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燕锋 李姗姗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安全观
文/张燕锋 李姗姗
往上追溯,众所周知,自建国起,煤矿始终就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管理的。当时的底子薄,生产工艺落后,安全上如何去防控、如何去管理?当时的实际生产条件决定了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宣传教育、依靠建立一些规章制度和采取一些措施去约束人,以减少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风险。
直到现在,主流观点基本上依然还是这样,没有太大改变,这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在反复强调要依靠“管、防、控、查”的同时,是否还审视过这里边的缺失?是否还考虑过能促进安全管理的其他一些因素?
生产就离不开“人、机和环境”,既然强调“管、防、控、查”,强调“靠制度措施约束人,人在工作岗位上应该遵章守纪”,那就先从人说起。无论经过怎样的强化训练,人都是无法和已经设定好程序的设备相比拟的。不光是工作效率,单就执行力或安全防范这方面来说,让人处于工作状态时,每分每秒都聚精会神、心无杂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让人面对诸多因素干扰而不越雷池一步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既然做不到这一点就很有可能心存侥幸而马虎大意,就很有可能因某些疏漏而导致工作中出现差错,这方面,人只能做到尽量避免而不可能实现绝对避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世界”这道理谁都懂。但是为什么在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上不首先提倡依靠科技、引进新工艺,而是一直延续好多年,从上到下几乎总是在一门心思的研究和出台那些华而不实,像繁文缛节一样的,诸如:“怎么能管住人、怎么能把人管好”等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或方法呢?就算把所谓的制度措施和方式方法弄得比头发丝儿还细密,同时,每天还不厌其烦地在纸上、嘴上、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到了下边没有可操作性,没有执行力,职工们不入脑、不入心,不应用在实际工作中,那弄出这些东西又有什么作用?又会收到什么效果?
为保障安全生产、安全操作,各行各业都制定和出台有专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同样也是他们日常惯用的方式,这一点无可否认。但和煤炭行业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不光只把目光盯在这上边。例如:为了防止作业人员出现操作失误,现在很多应用设备上都安装有预警、报警甚至是指令返回系统,目的就是依靠新的科技手段,尽量去避免出现一些人为失误或尽量把损失、把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反观煤矿这边呢?很多落后的生产工艺还在应用,习惯了依靠人力却对一些能取代人的科技尝试没有丝毫兴趣。平日里,就会严抓、严管加培训,按照制定出的条条框框来狠反“三违”,说白了就是光凭着对职工精神上的教育和警示,凭着经济上的奖惩手段,凭着让人自动自觉地去执行作业规程来保障安全。一旦出了事,就会忙于追究问责,把犯错的人揪出来。因为他们觉得事故全都是人为的,不违章就不会出问题,完完全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抛到一边去了。
人不是神仙,谁都有可能犯错误。既然井下地质条件那么复杂,既然作业环境那么恶劣,劳动强度那么高,安全保障设施还不尽如人意,那工作中出现疏漏或失误,出现很多人力所不能防控、不能左右、不能挽回的问题就应该被理解。咱要是把精力放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上,尽量减少用人甚至是实现无人值守的全机械化操作,不就能避免很多血淋淋的事故了吗?
都说“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在井下,面对着水、火和瓦斯等隐患,面对着煤尘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不首先考虑怎样改善劳动环境,提高保障待遇,只想着该怎样去“管、防、控、查”,那么千条万律制定出来,治的了标,能治本吗?
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想达到此目标,你得首先让职工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活得有尊严、干得有价值,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后,上边振臂一呼才能一呼百应。我想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自动自觉的爱岗敬业,远离违章,时时刻刻严把安全防范关。因为劳动创造出价值的同时,他们能切实享受到成果,成败得失直接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众人自然会为此而不遗余力。
总之,好的安全环境不是靠几个人或几部规章条例管出来的,是靠上上下下群策群力维护出来的。你得先学会影响人、带动人,然后再去约束人。
(工作单位:华能滇东矿业分公司)
俯瞰滇东矿业分公司全景
张燕锋,华能滇东矿业公司职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有诗歌、散文、歌词、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纪实摄影等作品在中宣部《党建网》《中国能源报》《当代矿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等一系列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其作品《流淌在心中的灵泉》被选入的《满洲里往事》丛书;《列车电站在北疆煤城的光辉岁月》和《扎赉诺尔的蒸汽机车情节》被选入《扎赉诺尔记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