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求真与话语扩张:微信学术社区的传播特征

2018-01-08 23:28路学军
出版广角 2017年18期
关键词:求真网络平台话语

【摘 要】 当下,传统学术和微信网络平台的结合催生了微信学术社区的出现。在微信学术社区,平等参与、多样化表述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落实,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有别于传统学术模式,呈现分享、求真、话语扩张等传播特征。这既反映出传播技术的革新对学术领域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学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变迁。

【关 键 词】微信学术社区:传播特征;分享;求真;话语扩张

【作者单位】路学军,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学术界,微信已具有较高的使用率。专业学者的参与和一批学术平台的构建,使得以微信网络平台为介质开展学术活动的现象日益普遍,并促成了微信学术社区的出现。由于工具、环境、方式、观念与规则等的改变,微信学术社区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具有更丰富的功能和意义。

一、分享:微信学术社区传播中的自我表达

所谓分享,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价值判断之上的自我表达行为,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传统学术传播中,由于受传播方式和身份建构等因素的影响,分享的理念相当微弱。而在微信学术社区传播中,得益于自媒体的功能和权力均等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理念甚至是价值体验,分享可谓无处不在。

1.内容分享

一般而言,微信学术社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准入标准,这就使得成员之间普遍具有较为紧密的身份关联,从而形成带有一定封闭色彩的交互式虚拟社区。因此,微信的传播渠道并非纯粹的大众传播,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人际传播性质[1]。

在微信学术社区,多数参与者通常具有共同或近似的研究旨趣,这为学术内容的分享奠定了可行性。借助微信网络平台,传播者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些学术内容进行分享,而传播者在分享中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主导性,通过对相关内容的筛检、聚合、熔炼、转移,形成一个带有个体色彩的表达领域。在具体实践中,学术资源分享一般涉及学术著述、研究动向、学术交流等内容。如微信公众号“中古史研究资讯”,以分享中古史特别是隋唐史研究动向为主。尽管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散布,但在微信网络环境下,它们的传递有着无可比拟的便捷性,也更能彰显传播者的自主性。

2.认同分享

以熟人为基础的虚拟社区设置,决定了微信分享除实际内容外,还蕴含着对情感与价值的分享。通过微信分享,学者真诚地将自己的爱好、情感等个体倾向“晒”到朋友圈等平台上,不仅是希望能够推动内容的传播,也蕴含着其对情感与价值认同的渴望。因为这种在“自己人”之间进行信息分享的体验,在心理上会带给传播者安全感和愉悦感,并催生出某种被认可的期待,使得信息分享不仅仅只是一项功能,也是一条获得认可的途径。因此,微信分享就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价值体验。

对于这一心理机制,有学者指出:“微信的分享行为,属于个体在线上的‘自我表露。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表露相比,其在自主性和个体对所扮演角色的把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而与传统纸媒下的个人记录有着根本区别。”[2]认同分享基于情感与价值的认同,它与内容分享相互交融,形成了微信分享的两个侧面,共同构建了微信学术社区的分享样貌。

二、求真:微信学术传播的价值底蕴

学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求真性,即对真相的追索之上。虽然微信学术社区具有不少新特质,但对微信学术社区传播而言,媒介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价值底蕴,即学术的求真性,失去这一特征,微信学术社区将会走向自我消亡。从目前微信学术社区的发展态势来看,其求真性得到了一定保证,具体如下。

1.平台构建的学术化

随着微信使用频率的提高,多数学术类微信群或公众平台的建立都具有鲜明的学术聚合色彩。学术类微信群的构建通常是以学术组织、学术会议为契机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学术指向。如2016年举办的“中国洛阳国际武则天研讨会”,在会议召开前建立了“武则天学术研讨会”微信群。同年,“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建立了“则天门”微信群,并将其作为该研究会的正式微信学术研究平台。微信群的学术化构建,为相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也是保持微信学术社区求真性的有力支柱。

2.创制与传播主体的专业性

当下,微信学术的创制者和传播者以专业学者为主,这就使微信学术社区参与主体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事实上,目前多数学者已经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并使用微信的主要功能,不少学者成为微信学术的积极参与者。一些非职业参与者受益于新媒体所带来的研究便利,其自身的学术研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圈外人”。因此,在以职业学者为主导,非职业学人参与的背景下,微信学术社区的求真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话题与互动所带动的学术探索

基于微信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很容易形成以话题为中心的讨论,进而形成在线学术研讨氛围。一旦产生碰撞,形成热度,就很容易导致观点交锋,这是微信群有别于其他媒介的重要特质。如果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微信群中话题互动所产生的学术探索机会,通过即时的理性辩论,就有助于深化学术问题,探寻学术真相。

三、话语扩张:微信学术社区中的学术话语变迁

所谓话语,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语言结构,就其实质来说则可归纳为一种以社会权力为基础的制约逻辑。因此,福柯将话语称为一种“事件”,认为话语是由特定主体,为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手段和策略所建构起来的具有排他性的场域和意义空间[3]。现在的主流学术话语体系形成于近代以后。当下,由于受文化寻根意识、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崛起的冲击,传统学术话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麥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势必会引起社会生活、权力结构、媒介生态的变化,并由此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尺度,催生思想重构,深刻改变话语结构的走向[4]。作为与纸媒和网络都有区别的学术平台,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学术实践,在参与者权力、传播渠道、分析与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能够超越传统学术话语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话语的扩张。endprint

1.身份建构:专业秩序与权力平等并存

在话语结构中,话语权力与身份建构紧密相关,因为话语权力的差异决定了话语结构中的议题设置,进而直接影响话语传播的内容和过程。

在微信网络环境下,学术所依托的微信群等平台是建立在选择性基础上的半封闭虚拟社区,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学者们一般占据主体地位,且相互关联。如“中国唐史学会”微信群,目前共有将近150位成员,而且这些成员基本上都是国内从事唐史研究的学者。而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参与者也多为专业人士,因此在微信网络空间中,正如现实学术空间一样,传统学术话语体系下的身份建构依然会有所体现,这显然与网络中的其他开放型新媒体有较大落差。

由于微信网络平台的虚拟社区和自媒体性质,微信网络平台上的身份区隔远不及现实空间明显,其创制与传播的过程都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参与者有机会更好地表达主体诉求,话语权力比较均等。由此看来,微信网络平台具有新媒体所固有的平等参与特征。正是因为身份差异的淡化,使得议题设置虽然在微信学术活动中仍受专业秩序影响,但参与者平等介入的状况已变得更为常见。如在“则天门”微信群中,一些地方学者对嵩山等地域文化的持续关注,形成了明显的话题设置。这不仅拓宽了参与者的表达渠道,也给他们提供了多样的参与和表达机会。而受众得益于微信提供的即时互动模式,接受议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以往被动、单向的形式转变为主动、互动甚至是批判的形式。

2.学术分析的多种可能

虽然不少学科产生的时间较早,但当下主流的学术分析方式却主要源自近代的科学主义浪潮。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为多数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使大多数学术门类研究确立了以实证与解析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在微信网络平台上,传统学术分析方法仍不失为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微信网络空间主体性增强,互动频率增加,想象空间扩大,传播形式多样等因素的影响,学者在进行学术分析时,除沿用以往的分析方法外,也趋于寻求多样的方法。如在一些微信学术社区,利用图片、影像等资料,通过情景代入的方式进行立论分析。这种通过直接资料印证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微信网络平台的跨媒体优势,具有直观、立体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分析方法。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的互动机制,讨论法也成为微信学术分析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其在微信群中的利用频次要远远高于现实学术空间,效果显著。

3.学术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价值性评判。在学术研究中,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以往和当代学术实践、学术著作和学术现象的评述,对学术研究的发展起着调节、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对传统学术而言,学术评价所遵循的角度、方法、价值标准等内容须行走于既有话语体系之中。然而在微信网络平台上,学术评价的环境和通道要宽容得多。事实上,微信网络平台上的学术评价,更多的是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随感而发,或是基于微观察、亲身体验的个体评价,甚至是对欣赏对象的观点转述,其往往以随笔甚至是碎片式、跳跃式的形式写就。因此,微信网络平台上的学术评价在内容、范围、形式等方面都显得更加丰富。

4.文本的多元表述

文本是符号和叙述方式的有序组合,也是话语的具体呈现方式。因此,就文本的性质而言,它既是一種语言叙事,也体现了特定语境下的文化逻辑。这也意味着基于文本的话语分析不是单纯的语言研究,而是必须探究话语本身的文化逻辑,即分析那些“向话语提供话语能够言及的对象”[5]。

在微信学术社区,由于参与者多数具有专业背景,因此一些学者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话语的叙述习惯,如注重文字符号的运用,重视文本的完整性、逻辑性以及学理化的言说方式等。在微信网络环境下,由于传播生态的变化,不少参与者也在逐渐改变某些叙述方式,使微信学术的文本表述更为多元。

具体而言,在符号运用方面,除文字符号外,参与者普遍对图片和视频的符号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在微信学术社区的学术文本中,作为文字补充甚至是作为文本主体,图片和视频等符号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文本的符号结构。得益于微信网络平台所具有的自媒体功能,个性化的表述风格得以兴起。同时,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和开放性,传播者也开始关注受众权利,关注文本的易读性、可接受性,以及受众对文本意义的解构与再造。这种变化趋势,其实也正契合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话语文本理论”对当代文本生成与价值变化的判断[6]。

总之,由于平等参与、多样化表述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在微信学术社区实现,推动了传统学术体系下角色、观念、规则等内容的改变,促使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显著变迁。由此看来,传播技术的革新对传统学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微信学术社区的发展也反映了学者向自我回归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 现代传播,2013(6):125.

[2]李昕揆. 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J]. 江海学刊,2016(5):179-180.

[3]冯俊.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7.

[4][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J].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33-50.

[5][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0.

[6]董希文. 语言观念演进与文本理论形态的嬗变[J]. 山东社会科学,2016(1):66-72.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真网络平台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张锦绣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