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初探

2018-01-08 21:52王如绘
学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探究式教学图形

王如绘

摘 要:在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创设探究情境、设计探究问题、注重探究过程。探究过程两种形式:在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用动态表象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

关键词:小学生;空间;图形;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25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整个小学阶段,都需要学习运用这部分的内容。然而,小学生对空间的抽象概念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假若仅只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图形的空间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是,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进行探索,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环境,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探究,从而发现其中的联系。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践

(一)创设探究情境

提出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入情景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比如,“认左右”的教学,低年级虽对左右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要准确地表达,还是很困难。因此,可先从左手、右手等人体器官入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左右概念。再借助一些趣味游戏,如“我是交通小指挥”“我说你做”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创设一个比赛的情境:动物王国里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赛车比赛,请你们当裁判,看谁得冠军。并进行课件演示:小牛、小兔和小熊分别开着方形、椭圆形和圆形轮胎的小汽车来到赛场,比赛开始轮胎是圆形的小汽车一路领先,情境形象生动,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对圆形特点的思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谁得冠军?为什么它会得冠军呢?看来圆的确还有一些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二)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难易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太容易得出结论。问题的大小要适度,大的问题就分解细化为小问题,也可分解为几个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进行探究。

如教学“求圆柱的体积”。首先,试求圆柱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学生对问题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学生能想出办法,把水倒入已知边长的正方体容器中,通过测量水的高度,即可计算出体积。教师再提个更直观的问题:假如把圆柱体先塞满橡皮泥,还能有其他方法计算它的体积吗?这一问题激发起学生们的惊奇感。经过思考,学生们发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可更直观、更容易求出体积。提着,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一个圆柱体木块,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把木块浸在装满水的容器中,用量筒测量排水来的水即可得出木块的体积。这时,学生们为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兴奋,教师又及时展示问题的焦点:假如是一个重的柱子,重到拿不动的柱子,有什么办法计算吗?就这样,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应该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因为学生已经体会到,圆柱体体积的方法跟求长方体、正方体一定有一定的关联,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探究圆柱体体积公式。

(三)注重探究过程

探究,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依据主动地进行多次的猜想和论证,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实验、讨论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改进的过程。

1.在操作与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

如在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原理教学中,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准备长短相差较大的10根小木棍,让学生从中随意选三根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学生会发现,有些组合是不能完全围成封闭空间的。这样,学生就有个直观的感受,当两条较短的边的长度加起来小于最长的一边时,是不能闭合的,只有两条较短的边的长度加起来大于最长边时才可以闭合。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动态表象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

大多数学生缺乏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即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了操作,但没有将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难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需应用动态表象引发空间想象。如在 “平移”的教学时,可以用小汽车模型作教具,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汽车的前灯向前移动一格,这辆车也向前移动了一格。这样,可以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可以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定整个物体的移动距离,延伸探究程度。又如,在讲解“相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同时”“不同地”“相遇”“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等概念,可以带学生到运动场进行队列活动。把学生分为两列,面对面分别站在操场两边。教师说“走”,两队同时相对行走,这就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相对”的概念。当两队遇上时,教师喊“停”,告诉学生,这就是“相遇”。并且,让学生自己测量各队走过路程的长度,这就更加容易理解“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都是相遇问题的难点,在课堂上讲解不一定能让学生明白,但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上,只要适当的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其潜在的智能,表现其才能。除了课堂的教学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室外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劉晓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 吴楠.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6.

[3] 刘晓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与图形探究式教学图形
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