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摘要:为着力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在贯彻《规划纲要》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对会计岗位设置、课程培养体系、完善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有效提升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大批技能精湛的会计专业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人才培养;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所谓岗位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它已成为新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成为职场晋升的重要因素。2017年公布的《廣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治理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以创新促发展”。2016年财政部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有效加强会计管理、全面深化会计改革营造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目标方向,这些文件的出台都给高职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培养路径。
一、理念借鉴及问题提出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值得借鉴。就国外高职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对会计职业能力培养较为重视的国家有很多,其中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培养模式最为典型。首先美国的“GRE"模式,是一种受到各国高职院校青睐并广泛应用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提出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学校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和建议,最后再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其次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广泛推崇。其中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学生80%的时间都在行业或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上述职教体系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企业的参与度非常高。而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发展战略,国外的先进经验难以照搬照抄,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进经验,开发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与之形成对应的是,我国的高职教育职教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起步较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纲要》一经公布,很多国内学者就开始对我国的高职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在“职业能力”层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都从职业能力的意义、作用及培养原因等角度出发,较少从高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建设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而真正契合高职会计专业、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路径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在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撰写企业会计岗位的任务说明书,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铸造自身的岗位竞争力,熟练掌握岗位的核心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期待,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最终搭建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岗位职业胜任力“无缝对接”、“到岗即用”,力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高职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如前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必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的设计、考核必须与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中要求的职业能力一致,必须从职业角度着手进行职业描述,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确认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解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一系列就业岗位,课题组精心抽选我院2014年~2017年间毕业的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样本统计,经过认真整理、分析,得出了我院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结合诸多企业在相关岗位招聘时提供的招聘要求,选取了高职会计毕业生从业最多的岗位(出纳、成本、总账和主管)进行岗位能力调研,制作出了适合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能力说明书:
1.出纳:熟悉现金管理制度,准确无误、及时地进行现金收付及日记账的登记、对账;熟悉银行结算业务,准确无误地进行银行账户开设、注销及日常管理;熟悉票据法,准确完成票据贴现、托收承付、汇兑等业务流程;掌握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费用报销管理方法进行规范的费用报销;及时正确地办理转账结算业务,定期与银行系统进行核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成本:熟悉产品加工工艺流程,正确判断产品环节,正确无误地收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依据成本管理要求分配成本费用及计算产品成本,正确完成相关记账凭证和明细账;定期或不定期对采购、生产、保管、销售库存产品进行盘点核实,确保账实相符率;妥善保管和整理企业成本核算资料,能够为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提供建议;完成成本计算表、成本报表。
3.总账:正确无误地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登记实收资本、未分配利润等科目明细账;定期对总账与各类明细账进行结账,并进行总账与明细账的对账,保证账账相符;月底负责结转各项期间费用及损益类凭证,并据以登账;会计凭证和报表保管存档,认真执行安全、保密制度,管理好分管的会计印鉴和会计档案;负责对各项业务收支实行会计监督,每月应收应付对账,安排开票,购买发票。
4.主管:建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各经济业务的处理方式;根据税法要求,正确及时地进行网上各税种纳税申报;复核出纳、成本会计在业务协同填制的单据以及审批出纳在网上银行申请的付款业务;审核总账以及成本会计在会计信息化填制的记账凭证;按照财务指标进行指标计算并分项计算结果;编制纳税申报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
可以看出,不同岗位对岗位职业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要求学生具备财务分析能力,有些则要求具备会计核算知识、税法知识,有些岗位注重出纳结算技能,有些岗位需要纳税申报能力等。基于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向,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准绳,培养学生树立“1+N”的岗位职业能力,“1”为熟练掌握和胜任岗位工作,“N”为职业能力拓展,以便使学生将来更好更快地适应不同会计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新时代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为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会计岗位设置要求,归纳出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会计岗位知识与技能进行细分。在课程体系中挑选出支撑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引入企业的岗位考评标准和办法加以考核,编排中分阶段有序地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量有用的人才。
1.建立科学的“课证岗”三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公共课、专业基礎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部分。其中多数课程是以理论讲授的形式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岗位能力。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一要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遵循“能力本位”,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结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实践为依托,确定专业核心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归纳会计岗位的岗位能力说明书,搭建会计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二要在遵循国家、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课证岗三融合,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引入,结合助理会计师考试考证大纲,融入专业通识能力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还要增加专业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等,同时要在课程之间去除阻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课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岗位知识,在做的过程中训练岗位能力,在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最终确立一种开放、协作、共享的课程体系。
2.建设支撑岗位能力的四大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中最能推动学生对会计岗位有初步感知并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离不开支撑岗位能力的四大核心课程。课题组在调研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根据适度需要和效益优先的考虑,结合企业的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类、通识能力类、岗位能力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类课程进行核心课程的选定,以此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知识功底和娴熟的实操技能,并在课程中融入“守规则、讲诚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自己的“1+N”职业生涯规划。假设学生“1”选了“财务主管”岗位,学生需要首先明确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哪些,还需要掌握的岗位基本技能有哪些。如财务主管岗位主要是对总账会计和出纳及成本会计工作的内容进行审核,还要进行纳税申报,增加税务方面知识的学习,甚至还要掌握与国家机关、单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外处理各类事宜。那么学生就要加强对“税务会计”、“税法”课程的学习,通过“税友”报税软件熟练操作报税流程,为日后从事该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N”不局限于“财务主管”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满足未来财务工作岗位轮岗制的要求,对数字小键盘录入、点钞等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掌握。
3.加强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课堂是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阵地,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关键在课程,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在课堂。“互联网+”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发、平等、交互、个性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模式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建立智能化、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课堂延展、教学手段交互。目前国内有“小蚂蚁移动教学”、“蓝墨云班课”、“91速课”等多款互联网教学平台,均可以建立课程资源库,进行在线课程、在线测评,甚至VR教学。课题组主要选用了“对分易”微信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学生扫码注册加入课程,由任课教师发布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分组、考勤,课堂提问、在线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教学评价等,课程的教学方法将实现从过于依靠讲授法为主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翻转课堂等。
4.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在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项目实训、会计基础实训、岗位实训再到综合实训,由浅入深,由单项到岗位再到综合,多角度地培养和夯实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建立和提升学生轮岗适应力和岗位晋升能力。如出纳岗位,应通过课程软件先进行单项训练,如完成现金支票的填制;待课程学完后,再进行岗位实训,让学生完成如何办理银行结算业务,体验企业的内控制度,培养学生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当学生结束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以后还应对其进行“1+N”的轮岗式、协作式综合训练。学生在进行岗位操作、协作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顶岗操作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都会得到强化提高。除了校内的多轮多层训练以外,校外的实习教学体系的搭建也尤为重要。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分别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和大三的第二学期进行,通过校外实践,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岗位做顶岗实践,最后再将岗位职责说明书纳入校外实习的考核评价之中,全方位阶梯式地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岗位竞争力。
5.建设开放型的考评体系
传统的人才考评方式,是知识性的课程依赖试卷,实践类的课程依靠考查。岗位职业能力胜任水平缺失甄别的有效评价手段,无法片面地依靠考试成绩或者课堂表现来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完工岗位任务的水平和能力。为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将岗位职责说明书纳入考评体系,重点考核学生在进行岗位操作、协作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顶岗操作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发展评价机制,一是组内评价、个人自评和岗位互评。个人自评侧重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会计技能的规范化操作质量,以及对岗位职责的把握;岗位互评侧重于小组内每个人对其他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评价。二是有学生和教师介入的组外评价。首先是小组间互评,侧重于每个小组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和质量;其次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学引导和点拨,以及监督上述三种评价的客观公正。在校外实习中,将增加实习单位校外指导老师的考评权重,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校外指导老师账号和权限,对学生的岗位工作表现、知识水平和能力等进行考评,最终建立开放型的人才考评体系。
6.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具备会计理论知识、会计实践能力、会计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既体现在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上,更体现在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操的经验上。主管教育部门和学院应做好顶层设计,为教师提供顶岗实践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信息化大赛,提高年轻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指导实习的契机实现全程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此外,还可从外部招聘高职院校匮乏的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全职或兼职教师来校任教。针对课堂单项实训项目和专项实训课程在指导上略显不足的困境,引入有企业财务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或专职实训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