数,X2是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X3是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X4是社团成员交往次数。

由式(4)以及表6可以看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有着积极正向影响。其中,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的回归系数是0.787,为最高,说明此项指标对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与社团成员交往的次数。

三、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可知,每个回归方程中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正向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结合文献分析及经验总结,发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社团活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表2所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均值为3.998,在社会性发展4个维度中排名第一,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表3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对道德认知的影响程度最大,二者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698,社团活动参加次数的影响程度次之,回归系数为0.664。这说明参加的社团活动种类数越多,参加活动的次数越多,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越好,越容易受道德认识的影响。

高校社团的成立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有利于形成民主、开放的社团文化氛围,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学生个体在社团中更容易自发地接受公民道德教育和相互监督,在潜移默化中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提升道德认知,将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个体参加的社团种类数越多,参加的社团活动次数越多,受到团体内行为规范和约束也就越多,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就越高,内在的道德认知表现就越好。

社团活动分为4类:专业学术类、文体兴趣类、思政教育类和公益服务类。对于“参加哪类活动次数最多”的答案分布较均衡,因此,以社团活动种类为分类因子,以道德认知为因变量进行均值比较,结果发现,参加公益服务类社团活动的大学生们的道德认知得分高于参加其他种类活动的得分。这是因为此类社团活动注重宣扬公益和爱心,重视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多参加此类活动的大学生其社会性发展中道德认知表现最好。

2.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政治态度是个人对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情感和心理取向。如表2所示,政治态度均值为3.007,在社会性发展4维度均值中排名最后,方差为3.772,在4个维度中方差最大,说明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关注度相对不高,政治情感较为疏离。表4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对其政治态度的影响最大,二者回归系数为0.788,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次数越多,其政治态度越积极。积极持续参加社团活动的年限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次之,这表明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间越久,政治态度越容易形成正向效应。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目的是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社团的指导教师要准确把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增加活动中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类教育,使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与接受政治生活熏陶。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越多,时间越久,受到主流政治态度的影响就越多,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就越深刻,并会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由此可见,社团活动是端正学生政治态度的重要渠道。

以社团活动种类为分类因子,以政治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均值比较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思政教育类社团活动最多的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得分高于参加其他种类活动最多的学生。这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加强对社团活动政治方向的把控,会让学生形成更正确的政治态度。

3.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角色适应的影响

表2中,角色适应在社会性发展4个维度中得分为3.140,表明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社会环境,实现角色转变。如表5所示,社团成员交往次数对角色适应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799,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的影响程度次之,这说明社团成员交往次数越多,持续参加社团活动时间越长,学生就越容易实现角色适应。

高校社团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性角色和准确理解角色期望,社团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角色预演的机会,帮助大学生不断地提升角色适应能力。在社团活动中,与社团成员的交往越频繁,参加社团的时间越久,越能促进与同龄人的相互交流。在社团实践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增加对不同知识层次和知识面人群的接触,加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识,加深对不同社会情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理解。社会经历、实践经历、学习经历的彼此分享和交流过程中的评价与建议会让个体对自己有更正确的角色定位,在不同社会情境中更好地适应角色。同时,调查发现,这种影响没有因为社团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差异。

4.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表2中大学生个性发展得分均值为3.097,在社会性发展4个维度得分均值中排名第三位,表明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自我个性发展。从表6可以看出,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与个性发展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87;社团成员交往次数次之。这说明持续参加社团活动时间越久,大学生个性发展越好。

个性发展是个体将社会规范及社会信仰内化为自己崇拜的目标和追求的观念,并形成个体特征的过程,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标志[12]。社团的多样性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自主选择社团,通过社团所推崇的价值观以及社团成员的态度,在感性上获得对于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通过个人的理解和认同,逐渐形成了既注重个性又符合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越久,对社团的价值观和成员的价值观认识越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能够寻找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思考如何发展自我。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调适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更好的主动性和包容性。社团活动由于其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特性,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个人特点,这都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因此,与社团成员交往越密切,个性发展越好。此外,社团活动的种类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并没有产生影响。

综合来看,参加社团活动的种类数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影响最大,社团成员交往次数则对角色适应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而持续参加社团活动年限越长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作用越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应用SPSS22.0,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社团活动参与情况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各维度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并且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持续参加活动的年限、参加社团的种类数、与社团其他成员交往的次数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政治态度、角色适应、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是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参加不同种类的社团活动,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方面表现也有差异。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服务型、理论学习型等社团,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以及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通过提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以及延长社团活动年限,提高与社团其他成员之间的交往次数,提升自我角色适应能力以及促进自我个性发展。

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意识[13],增强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促使其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握社团发展方向,打造社团活动框架,搭建社团活动平台,争取社团活动资源,增强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倡导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政治信念、行为准则,促进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社团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氛围。三是加大对社团的投入力度,学校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团活动氛围,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建立相对完善的软件与硬件设施,保障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加强对社团活动规划管理,使大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要增强学生个体、指导教师、高校支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社会技能,适应社会角色,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提高。

[1] 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0-12.

[2] 郑淮.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范式转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7.

[3] 韩艳. 高校学生社区场域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5.

[4] 刘豪兴. 人的社会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27.

[5] LESLIE N. Social Development of Youths and the Efficacy of Schoo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A]. Educational Innovation: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7-29.

[6] 马冬卉,李毅.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导[J]. 现代教育科学,2007,3(1):100-103.

[7] 韦耀阳. 团体依恋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1):106-109.

[8] 孙杰远.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 教育研究,2003,28(3):67-71.

[9] 姚信. 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10] 黄希庭.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6-57.

[11] 刘建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2] 周晓霞.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13] 李静. 学生社团活动对提升技校生综合素质的促使初探访[J]. 基础理论研讨,2010,3(8):58-59.

TheInfluenceofStudentSocietyActivitiesontheSocialDevelopmentofUndergraduateStudents

BAXuebing1,YANGLiansheng2,GUOChi3

(1.SchoolofMarxismStudie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2.Faculty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3.DepartmentofStudentService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Based on the adolesc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looks at how peer groups influence individual social development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societie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er group communication,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categorized into moral cognition, political attitude, role adapta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our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demonstrate that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society activit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requency and the length of their participation, the kind of societies they join and the interaction they have with other members positively impact the students’ social development to varying degrees. To enhance students’ social development, proposals are giv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tudents, superviso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 services.

student society activities;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10.19525/j.issn1008-407x.2018.01.009

G40-012

A

1008-407X(2018)01-0065-07

2017-03-30;

2017-06-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及其引导策略研究”(BIA160139)

巴雪冰(1981-),女,辽宁辽阳人,讲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baxb@dlut.edu.cn;杨连生(1957-),男,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高等教育研究;郭驰(1974-),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性回归系数社团
缤纷社团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多元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矩阵的可估函数和协方差阵的同时Bayes估计及优良性
K-BOT拼插社团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