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要有亮度

2018-01-08 09:33肖炫宇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48期
关键词:佛堂功名价值观

肖炫宇

每一条路,都是大地的孩子。

每一条路,都是生活的种子。

每一条路,都是人生的影子。

每一条路,都是文化的因子。

每一个人,都是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

月光下,当我脱口吟出对路的理解时,便陷入了沉思之中。平时很少去佛堂,大多是因为旅游的缘故,或强烈的窥探欲,才迈过寺庙那高高的门槛,在香火缭绕与祈祷声中,觅得一丝安详宁静。

记得去四川峨眉山与乐山时,入了佛堂,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在几尊宏伟高大的佛像前跪拜。向佛请愿,祈求能事事顺心,能考取功名。想偷一点懒,望凭借几次拜伏就能获得天道气运的青睐。现在想想,不免觉得有些可笑。天地之间,有哪一个人单凭如此这般虚无缥缈的求告就能天降奇缘,实现赢得人生的美梦?

有吗?没有!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也确信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走出来的!而不是“求”出来,更不是“想”出来、“梦”出来的。先贤们早已明示我们,比如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的是路需“上下”,需“求索”。比如岳飞喟然感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没有八千里路,哪有三十功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道理亦人人都懂。

然而,道理固然人人都懂,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所走的路也就不同了。有些人走在“脚”上,有些人却走在“心”上。但每一个人都已然在路上了。就像有一位阿姨,不信任何怪力乱神,热爱看书,热爱生活,淡然率真,被同事硬拉去参加所谓“灵修”,在面试“灵修”资格时,就被对方直接拒绝了。事后想想,她的生活方式确实不适合走“灵修”这条路了,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

奶奶常常拜佛、念经,谈吐亦变得平静优雅了一些,不知是什么缘故,感觉不再那么风风火火了,或许她在虔诚中找到了一份安宁。虽然我对此感到疑惑,但这是属于她的路。

再如,一些青藏高原上的朝圣者,一步一小拜,三步一大拜,就这样坚定地行走在通往“日光城”拉萨的路上。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不能强求。但我觉得每一个人所走的路至少应该是属于自己的,就像脚上的鞋子应该是舒适的一样。其实每个人都在朝圣,即使大多数时候不知所追逐的是多远的远方。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与天性,哪怕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为了更好地追求。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贤人能士理想的修身之道,至于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宽度与广度,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更深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思想、精神、价值观这些文化魂魄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显得至关重要。因为你可以从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华滋养心灵,温润或饥渴或冷漠或贫瘠或残缺的心田,以致满足甚至达到灵魂的升华。

其实人一出生,一双脚便踏在这片几千年来,千万人早已踏过的或坚硬或柔软或细润或粗糙的大地之上。因此,王羲之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萬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因此,不同的人都可以通过追求,在这条人生大道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优秀的得以传承,平庸的自然消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从另一方面讲,道路的选择就有了长短大小,有了光亮,有了记号,更有了短暂和永恒。如果一个人追求在有益于甚至造福于人类的这条光芒四射的永恒道路上,那么他就不仅仅照亮了自己,照亮了身边的人,更照亮了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于是,月光下的我,忽然又不自觉地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的人生之路,想起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的人生之道。月光如水,照得我身前身后一片透亮……

【评点】

这是一篇优质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以“路”喻人生,从选择和追求两个方面阐释了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即走适合自己的路同时也要坚守内心的价值追求。名人名言的恰当引用不仅增强了说理力度,更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第六、七自然段与中心关联不大,略显拖沓,可简要归纳修改。

莫 非

猜你喜欢
佛堂功名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明在“知不足”
香港一佛堂出现“群聚感染”
方云妍?丁思程?单子伊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