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文
古典诗词集我国古代文学之大成,语言精悍,意蕴无穷,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由于时代久远,今天的我们读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教学中,不入情入境就很难把握它的感情基调。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高年级阶段,在学习古诗时,单靠老师的逐句串讲,很难把握古诗词的感情基调,必须在朗读上下功夫,并结合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理解古诗词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高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自读后,可指明由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和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他们的朗读就会一次比一次有味。只要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的。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和情感就不成问题了。
二、创设情境,赏析诗意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采用“激趣点拨法”,即新课一开始,就播放一个人流浪在外的情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勾起学生对孤身在外的人对亲人的思念,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引出王安石的诗。
2.图文并茂,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秋思》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一幅深秋情景图。风凄凄,叶飘落,草枯萎,花凋零……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3.展开想象,深入情境
教学《秋思》,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深秋之肃杀凄凉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感性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思乡、思亲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情感背诵,不求甚解
古诗词讲究的是音韵美、格调美,在遣词造句中,用通假字、倒装句等不得已而为之,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还有,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等,除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需深入探究外,其他学生不求甚解无碍,只要求有感情地背诵,理解诗意即可。
总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古典文化之精髓应该深入学习,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种情感熏陶,这种古典文化教育应从小抓起,從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因而,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合理地进行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各学段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在诵读中感悟、生活中体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