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丽,王一平
(甘谷县植保植检站,甘肃天水 741200)
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分布区域勘测及秋苗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
田丽丽,王一平
(甘谷县植保植检站,甘肃天水 741200)
文章通过多年调查分析,明确了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寄主、越夏方式以及越夏菌源量的影响因子,精准勘测出越夏菌源的分布区域;并通过对21年数据的系统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程度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0.95%,发生程度与拟合值相差级完全符合的占80.95%,基本符合的占19.05%,无不符合的相差级,预测效果良好,对今后开展长效综合治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小麦条锈病 越夏菌源 分布区域 模型
甘谷县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的最严重区域之一,常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约2.27万hm2左右。为长效综合防控小麦条锈病,明确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域的准确范围,从2010年开始植保植检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甘谷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域进行了全面排查和GPS勘测。在核心越夏区压缩小麦面积,退麦改种,依据大田调查统计数据,结合气象资料,查阅历史文献,建立了甘谷县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发病程度预测模型。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调查资料由甘谷县植保植检站提供,气象资料由甘谷县气象局提供。
调查内容包括:1995~2015年的气象资料、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越夏菌源量(即8月下旬自生麦苗发病程度)、9~10月降雨总量以及11月秋苗发病程度的观测值。春季发生流行程度和秋苗发病程度分为1、2、3、4、5级,分别为轻度发生、中度偏轻发生、中度发生、中度偏重发生、大发生。越夏菌源量分级标准,按照每年8月下旬在全县常年越夏区调查到的小麦自生麦苗条锈病叶片数量进行分级,1级为越夏菌源量特少,指未查到条锈病叶;2级为越夏菌源量小,指病叶在1~100片;3级为越夏菌源量中等,指病叶在101~250片;4级为越夏菌源量较大,指病叶在251~500片;5级为越夏菌源量特大,指病叶500片以上[1]。
每年8月下旬至9月初按不同片区对全县海拔1 300 m以上的麦茬地、休闲地、麦场、复种油菜田、田埂地边等地的自生麦苗发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记录,每个点调查30块自生麦苗田,总面积0.2万hm2。以低头慢步踏查和取样详查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发病地点、苗龄大小、自生麦苗密度和发病情况(包括病田率、严重度、普遍率、总病叶数、每667 m2平均病叶数),同时用GPS测定经纬度、海拔高度并记录。11月调查小麦秋苗发病情况,按照测报规范记载相关数据[2-3]。
甘谷县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范围根据地势和气候分为北部山区和浅山区、南部山区、东梁和西梁一带,进行GPS堪测,界定越夏菌源的纵横分布区域。由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总结小麦条锈病在甘谷县的越夏方式、越夏寄主、传播途径和病害循环规律。将1995~2015年历年的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自生麦苗发病程度、9~10月降雨量及秋苗发病程度等一系列数据,应用DPS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即可作为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并且计算拟合准确率。发生程度与拟合值0.9级以下为完全符合,相差0.9~1.8级为基本符合,相
差1.8级以上为不符合[4]。
表1 1995~2015年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分布
表2 影响小麦秋苗期发病程度的关键因子及拟合结果
经GPS堪测,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域在甘谷县发生了大的变化,并且越夏区海拔在升高。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域在2000年之前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1 750 m,2000~2010年间越夏区域南部山区在1 500~1 800 m,北部山区在1 700~1 900 m。2010年之前小麦条锈病菌在甘谷县南北山区自生麦苗上越夏范围广泛,在海拔1 500~2 000 m的小麦种植区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以发病中心为主。以历史气象资料考证,若在小麦收获期遇连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落粒多,早播复种田块往往自生麦苗出苗早、密度大、苗龄大,其自生麦苗发病也较早。长期以来,全县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域主要分布在10个乡(镇)327 个村,介于东经 105°06′64′~105°48′15′,北纬 34°62′37′~34°88′22′,包括大像山镇、新兴镇、磐安镇、六峰镇、金山镇、古坡镇、武家河镇、白家湾乡、八里湾乡和谢家湾乡。2010年以后甘谷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病品种、退麦改种,不断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川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南部前山种植果树,后山栽培架豆王等适合冷凉气候的蔬菜,多效并举,减少了一个核心越夏区。目前,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域分布于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其分布在海拔1 750~2 000 m高海拔二阴地带,包括金山镇、八里湾乡、谢家湾乡、安远镇、西坪乡、大庄乡、大石镇、礼辛镇等8个乡镇。调查显示,海拔1 750~1 850 m的区域,成为目前小麦条锈病菌的核心越夏区,越夏区域急剧缩小,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逐渐减小,发生程度减轻。(见表1)
甘谷县小麦秋苗发病程度受当年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自生麦苗的出苗时间、自生麦苗生长密度、越夏期间的气温以及降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其规律,一般来说,春季小麦条锈病大发生、8月中下旬气温较低、越夏菌源量大且9~10月降雨量多的年份,小麦秋苗期条锈病发生较重;反之,秋苗期发病较轻。通过对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主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当年春季流行程度(X1)、越夏菌源量(X2)、9~10月降雨总量(X3)是影响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病程度的关键因子。
由表2,将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X1)、越夏菌源量(X2)、9~10月降雨总量(X3)该3因子用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小麦秋苗期条锈病发生程度预测模型为:
y=1.829 4+0.006 6 X1+0.215 3 X2+0.004 2 X3
R=0.311 3,剩余标准差SSE=0.874 4,决定系数Ra=0.903 2,Durbin Watson 统计量 d=1.129 5。
用该模型对1995~2015年小麦秋苗期发病程度进行回验,结果显示,发生程度与拟合值0.9级以下的21个样本中有17个样本完全符合,相差0.9~1.8级的21个样本中有4个样本基本符合,占19.05%,无相差1.8级以上不符合的,该模型回验预报准确率为80.95%。运用该模型对资料完整的2014年和2015年进行拟预报,预报值与实际值发生程度一致,预报效果良好。
甘谷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海拔1 750~1 850 m的区域,精确界定了经纬度跨度、分布乡(镇),并完善补充了现有结论。当年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自生麦苗发病程度和秋季9~10月降雨总量3因子是影响甘谷县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文中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利用2014~2015年调查数据进行预测效果检验,表明应用效果良好,但该模型仅从病原菌的数量和侵染传播途径及气象因素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未考虑小麦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及气温等因素在预测中的作用,越夏期间的均温、温度上限对越夏菌源量的影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1] 刘万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14
[2] 安菊棠 颉青龙 魏武智等.甘谷县小麦条锈菌越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甘肃农业科技,2010,(12):35~37
[3] 王新俊.平凉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分布区域精准勘测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植保保护,2009,35(6):130~134
[4] 刘晓莉.平凉市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甘肃农业科技,2010,(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