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权 姚国艳 张长海
摘要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于2017年在桐城市对13个作单季稻种植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抗性存在差异,产量为6 274.5~8 275.5 kg/hm2,经方差分析,品种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1.97,F0.05=2.18)。宁粳7号、徐稻9号、武运粳27、皖垦糯1号、宁粳5号和南粳9108为早熟品种,镇糯19、镇稻18和皖稻68为中熟品种,镇稻16、当粳8号、华粳40和嘉花1号为迟熟品种。武运粳27、镇稻18、镇稻16和镇糯19适合桐城市作单季稻种植。
关键词 常规粳稻;品种比较;产量;经济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028-02
为客观评价常规粳稻新品种在桐城市作单季稻种植的产量水平、综合抗性和适应能力,2017年在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安排下,笔者在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开展了单季常规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范岗镇杨安村,试验田面积1 012 m2,前茬为空闲田,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条件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共13个,分别为宁粳5号、宁粳7号、徐稻9号、南粳9108、华粳40、镇稻16、镇稻18、镇糯19、皖稻68、皖垦糯1号、武运粳27、嘉花1号、当粳8号,种子由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3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当粳8号作对照(CK)。3次重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
1.4 栽培管理
参试品种用咪鲜胺和吡虫啉浸种,5月27日播种,湿润育秧,秧苗素质中等。6月29日栽插,秧龄33 d,栽植规格20 cm×17 cm。大田基施48%复合肥(16-16-16)600 kg/hm2,在栽插前犁耙时全层施入;7月3日追施尿素150 kg/hm2;8月11日追施尿素112.5 kg/hm2。其间于7月17日防治螟虫、纹枯病和稻飞虱,8月28日防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2次。7月3日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控制大田草害。7月20日放水搁田,7月28日复水,搁田程度中等,幼穗分化期保持水层,扬花结束后干湿交替,收割前7 d左右断水[1-2]。
1.5 观察记载项目
观察记载各参试品种的始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计算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分蘖盛期至成熟阶段观察稻瘟病、纹枯病、基腐病及其他病害发生情况。灌浆至成熟阶段观察各品种的植株倾斜和熟期转色情况。为了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成熟时各试验小区随机调查10穴,测量每穴株高并数取10穴有效穗,根据栽插密度计算该小区单位面积有效穗;同时,每个调查点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分别进行室内考种,考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以每穗实粒数占该穗总粒数的比值为该点结实率,以5穴稻谷实重測算的小区产量和调查经济性状测算的理论产量的平均值为该小区最终实产。各参试品种3次重复的各性状平均值为该性状的最终值[3]。
1.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试验期间,6月中下旬空气湿度大,导致部分品种在秧苗期发生恶苗病;7月上中旬气温正常,7月下旬异常高温对部分早熟品种的幼穗分化不利;8—9月长时间阴雨寡照对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明显的影响,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往年偏低;10月夜晚温度偏低,影响了籽粒灌浆,导致迟熟品种生育期延长,秕粒增多[4-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
2.1.1 播齐历期。以徐稻9号始穗最早,嘉花1号始穗最迟,两者相差22 d;齐穗以宁粳7号和徐稻9号最早,为8月18日,播齐历期83 d,嘉花1号的齐穗期是9月8日,播齐历期104 d,为最迟,播齐历期比CK长3 d,比宁粳7号长21 d。试验品种播齐历期除嘉花1号外,皆短于或等于CK(表1)。
2.1.2 全生育期。试验品种全生育期141~164 d,平均152.6 d,最短品种是徐稻9号,最长品种是华粳40。CK全生育期160 d,除华粳40、嘉花1号外,其余品种均短于CK(表1)。
2.2 经济性状
2.2.1 有效穗数。参试品种有效穗数225.0万~376.5万穗/hm2,平均301.5万穗/hm2,以宁粳7号最少,皖稻68最多。相比而言,皖稻68和镇稻16为多穗型品种,宁粳7号和皖垦糯1号为少穗型品种,其余品种穗数中等(表2)。
2.2.2 穗总粒数。穗总粒数以华粳40最多,平均每穗达到159.5粒,其次是宁粳7号,平均每穗达到148.4粒,以皖垦糯1号最少,平均每穗只有102.6粒,比华粳40每穗少56.9粒。参试品种平均每穗总粒数125.6粒,除华粳40、宁粳7号、镇稻18和徐稻9号多于CK外,其余品种均低于CK(表2)。
2.2.3 穗实粒数。穗实粒数以华粳40最多,平均每穗达到120.9粒,以皖垦糯1号最少,平均每穗只有84.9粒,比华粳40每穗少36.0粒。参试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104.2粒,高于CK的品种有6个(表2)。
2.2.4 结实率。参试品种结实率整体不高,均未超过90%。华粳40、宁粳7号和嘉花1号的结实率低于80%,这是参试品种幼穗分化后期至灌浆期长期阴雨寡照造成的。参试品种结实率平均82.4%,以镇糯19最高,达88.6%,其次是武运粳27,也达到87.2%,以嘉花1号最低,仅为76.2%,比镇糯19低12.4个百分点。高于CK结实率的品种有镇糯19、武运粳27、皖稻68、镇稻16、南粳9108和皖垦糯1号(表2)。
2.2.5 千粒重。参试品种平均千粒重25.9 g,镇稻16和皖垦糯1号的千粒重高于CK,以镇稻16最高,为28.6 g,比CK高1.0 g,其余品种的千粒重低于CK,以徐稻9号千粒重最低,为22.8 g,比CK低4.8 g,比最高的镇稻16低5.8 g(表2)。
2.3 产量
参试品种除CK外,平均单产7 491.0 kg/hm2,比CK(单产7 300.5 kg/hm2)增产2.61%,经方差分析,品种间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1.97,F0.05=2.18)。以镇糯19单产8 275.5 kg/hm2最高,比CK增产13.36%,其次是宁粳5号、镇稻16和镇稻18,分别比CK增产9.57%、7.87%和7.87%,武运粳27、嘉花1号、南粳9108、华粳40和宁粳7号比CK略增产;有3个品种比CK减产,徐稻9号和皖稻68减产幅度较小,减幅分别为2.40%和2.75%,皖垦糯1号单产只有6 274.5 kg/hm2,比CK减产14.05%,为参试品种最低(表2)。
2.4 植株性状
参试品种中,皖稻68株型表现松散,嘉花1号、宁粳5号和镇稻16的株型表现较紧束,其余品种株型适中。宁粳5号和华粳40的叶色浓绿,镇稻16、皖稻68、镇糯19、皖垦糯1号和CK的叶色较淡,其余品种的叶色介于两者之间。成熟后以CK植株最高,达96.6 cm,其次是宁粳7号和宁粳5号;武运粳27和嘉花1号的植株较矮,分别只有84.2 cm和84.3 cm,其余品种株高中等(表2)。
2.5 抗病性和抗逆性
由于在生长中期使用了防病治病药剂阿米妙收,参试品种中后期的病害发生较轻,苗瘟和白叶枯病未发生,穗颈瘟只在皖垦糯1号和南粳9108上轻微发生;纹枯病只在华粳40、皖稻68和CK上有中等发生,其余品种发生较轻。在秧田期,嘉花1号、CK和镇糯19有恶苗病发生,以嘉花1号较重,CK次之,镇糯19较轻。皖稻68和徐稻9号后期抗寒力较弱,华粳40、皖垦糯1号和南粳9108的抗寒力中等,其余品种抗寒力较强。除皖稻68和皖垦糯1号的熟期转色一般外,其余品种的熟期转色较好。接近成熟时,皖稻68、宁粳5号和CK植株出现倾斜,以皖稻68程度最重,其余品种均保持直立状态。
3 结论
宁粳7号、徐稻9号、武运粳27、皖垦糯1号、宁粳5号和南粳9108 6个品种的播齐历期在90 d以内,为早熟品种,除大穗型宁粳7号外,结实率均在80%以上。其中,武运粳27经济性状较好,产量较高,抗性较强,在灾年亦表现优异,已通过安徽省审定,可以作为桐城市早熟中粳推广品种;宁粳5号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尚可,不足之处是植株偏高,抗倒力不够强,宜再试验确定其推广前途;皖垦糯1号和南粳9108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强,徐稻9号的千粒重偏低,宁粳7号的穗型虽大但有效穗少、结实率偏低,这些因素限制这4个品种的产量能力,故不适宜在桐城市大面积推广。
镇糯19、镇稻18和皖稻68 3个品种的播齐历期在90~100 d之间,为中熟品种,结实率均在80%以上,其中镇糯19和镇稻18经济性状较好,产量高,抗性强,在灾年表现优异,已通过安徽省审定,可以作为桐城市中熟中粳(糯)推广品种;皖稻68是典型的多穗型品种,结实率较高,作为糯稻品种较抗稻瘟病,不足之处是抗倒力不强和抗寒力偏差,故不适宜在桐城市大面积推广;镇稻16、嘉花1号和华粳40的播齐历期大于100 d,为迟熟品种,镇稻16属偏穗数型品种,结实率较高,千粒重大,比CK增产7.87%,可作为桐城市迟熟中粳推广品种;嘉花1号的播齐历期为104 d,比CK长3 d,可能是抽穗偏迟受阴雨寡照和后期低温的双重影响,结实率只有76.2%,尽管如此,产量仍达到7 525.5 kg/hm2,比CK增产3.08%,该品种株型紧凑,后期转色佳,米质优,不足之处是易感恶苗病(可通过药剂浸种解决),适合桐城市作迟熟中粳搭配品种推广。
华粳4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新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的中熟晚粳品种,在本试验中作单粳种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经济性状尚可,抗性较强,不足之处是生育期偏长,可以作单粳搭配品种推广。
本试验施N量为217.5 kg/hm2,与桐城市中粳习惯栽培的施N量处于同一水平,由于受8—9月长时间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参试品种的许多性状没有达到往年粳稻的水平,导致产量与往年相比减产明显,尤其是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影响更大[6]。因此,本试验结果只能反映各品种的一些基本特征特性和当年种植的产量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张长海.常规粳型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对比试验总结[J].中国稻米,2017,23(1):104-106.
[2] 琚为民.糯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8):58-59.
[3] 易兰珍.2016年兴化市水稻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7(24):33-34.
[4] 康圣好.中熟晚粳新品種华粳4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3-24.
[5] 王硕,钏兴宽,康洪灿,等.10个常规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7):47-49.
[6] 乐焕东.常规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