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冷落的“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
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 吴迎秋
最近,“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终评结果公示,北汽的BJ40系列轻型越野车等5个汽车企业项目获得一等奖。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有关部委批准的汽车行业唯一的、对汽车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评奖,也是业内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国汽车科技发展水平的奖项,是中国汽车界的“诺贝尔奖”。今年的终评结果公示,应该成为行业的大新闻,引起大家的关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公示在网站上刊出后,很少有人评论、点赞,媒体几乎没有什么报道。与许多人热衷于销量、利润、新车发布的各类报道相比,一个最应该被重视的新闻却遭到了冷落。这多少有点尴尬,值得深思。
长期以来,各界对汽车行业最大的诟病就是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落后、自主品牌发展慢。尽管这几年自主品牌汽车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于整车技术水平,特别是研发能力的提高,仍然是大家集中的焦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就是为了促进中国汽车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而设立。北汽BJ40等企业项目的获奖,一方面反映了当前中国汽车最新、最好的技术水平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技术标杆。这样的奖不仅说明了当下,更引领了未来。从评奖的意义和新闻价值都值得我们为之点赞叫好。
我尤其要为北汽BJ40获得一等奖说几句。
一是因为它是5个一等奖中唯一的整车项目。它不同于一个零部件或总成,反映的是包含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整体的综合能力水平。不仅是技术指标实力的体现,更是对北汽技术研发领域完整的实践和管理体系的肯定。我们常说,做好一件事容易,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去做好一件事难,就在于后者要保障可持续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这个角度讲,BJ40获奖,证明北汽抓自主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扎实的。对当前许多自主品牌企业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些企业靠一款车打天下,一时痛快一时败,今天卖得好,明天就不行了。还有些企业新车上市不久就靠降价促销量,看似销量上去了,实际上企业的造血输血功能减弱了。都说明了企业发展体系,特别是研发体系这个基础没有做好、做扎实。从这个角度而言,BJ40的获奖可以让我们对北汽的未来抱有信心。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让我们更多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崛起。与此相对应,国有汽车集团遭到的更多是批评。当年一句“耐得住寂寞20年”招来炮轰,注定了国有企业要承担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几年前我就说过自主品牌汽车不能假干,必须真干,就是看到了个别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在自主事业上“光说不练”的现象。今天看,体制、机制的原因可能是国有汽车企业迈不开步子、甩不开膀子的重要问题。销量利润指标的考核,让很多企业更愿意做眼前的事而不去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像打基础、建体系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没人愿意去做。或者比划几下,做做表面文章。短期看,有的企业表面数字风光;长期看,发展后劲缺乏。这样的虚假繁荣在一些企业那里是存在的。重眼前还是谋长远,大道理面前大家都会说两者都要。但如果说两者是矛盾的,该选哪头?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重眼前可能是鲜花、掌声、赞许,而后者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了。
作为国有车企的一员,北汽全面推进自主品牌工作起步较晚。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去年实现了100万辆,应该是拿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他们没有被表面的数字捆住手脚,更多地在管理研发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提升企业的技术硬实力。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话说:北汽自主品牌就是要立足于站得稳!这样的态度背后所承受的可能就是北汽自主品牌不行的骂名。特别是一些人缺少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如何发展的深入思考,总以简单的数据,表面的、一时的东西评判一个企业的时候,对于那些注重建体系、打基础、谋划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怀疑、批评肯定难以避免。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北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样的压力。但无论如何,北汽自主品牌发展从一开就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相信他们一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一切。BJ40的获奖,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支持北汽的发展道路。
一个权威评奖被冷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尤其是今年,北汽BJ40获得一等奖,更具典型意义和针对性,值得大家仔细品、认真学。一个奖说的可能是中国汽车自主发展之路如何走的事,这个事绝对不小,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