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樱朴
摘要:本文以《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为例分析电视文艺晚会中经常使用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多种“流行化”改编手法:拣选凸显经典旋律与精华乐段;多种音乐语汇风格的混搭交融;大幅缩减重组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结构。
关键词:《最忆是杭州》;古典音乐;“流行化”;改编
经过千百年传承、洗礼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西方经典音乐与我国传统音乐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音乐家的心灵结晶,是艺术精华和艺术的最高级形式。然而,与现代流行音乐相比起来,古典音乐虽是“阳春白雪”却难免令人感觉“高深难懂”,特别是其结构庞大、篇幅冗长——令缺乏耐性的听众感觉难以沉住气与耐下性子仔细聆听。因此,古典音乐的推广与“普及化”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其进行大篇幅的缩减、改编及重新编曲。
由张艺谋导演的《最忆是杭州——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水上交响音乐会就是一场电视文艺晚会中古典音乐“流行化”改编的成功典范。《最忆是杭州》精心遴选了9首中外世界名曲并对全部曲目重新编曲予以“流行化”改编——在短短50分钟内汇集了6首中华戏曲、传统古曲、建国后名作,3首西方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名作并将其与当代音乐语汇自由创意混搭;乐器编制以传统西洋管弦乐队为底色铺陈,并于其上自由创意叠加合唱队与多种中西乐器组合为重奏(大提琴、古琴、中国鼓)、协奏(琵琶、小提琴、钢琴)、伴奏(越剧表演、二重唱、独唱)等丰富体裁形式——令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非常值得广大电视文艺晚会从业者深入研究与学习。下面我们以晚会中的几首重点曲目为例逐一分析。
一、拣选凸显经典旋律与精华乐段
晚会开篇中国传统江南丝竹名曲《春江花月夜》是—首描绘“夕阳暮鼓、月洒春江,花枝弄影、波心荡漾,桨橹添声、渔舟唱晚”之“良辰美景”的诗情画意之作。该曲曲调优美、雅致婉约,气象万千、韵味无穷。
改编版对其大幅缩减,仅以原曲第一段“江楼钟鼓”(包含“引子”与“主题乐段”两部分)及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一变奏)作为基本素材,省略了“风迴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其余八个变奏段及尾声。
第一段“江楼钟鼓”引子部分亦大幅缩短,只保留了后八小节,并将原曲柔美的洞箫与琵琶合奏改为凸显打击性、强化张力的琵琶与民打合奏——更切合原标题“钟鼓之乐”的本意,更富现代气息。“江楼钟鼓”主题乐段其基本乐思由四个乐句构成,编曲令其分别由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合奏及合唱队齐唱三次重述,经由配器层次不同令音乐一次比一次规模宏大、情绪层层递进至最终旋律陈述时的壮丽恢宏,由此反复陈述强调令主题音乐的美妙旋律深入人心。另外,改编还突出了西乐竖琴的音色,凸显中西合璧、中西交融贯通。
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一变奏段)其基本乐思同为,4个乐句。但改编版在演奏“月上东山”头两句之后紧接着变化再现“江楼钟鼓”的后两句——并将原本二、三度平稳进行的旋法改为曲折跌宕、接踵而至的以纯四、五度大跳为核心音程的上行模进旋法。这一改编不但应用并遵循了“换头合尾”的中国传统变奏手法,也令音乐情调由“江楼钟鼓”首次出现时的平和雅致转为再现时的恢宏、激昂,又推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小高潮。
该曲尾声采用“江楼钟鼓”第一乐句三次下行模进重述。体现了曲式结构的回归原则。
晚会第二曲《采茶舞曲》是一首建國后创作的浙江民歌。与流传百年、恢宏典雅的江南古曲《春江花月夜》相比,其曲调活泼欢快,全曲洋溢着一股青春朝气与含羞答答、含苞待放之美。
该曲改编版同样对原曲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将原曲的冗长引子与旋律中大量的装饰性音节去掉而只保留了简洁优美的骨干旋律。在曲式结构上也是依循现代流行歌曲的典型曲式结构:由主歌、副歌两部分构成。
其中主歌由4个乐句构成,由琵琶、木管组、琵琶与弦乐二声部复调、合唱(女声部为主)与竹笛、合唱(男声部为主)与铜管依次分别5次重述。由此,通过对于中西不同乐器的分别呈示与创意组合搭配、通过对于人声与乐器的自由叠置组合,通过对于由小型重奏到大型合奏的层层叠加与步步递进,令主题旋律深入人心。同时,5次中的前三次为完整重述,后两次为缩减(一半)重述,避免了听觉上的冗长与不适,情绪饱满、更富张力。
最后,该曲的副歌部分非常有特色:编曲将《江楼钟鼓》第一乐段插进来做为乐曲高潮部分,从而将其与《春江花月夜》有机联结为一体。
这两首作品一首隶属“雅乐”,另一首隶属“俗乐”,是“民歌小调”与“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一首是传统古曲,另一首是建国后创作,对比反差鲜明。然而,经由编曲的匠心独具,这两首风格差异很大作品有效增强了联系性,在变化中体现了统一。
二、多种音乐语汇风格的混搭交融
第三曲《美丽的爱情传说》将抒情、慢速的我国传统曲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选段与活泼、喜悦、快速的建国后创作名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最知名的呈示部副部主题“同窗三载”杂糅于一体。
这种改编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融于一体的同时彼此间还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反差,是一首极富创意的古曲新编、古曲新创作品。
第四曲《高山流水》也是一首构思精巧、音响效果新颖的古曲新编、古曲新创作品。全曲巧妙糅合了古琴传统曲目《流水》中3个旋律别致、音响效果新颖、极富先锋色彩的精华乐段与仿古风新创作的一首使用中华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旋律质朴感人的民谣风味儿歌曲。这二者杂糅交织于一体:虽是传统古曲其音响效果却富现代先锋色彩,与虽是现代新创作作品其音乐语汇却返璞归真的二者之矛盾、冲撞、冲突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可见编曲的用心良苦。这恰恰说明了音乐的先锋性、现代性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创作年代,关键还在于音乐语汇即作曲家的内心意识,其思维方式与表达手段是否现代,这才是最关键与最重要的。endprint
在乐曲编制上,第四曲《高山流水》还将古琴独奏、“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三重奏、西洋管弦乐队与合唱队(包括合唱、轮唱与齐声朗诵三种语汇)四者彼此融会贯通、层层叠加,以其广阔音域、伸缩性极强与微妙复杂多变的整体音响效果令人深感音乐艺术之精神美妙。
该曲采用带引子与尾声的ABA三部曲式结构。
引子部分:由童声合唱民谣歌曲(头两句)与古琴曲《流水》最出名的“泛音段”旋律一唱一和,意境高远。
乐曲A段由民谣歌曲旋律贯穿:先由三重奏组中的大提琴主奏民谣旋律,古琴应和、中国鼓伴奏;再由全奏(合唱、管弦乐队与三重奏组)重述该旋律,其旋律之古朴、旋律线之宽广如使人置身辽阔草原。
乐曲B段以古琴曲《流水》为主要素材,古琴名家先用“索铃”指法模拟泛水泡儿音响,再奏《流水》里最著名的“七十二滚拂”段(高潮段),以其非旋律性的先锋音效和虽为古曲听起来却更接近“20C现代音乐”的紧张激烈音响将乐曲推向高潮——这也是整场晚会中音响效果最新颖、气质最独特的一段音乐。
乐曲A段由全奏重述民谣旋律回归辽阔质朴,回归旋律审美。
三、大幅缩减重组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结构
第五曲《天鹅湖》(西)精心選择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选段《天鹅湖》组曲中最经典、最优美悦耳与广为人知的第一首《场景》(No.1 Scnène)与第三首《天鹅之舞》(No.3 Danses des cygne)接连演奏,其后又片段再现(自铜管处)重复演奏了《场景》,并由此形成了经典的ABA三部曲式。
同样的,《最忆是杭州》晚会终曲暨第九曲《欢乐颂》,拣选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欢乐颂”主题首次完整呈示、“欢乐颂”主题大合唱呈示以及乐章终“最急板”这三个片段重新组接而成,并由此形成了A(A)B的强调对比、递进原则的经典二部曲式。
由于西方经典音乐惯有的结构上的严谨性,对这两首西方经典曲目的改编余地不大:除去删减的部分,保留的部分完全依循总谱原汁原味演奏呈现。我们的改编原则主要是去繁减冗,令曲目衔接更紧凑,令情绪推动更积极,情绪铺垫转折更迅速明确、鲜明有力,令情感高潮来得更快更猛烈。
综上所述,编曲形同二次创作,《最忆是杭州》晚会尤为如此。为了在短短50分钟内以最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呈现“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上最具可听性的经典作品,《最忆是杭州》编曲者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编排:采用了将古典名曲大幅缩减重组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结构;对某一段经典旋律主题、旋律动机或是某一精华乐段、精华乐章的拣选凸显、反复重述强调;将隶属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乃至分处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中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与富现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的现当代音乐创作三种音乐语汇彼此的渗透融合并置混搭等多种改编原则与手段令观众更容易“听懂”经典名曲、更容易体会到“高雅音乐”之美感所在和对其更加欣赏喜爱认同,是非常成功的电视文艺晚会中应用古典音乐“流行化”改编的典范。
编辑/岳 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