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倩 鲁朋举
摘要:青少年的艺术发展,应视为个体身心素质继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准则,全面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以色彩教学实施策略为研究对象,探索怎样将青少年“转型期”的美术课程设计得更加合理,达到帮助青少年顺利转型的目的。
关键词:转型期;教学;色彩;青少年
在青少年“转型期”色彩教学中要延续儿童色彩教学成果,就应该顺应此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通过色彩感知训练,色彩风景、景物、人物写生,色彩拼贴、创作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理解色彩的普遍规律,并认可和鼓励能独立表达感受的个体,扩展学生对经典作品色彩的普遍规律,并认可和鼓励能独立表达感受的个体,扩展学生对经典作品色彩运用的理解能力,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勇于表达个人色彩感受,并不断完善所长,获得自信。
一、国内青少年“转型期”色彩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单纯的考前应试辅导
目前国内大多数校外美术教育机构,少年儿童学习色彩进入“转型期”就等于需要进行相当于中考或者高考形式的专业训练,教师多注重技法的培训,用较为统一的要求和范本让学生进行模仿,最终实现能够真实再现对象空间、形体和色彩关系的画面效果,这是一种被普遍认可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方针,不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
(二)素描化的色彩教学作品
儿童到9岁或者10岁以后逐步要求表现更为具体、细致的绘画内容,因此,在进行色彩训练时往往认为塑造真实而立体的形象是最为重要的,于是喜欢用物体固有色的深浅变化描绘对象。这样不仅使作品显得琐碎,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色彩训练的本质意义。
因此,目前色彩训练在青少年“转型期”的教学中误区重重,研究这一时期的色彩教学实施策略很有必要。
二、青少年“转型期”色彩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培养青少年对色彩的敏锐感觉,认识和掌握色彩表现的基本规律,是色彩教学的难点。以往色彩教学多从介绍色彩基本知识、概念性介绍色彩表现规律方面进行教学。如色彩的三要素等知识,这些对初学者进行色彩实践意义并不是很大,他们也理解不了。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先不从理论上讲,而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决定知识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认识,自行提高技法水平。
第一,儿童由主观色彩表现向客观色彩表现发展,这种认识的转变,必须顺应个体认识发展的规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知识点可以跳跃性选择,急用先学。比如,画面色彩对比关系会产生美感,学生掌握了色彩对比规律就可以主动驾驭画面。第二,根据知识点结合画面分析训练。例如,认识色彩要素在画面中的运用,以往仅从技法人手,进行色调练习。这种方法既枯燥又脱离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我们意识到,学生认识色彩明度、色相和冷暖的对比关系比较容易接受采用的方式是用概括画面要素的方法。第三,培养青少年具备一双能感受色彩的眼睛。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极为丰富,青少年画色彩写生一般只观察和表现物象固有色的深浅明暗变化,画面只有素描关系没有色彩感。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学会观察色彩,能在自然现象中分辨色相、明度、冷暖变化。只有当他们能感受色彩,才能画出美的色彩来。第四,学习色彩表现技法,可以先临摹后写生。根据知识点选择适合临摹的作品,有目的地解决难点,不是复制一幅画,而是为写生作业做准备,习得技法经验。第五,作业画幅大小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决定,避免一切作业一个尺码。比如色彩概括、色调练习可以考虑画幅小一些,根据作业内容和难度逐渐加大画面。第六,根据知识点选择经典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让他们有机会、有选择地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现代艺术领域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开阔艺术眼界。
三、色彩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主观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中,一些画家主张用形状和色彩手段来表现内心和精神体验,从主观的、自我的感受进行色彩表现。如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勃拉克、德朗、费拉忙克等人,他们以各种艺术形式大胆使用强烈的纯色抒发情感,表现哲理性观念,开创了主观色彩运用的时代。
儿童色彩画常常有主观表现性特点,喜欢用纯色、补色直接涂抹画面。因此,艺术教育应包含加强个人创造性素质培养,教会他们形状与色彩的一般规律,并不断引导学生从自然感受中得到认识和理解。主观色彩创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练习,例如:想象色彩表现、限色表现、感受表现。
(二)客观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通过感知捕捉自然界瞬间的色彩变化,依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的感觉会因人而异,写实色彩的主观色彩运用,作为一个整体色调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色彩相会关系的配置,如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在青少年的色彩教学中,通过色彩要素的对比运用、色彩平面和立体表现形式的练习,让他们由儿童对色彩的简单认识和经验,逐渐扩大和丰富他们对色彩的知觉能力,并逐渐掌握色彩表现的规律。
1.色彩要素的对比运用
色彩是由光线、物体和眼睛三方面条件引发神经感觉而形成的。
(1)补色相加:绘画中如果想要降低某个色相的纯度,可以取该色在色相环上相对应的补色,进行不等量混合,因为等量会使色彩混浊。如画绿树可以在绿色中加少量红色或紫色,太艳就加少许黄色。
(2)纯色中加复色:土黄、土红、褐色、橄榄绿、土绿等颜色在成品颜料中是复色。在纯色与复色混合时也不可能等量相加,因为会使色彩倾向不明确而变得混浊。例如,用橄榄绿画树可以加蓝画暗面,加黄画亮面,色彩容易协调。
(3)纯色中加白色或黑色:在纯色中加白色提高明度,降低纯度。加黑色會降低明度。单纯加白色或黑色都会感到色彩不够透明,色彩发粉、发脏。利用黑色、白色调灰性色时,注意取量的多少。如白色量大时先加少量黑色调成不同色阶的灰,白色加黑色得偏冷的灰色;如果在这个灰色里加少量黄色,色相偏绿;如果在这个灰色中加少量红色,色相偏紫。
2.色彩的表现形式
色彩的表现分为平面表现和立体表现两种形式。当儿童思维发展对立体空间意识尚不具备时,他们的色彩表现基本是平面画法,通常是用色线勾形,再用色彩填充成色块。青少年色彩转型教学,可以借助平面画法,在形的内部画出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以便儿童从主观表现自然向写实过渡。这一时期如果作业要求一步转到专业写实技法,对青少年的认识问题一个一个逐步解决,用一系列作业实践逐步提高表现能力。
绘画的形与色的平面表现形式,是以设计理念为主导的,运用形与色的对比关系,如色相、明度、纯度、冷暖、面积、方向、节奏等方面的对比构成画面。青少年转型期的色彩教学运用平面色彩表现,与儿童期的平面画法在教学引导方面有所区别。儿童期引导更偏重个体的感知,主观运用色彩表现。转型期则需要学生通过色彩分析,主动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表现。
色彩的立体表现,一般人认为塑造物象体积感需要用明暗对比实现,如果我们仅着眼物象体积的素描关系,就会使画面缺少色彩的魅力。在色彩空间表现中,色彩的冷暖对比是关键因素,一幅画没有冷暖变化就没有色彩感。另外,色调是指画面整体结构的色彩倾向。色调的种类很多,明度区别分为亮调子和灰调子、暗调子,冷暖区分有冷色调、暖色调,色相区别有红调子、黄调子、绿调子、紫调子、蓝调子等。
青少年解决色调问题可以用临摹带写生、写生带创作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临摹学习调色方法,体会组织色彩构成色调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课题选择作品临摹,然后再进行实地的写生。
3.创作中的色彩表现
在创作中的色彩表现练习也十分重要。美术创作中的色彩设计,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思想,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色彩的能力,说明色彩在创作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于青少年色彩创作画的辅导,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收集素材,进行创作构思、构图,最后在制作前大体考虑色彩配置,在画的过程中根据画面发展,教师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色彩的情感传达
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理念,往往利用色彩给人的直觉印象,通过营造画面气氛来打动观者。所以,画面色彩设计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如色调、纯度、明度、笔触、面积、冷暖等技法表现内心的感受。例如意大利画家安布尔托·伯齐奥尼的《闯入室内的街道噪音》,画家利用色彩的冷暖、鲜灰对比以及景物的变形设计,表现噪音刺激和嘈杂的外部世界侵入破坏室内宁静秩序的感觉,街道的色彩用红色、黄色这些刺眼、鲜艳的纯色来制造向室内包围、挤压的效果,与人物的灰紫色形成对比,使之显得那样的孤单无助。
(2)色彩的视觉引导
用颜色引导观者的视线,注意画面要传达的内容和观念,顺着画家设计的色彩关系去发现其中的含义,是绘画创作常用的方法。在色彩设计上有依靠色彩的鲜灰对比、面积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方法。
(3)色彩的观念传达
突破色彩表面的描述,运用色彩的力量形成感官刺激,去影响和说服观者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用抽象表现,也可以写实写意结合。立陶宛画家本·沙恩的《卡洛街上的暴乱》,以象征手法超越一般表现政治题材画法的局限,用大写意形式表现了女工要求待遇平等的主题。堡垒一样的工厂办公室,像巨大的红色飘带向远处延伸,罢工的人群从远处走来,屋顶上的烟囱像个黑色妖怪,楼内透过阴冷的窗可见人影在晃动。画面色彩以红色为主调,象征了革命暴动的含义。
四、小结
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转折期,是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关键期。他们的艺术发展,被视为个体身心素质继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美术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应具有人文性、现代性、廣博性、跳跃性、审美趣味性等特点。本文以色彩教学实施策略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一些较为合理的青少年“转型期”的美术色彩课程设计,希望能达到帮助青少年顺利转型的目的。