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杰+钟玲
积累素材,是进行写作的基础。离开了素材,写作内容便只剩下就事论事、空发议论,干瘪无力。但现实中的情况是,虽然有不少同学知道素材的重要性,但苦于平时刷题的时间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做这种积累素材的“慢工”;又或者,即使好不容易有时间看会儿书,又时常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不知道如何转化素材“为我所用”。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素材积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甚至,与你日日刷题也不冲突,只要你留心,平地也能起高楼。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教你怎样积累素材。
一 首先要有积累素材的意识——课堂是最好的实践场所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素材的积累、原始材料的筹备,最便捷的便是手中人人有份的语文课本,最适宜的实践场所便是语文老师自己的课堂。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在课堂上,老师总会给学生印发一些名人名家的事例、典故,以及最近国家、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作文素材。看似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其实老师忽略了学生将材料进行概括、提炼成写作素材的思维过程,即积累方法,对学生并没有太根本的帮助。针对此种方法的缺陷,我们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把一篇或几篇有关人物、事件的原始材料搜集起来,然后根据材料自己去概括提炼成作文时能用到的素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将原有材料用排比句形式概括,或者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
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教材《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用排比句或诗歌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归纳概括出来,将教材内容当作我们的素材。有学生是这样写的:
把对您的思念/化成皎洁的月光/好让您在添改讲义时/有这温暖的月光相伴/就仿佛/那年秋天/您那极有抑扬的声调/和模糊的穿着。
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皎洁的/月光/有我思念你的,目光/厦门的月皎洁了仙台的/夜。
写得既诗意盈盈,又充实有质,藤野先生的事件与形象,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皆呼之欲出。因而,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自己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动手实践积累,不待扬鞭自奋蹄。
二 如果没有时间看书,不妨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三招教你搞定作文素材
第一招:不管怎样,先把感受或现象写下来
在作文素材積累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整理历史上与当今社会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却忽略了发生在自己身边平凡的人与事。由于这些生活素材具有极强的个人主观色彩,侧重个人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在写作中极容易被忽视。其实,这类生活素材,同学们完全可以采取写随笔或日记的形式,把每天遇到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这便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原始素材积累。这样的文字,不需要精彩,只要客观描述事实。
比如:“今天一早我坐237路公交车去上学,心情不错,不时欣赏窗外的风景,偶尔也会揣测路边行色匆匆的人此时的心理、职业等。无意间,收回视线,却发现驾驶员一直在专注地盯着前方,稳稳地驾驶着公交车前行,心底不由得为她感到遗憾。可也突然发现,她专注的背影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再如:“我们学校门前的路上车辆繁多,尤其是夜晚,大型载重汽车一辆接一辆,从未停息过。几年前,这条路已被压得坑坑洼洼、千疮百孔。这两年已被彻底整修。”
又如:“四月,丁香开。白得干净,却香气逼人,到处芬芳,一片浓烈。”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表面看,这些文字极其普通,事件也平淡如常,但就是这些琐碎的事,交织成了我们普通却有味道的生活,只要我们能捕捉并记录下来,仔细思考,都会成为我们写作必备的极具个性色彩的素材。
第二招:从那些平凡的话中提炼出立意
立意与构思是对素材进一步的思考与提炼。可以说,只有能从素材中抽取写作点,即作文的立意点,素材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平日作文训练,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统一的题目或者话题,对平日随笔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立意与构思的提炼。现在我们就对上面提到的素材做以下分析:
以“坐237路公交车”为例,说的是“我”坐车可以随意地看路两边的风景,而司机开车,虽终日终年地走那条永不变更的道路,却无暇顾及路两旁的风景,“我”为她感到遗憾。只是,“我”在替她遗憾的时候,又发现了她其实也很美,不输路旁的风景。通过两人的对比分析,我们便找到了这个事例的矛盾点(即立意点)就是“风景”。立意一出,构思思路也紧跟着出来了:先写“我”对风景一饱眼福,贪婪地欣赏;次写她错过风景,“我”为她遗憾,却又为自己感到一丝小确幸;再写“我”发现其实她也很美,她也是“我”的风景,她那专注的背影本身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然后再把公交车司机的美推广开来写,每一个专注的人自己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最后总结。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拟题为“美丽的风景”,文章立意就包含其中了。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这种捕捉关键词的方式积累立意点,然后简要列出思路,记到积累的素材下面。“积累立意与构思”这一步就完成了,积累的素材也因此变活了。
同样的道理,“学校门前路”的事例,我们可以提炼出能代表立意点的词:“喧嚣”“千疮百孔”。尤其是“千疮百孔”这个词,会让我们联想到“心灵世界”的千疮百孔。于是,构思也成了:当我们沉溺于外在的喧嚣、忙忙碌碌,我们的心怎么会不像学校前的路一样千疮百孔呢?路的坑坑洼洼、千疮百孔可以修补,而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岁月年华呢,能修补吗?
对于“四月丁香开”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紧扣“芬芳”二字,并作进一步的构思立意,如:
1.你是一棵满树花开的丁香,芬芳了我的岁月。
2.你的香气太浓郁,甚至有些刺鼻,让我敬而远之,却又始终惦念着。母爱也如此。endprint
3.你从未缺席最美的青春。
4.丁香,只在四月里芬芳,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孤独的。
5.我希望与你一起芬芳青春,我希望陪伴你一起孤独到老。
6.你不争春,却也刚好赶上最繁华的四月天。
7.你孤独了三个季节,却依然那么释然地芬芳四月,从不计较。
8.芬芳多情。你的芬芳本是为己,却不期然,香了春天,美了人间。
八种立意,均借“芬芳”一词托出,没有刻意进行素材提炼练习,是很难去实现的。
第三招:把有了立意的素材放进场景描写中
素材已有,立意构思已定,接下来是行文。很多有思想、有洞见的作文,因不注重语言的修饰、不注重技巧的运用,而折戟于此,实在可惜。为此,我们提出:借助“物象”,构筑层次,合理地铺陈文字,进行场景描写。如此,才能让文章的思想锋芒在摇曳多姿的文字中熠熠生辉。
首先,要从构思思路中,提取出几个重点场景,来精心策划安排。再拿上文“237路公交车事件”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已有的立意与构思,我们从中可以提取出“我欣赏窗外风景”“我观察驾驶员”两个场景,准备接下来浓墨重彩地渲染。
其次,构筑场景层次,营造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江南的园林建筑正是特别讲究格局与层次,有限的空间里具备了“多方胜境,咫尺山林”,才能营造出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妙境。
第一个场景“我欣赏窗外风景”,可以先列出所涉及的窗外“物象”——建筑、树、花、行人,还可补充上微风、阳光等,这样公交车窗外的风景结构组成完毕,然后借用文字由远及近地描述出来,层次感形成,风景之美也已具体地勾勒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第二个场景“我观察驾驶员”,凸显其专注,可以先预设几个写作点:眼睛、侧脸神情、端正的身形、握方向盘与操纵杆的双手。如此,“专注”的层次也已在须臾之间形成。
再次,铺陈文字,雕龙画凤,进行场景最后的布置与装饰。要写好“237路公交车事件”构筑的两个场景层次,就要极力地雕琢文字,铺陈笔墨。让文字形成或凝练,或华美的效果。
在“我欣赏窗外风景”的层次设计中,我们组合“物象”时,可以采用简笔勾勒:淡蓝的天空,静默的建筑,青树翠蔓,娇花可人,尽收眼底,自得之意飞上眉梢,心中愉悦翘上唇角。
对“我观察驾驶员”的场景进行描写时,可以采用语文教材上刘鹗在《绝唱》一文正面描写“王小玉演唱”的方式,借助修辞与想象,进行重笔渲染:那坐在驾驶位上秀美的身影,分明是一株婀娜的垂柳。不,她有垂柳的娇美,她还有一株银杏对蓝天的专注。你看那双安静的眸子里不是明明写着望向远方的认真和笃定吗?还有那长长的睫毛,不时地抖动一下,俨然是歇足的蝴蝶那一对翩然的翅膀对芳香的痴情。即使是那恬静的神情,和着清晨的阳光微微颤动,也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更无须说,身上那干净整洁的制服镶嵌上了天空的淡蓝,和左手紧握方向盘,右手娴熟换挡位的专业。我惊叹于她的美,惊叹于那专注的倩影。是的,她错过了车外的风景。可是又有什么呢?她自己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两三个场景精心刻画完,一篇思想与艺术兼美的文章也就意味着大功告成了。剩下的也只是做下陈述与衔接,扩展开来,抒情议论,点下题。
三 积累素材,字詞句段岂能离手
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其实是语言模型的构建过程。有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如巢宗祺先生,都非常重视语言模型的构建,让学生去背诵大量的经典名篇。由此可知,它的重要程度一点也不含糊。
对于语言模型的积累,我们建议必须进行分类梳理。
若是词语,我们就去积累些成语、叠词、形容词、动词、拟声词、色彩词;若是句子,我们就专门分成描写句、议论句与抒情句等;如果换成了段落,我们就积累场面活动段、肖像描写段、心理独白段等;若是篇章,我们可按照写作的内容主题,如亲情、友情、成长等去分类梳理,也可依照表达方式的不同去分类积累。
综上,我们可以概括科学的积累内容有三:素材、立意构思与语言模型;方法有两种:分析、概括。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是否也掌握了这种平地起(积)高(素)楼(材)的方法了呢?来吧,开动脑筋试一试!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描写时未必要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
托尔斯泰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我的作品还比较好的话,那是我不断寻找细节的结果。” 要写好记叙文,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细节;否则,“美好”的细节便会与你失之交臂,生动活泼的表达技巧就会在我们眼前消失。因此,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细节的精美,写作艺术的花朵会更加灿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