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2018-01-07 19:45皮子
参花(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灶王爷大姐读书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清明节的脚步越近,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就越深。想起父亲,总伴着不尽的悲痛、无限的哀思,眼前便闪现出父亲点点滴滴的生活影像。

“从小没娘,生命不强。”这样的民间俗语对父亲赵文君来说是最真实的写照。两岁没了母亲,五岁得了水痘,年轻时得了肺结核,年老时又得了脑血栓……每一次的病痛对父亲来说都是致命一击,以致到了晚年他终究没有抵挡住病魔的折磨。

父亲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教书、务农。父亲是正经的科班教师出身,一辈子桃李满天下。至于务农,则是为了补贴家用。当时,全家七口人,单凭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养家糊口,更不用说还要供四个孩子读书,而务农起码能让全家人不挨饿。就这样,父亲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在工作和务农之间穿梭。有几年我家甚至种了几十亩的地,竟比专事耕作的农民还要多些。

有一年,父亲忙完单位的工作,已是深夜。但家里的土地由于干旱急待灌溉,他就连夜往家里赶。夜色如墨,路人绝迹,由于过度疲劳,父亲连人带车栽倒在马路中间一个一米多深的坑洞里。许是上天怜恤,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从昏迷之中苏醒过来。等回到家中时,已是浑身泥土、满脸血污。母亲多次跟他说:“要不少种点,日子紧一紧也就过来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可怎么办?”父亲没有答应,因为他的肩上有一座山,一座只有他才能背得起来的山。

在所有人眼里,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

当了教师后,为了奉行“给人一碗水,自己一桶水”的教育格言,父亲开始自修大专课程。这对没有家庭负担、潜心攻读的众多学子也绝非易事,更不用说父亲。

父亲不仅用文化教书育人,还用文化传承乡土文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很多家庭供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对于当时那个年代来讲,属于“伪文化”,有很多人为此丢了官、免了职、入了狱,老实巴交的父亲对于左邻右舍的相求,从未说个不字,用自己的绘画所学为乡亲们绘制了一幅幅“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

八十年代初期,学校停止了工薪制,实行了工分制,学校按照当地农民的年平均工分为在校教师评为一、二、三等工分。父亲拿三等的时候较多,二等的较少,一等的就别想了。为此,他没少落母亲埋怨。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其实都差不多。”

“吃亏是福”是父亲一生恪守的处世之道。“老实人”是同事、亲戚、乡邻对他的共同评价。在后来的十几年里,父亲虽然离开了教师的岗位,但无论走到哪个村、哪个单位,无论老少,都尊称父亲为“赵老师”,大概不单单是因为他曾为人师的缘故吧。

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父亲自认为此生最大的成功。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村里同年龄的孩子,大部分初中毕业,最多高中毕业就辍学务农了。对于普通农民家庭,与其考不上一个可以端“铁饭碗”的学校,还不如早学点谋生技术或下地干活、尽早成家立业来得实在。而我们家的孩子,用父亲的话说,只要想读书,读到哪里都供!

大姐不好学,又缺乏读书的禀赋,初中毕业后便主动要求弃读。父亲知道后,非常不高兴,主动和大姐谈心,和她讲读书的重要性。在父亲的耐心说服下,大姐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主动去技校学习。后来,大姐经常说,没有父亲的高瞻远瞩,她就不能读书,也没多少文化了。上了技校的大姐日日夜夜苦读,终于有了满意的工作,也终于在物资服务公司圆满退休。

大哥学习倒是有些天赋,可是碍于视野的限制,知识无法长进。父亲就将哥哥送到镇里的姥姥家和县城大爷(父亲的伯伯)家寄宿,平时父亲还将家中的米面油及时送过去给哥哥吃。哥哥在大家的呵护下,从初中到高中乃至上大学都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磕磕绊绊,工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我自小娇淘,智商也够,可是一见书本就打瞌睡。父亲曾经为我写过《劝学篇》,可是我只是听了劝却没有学,以至于我和大学擦肩而过。好在我融入部队这个大熔炉后,在父亲的正确引导下,重新阅读了《劝学篇》,重新校正自己的“三观”,特别是在重新阅读父亲赠送给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几个字时,深刻理解了这十二个字的内涵。三十年来,我不仅入了党、提了干,而且还成为一名领导干部。至今,这十二个字一直是我为人做事的座右铭。

小妹上高中时,正是家里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母亲说,锅里上边是人吃的,下边是猪吃的。上不上大学,对于当时的家境而言,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时,父亲体弱多病,小妹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但为了家庭,她要放弃学业。父亲坚决没有答应。在父亲的坚持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哥哥的帮助下,小妹终于没有放弃学业,也有了一份自己称心的工作。

父亲慈爱,从未对我们施以拳脚。偶尔动粗,巴掌也不是垂直落下,却是从臀部自下而上蹭滑而过,实在是蜻蜓点水。但父亲的威严却并不因此逊色,特别是在做人处事的大是大非面前,对我们绝不会有丝毫的宽懈与迁就。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半夜去偷香瓜。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窘迫的年代,粮食维持温饱尚且不够,偶尔吃一次香瓜是极为奢侈的事。白天,我们在瓜地周围找好落脚点,确定基本的逃跑路线。等到了深更半夜看瓜人熟睡之时,我们按照白天确定的路线,深一脚浅一脚地摸进瓜园,借着微弱的月光,见大一点的瓜就摘……等我们满载而归之时,不知道谁摔了一跤,“哎呀”一声,惊动了看瓜人。除了我逃跑之外,另外四个人全部被拿下。暴怒的父亲知道后向我咆哮:“跪下,不争气的东西!”我跪在地上号啕,母亲在一边求情。后来,父亲给我们讲了好多“小时偷针、长大偷牛”“逆子咬乳”之类的故事。

从那时起,我们兄妹四个都懂得了,别人的东西决不伸手去拿,这深深的烙印,已经内化在了我們的血液里。

九十年代中期,我已经是一名中尉军官了,生活条件好了许多。我知道父亲辛苦了一辈子,舍不得吃更舍不得穿,特意带着父亲在一家当时比较高档的饭店吃饭,点了一些当时比较贵的菜肴,这是父亲人生中从未享受过的大餐。看着色泽诱人的菜肴,父亲呆了好久才动筷子,边吃边说太贵,不合适。我知道,他其实心疼钱。

二〇〇七年初夏,父亲得了脑血栓。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给他治疗,虽然病情有所缓解,但却不能彻底根除。这期间,我每次回去看望他,都给他买国外的或是南方的水果,争取让他在余下的时间里把没吃过的东西都尝一尝。去年的六月九日,正是高考的第三天。上午,母亲像闹着玩似的和父亲说,你得了快十年的脑血栓了,最近几个月身上烂得没好地方了,看你太遭罪了,该走走吧,小外孙也高考完了……晚上九点左右,父亲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圆满的一生。

父爱如山,拙笔难尽。草木枯荣,一年一瞬。

父亲哪,远在天国的您,是不是还在凝视故园的夏花秋草?是不是还在眷顾曾经的亲情乡情?还是一切的一切都已渐行渐远?

安息吧,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皮子,本名赵越超。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和新媒体。

猜你喜欢
灶王爷大姐读书
我爱读书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灶王爷的“脸谱”
我们一起读书吧
敬灶王爷的传说
当“大姐”遭遇“打劫”
读书为了什么
“老兵”大姐: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